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能充当“殉葬品”


  宏观经济数据没一个好看的,经济增速在进一步回落,而且已到失速的临界点。更重要的是,我们看不到央行任何“悔意”,还在为紧缩政策找寻借口,甚至不惜修改统计方式(M2+)继续造孽!

  M2增幅低至13.5%,M1增幅也只有11.2%,这是什么概念?接近2003年之前,中国经济通缩时的增长率。尽管央行认为这样的数据失真,大量理财业务未被计入商业银行的存款,但这样的解释好像说不过去。

  我们的看到的情况是,M0增长14.7%,而人民币存款增长15.5%。如果M2=MO+存款(活期和定期),那为什么“因变量”增幅会远远小于“自变量”增幅?这样的畸形可以用表外业务解释?现在,中央银行是不是还在为进一步紧缩寻找借口?我看像。但如果央行依然在以“物价上涨”为借口,进一步紧缩货币条件,那中国经济必将成为西方经济危机的殉葬品。

  前不久,当许多经济学家判断8月物价形势的时候,目光基本盯在了大宗商品价格和食品价格方向。认为,大宗商品价格和食品价格的回落,将是未来CPI下跌的重要诱因。我认同。但我们必须看到,无论是大宗商品价格还是食品价格,均无法通过紧缩货币来达成压制其价格的目的。

  这一点,央行当然明白。但他们的讲话与报告却“无视此因”,一味用CPI、物价上涨等因素笼统概述。好像它们有能力通过紧缩货币压制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抑制食品价格。这不仅无效,而且荒谬。最终使中国经济“滞胀”。

  今天,所有发展中国家都看到了“危险”,巴西、土耳其率先降息,除中国之外的其它金砖国家都在考虑是否应当降息、维护经济增长的问题。只有中国央行,依然在唱着“紧缩的高调”。这实在让人难以理解。

  看看中国的股市吧。为什么发达国家股市上涨时我们不涨,而发达国家股市下跌是我们跌得更惨?这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央行无度收紧货币”。在股市一级市场大规模发行股票,而资金却是依靠超短线投机资金的支撑。老百姓不愿通过资本市场把储蓄转化为资本,以致二级市场逐波向下。

  这仅仅是股市下跌吗?不是,这是中国投资者对中国经济失去信心的具体体现。现在,全球性“第二次超级规模的大危机”再次摆到了我们的面前,而中国国民的“经济信心不仅不及黄金,而且连粪土不如”。这是什么道理?

  人家“死”是因为金融危机,而我们要是也“死”了,那纯属自杀,纯属经济政策失误而导致的恶性后果。不是吗?

  中国GDP确实还保持着9%以上的增长。但是,这个9%怎么来的?我认为是积极财政政策的余威,而绝非民间投资、百姓消费的主动性增长。如果这个判断不错,如果紧缩货币政策力度不减,明年年底将是中国经济大难临头之际。因为,当过去两年政府投资的拉动力过期,我们已经找不到中国经济主动增长的动力了。由此,经济会突然失速。

  明年中国经济靠什么拉动?外贸、投资、消费?谁更有担当?“信心比黄金还重要”,可我们抛弃了这个比黄金还重要的东西。结果只能是恶性循环――越没信心,老百姓就越不投资、越不消费;越不投资、越不消费经济就真得坏了;经济坏了,老百姓更不投资、更不消费,经济就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