围观企业“倒闭潮”


  关于中小企业陷倒闭潮的传闻炒的沸沸扬扬,仔细关注,倒闭的这些中小企业基本集中在温州一带。一个区域的倒闭潮能说明多大问题呢?何况真真假假,难以分辨。

  有的小企业的确经营困难,但也要看到这些企业多集中在员工人数少、规模小、利润低的区间内。它们本来就是见缝插针的弄潮儿,金融政策稍有大浪便立马翻船也很正常。看到很多老板抱怨,原材料成本上升、人工费上涨很快,要给工人开2000元工资都苦难等因素时,人们应该意识到,这已经出现产能过剩危机了。试想,一个企业连二千月薪都开不出,你还干什么企业?他们所从事的行业已经成为泡沫,被整个高成本经济运行体制挤出来了。

  媒体从多方面给予了探讨,用工荒、出口订单减少、限电节能、原材料涨价、融资困难等。其实这五项因素都是每一个企业都面临的问题,并非唯独温州企业自己面临。笔者以为困难的造成缘于长期的无序竞争积累所致,这些小企业在最辉煌的时候,反而互相压价,恶性竞争,导致市场最好的时候反而没有获得足够的利润铺底。

  在通货膨胀来临之际,这些小企业又面临着无法输出通胀成本的窘境,他们无法消化上游带来的成本转移,有的企业被夹在产业链中间,遭受上下左右地蚕食。这说明了小企业在产业链中的权重不够造成后来的被动破产局面。

  对任何一个企业来说,能否顺利转嫁成本关系到生死问题。在生产与消费产业链中,消费者的成本承受能力是个定值,这是由人们的收入和储蓄决定的;当其它生产部门捷足先登,把涨价成本率先转移过来后,后来的生产部门再想转嫁成本就困难很多了。比如,房地产企业率先把建材成本、建筑成本、土地成本等转嫁给房贷者,把消费者逼成房奴以后,其余的企业便面临前无出路、退无可退的地步。他们无法把成本顺利输出,在上游成本的挤压下只能苟延残喘。

  成本转嫁是一场战争。谁在市场占有的比重大,谁的竞争力就强,因而更易输出通胀,通胀成本在产业链中是平移的,谁的力量大,谁就能推出去,象击鼓传花一样,推不出去的就停滞在哪里。

  回头再看中小企业的困境,它们的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产值”之比都非常大。这就决定了一旦遇到人工费上涨或利率上调的环境变化,利润就会被迅速蚕食、成本快速放大,产品的抗风险能力极其薄弱。

  如果说中小企业遭遇“倒闭潮”还能引起社会的关注,那么无数工薪阶层就更惨了。中小企业属于泡沫,它们的资金链断链或者利润过低暂时停产,还有一个大摊子撑着,继续融点小钱放高利贷,待到危机过后还能东山再起,靠工资吃饭的一族就没那么幸运了。他们只能被动接受通胀蚕食,而毫无转嫁能力,并且每时每刻都必需工作,否则很可能被压垮,失业永远是中国的最大问题,非常严重,如果说企业还只是一个“壳”的话,每个劳工则是活生生的人,他们玩不起任何浪花。

  令人忧虑的是,一方面城市产能严重过剩,一方面国家又在大力推进城市化,真为那些丢弃土地、冒然进城者担忧。

  问题的一切根结在于金融政策,贷给谁是个大问题。央行每年把海量的基础货币投入到经济体中,普通老百姓谁得过一分钱?

  通胀的波浪总是从遥远的地方荡过来,虽然肇事源地点不详,但我们可以肯定,一定有人在哪里兴风作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