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下海十大毛病


这里所说的文人,是指“学者”。其实在成为文人之前,我已经吃过不少人事方面的教训。当年与一批知青下乡到粤东山区农场,开始大队按排当地农民,轮流给我们送蔬菜,因为我们不会种,只能靠老乡天天“进贡”。三个月过去了,老乡们便发牢骚,说大家都是人,凭什么知青就不种莱给自己吃?好吧,领导决定今后不要老乡一根蔬菜,我们自供自足。种菜的任务于是落到我一个人身上。不是吹牛,三个月后我种的蔬菜整个农场20几口吃不完,只好每天挑着担子到各村去卖菜,我很快当上了全县知青“积极分子”。不料第二年,“积极分子”的“桂冠”落到一个叫小苑的女孩子头上,她是新来的知青,相貌并不出众,但她身边莫名其妙地形成了一种“场”,所有人都她说好。我当时怎么也想不明白。 

  下海多年之后,我才弄明了一点。她是真正把“人”当回“事”的人。后来我终于成了酸臭文人,更是眼晴只盯着将事做好,从不考虑将人做好,或者认为事做好了,人自然就会做好。事实上正好相反,人做好了,事才可能做好。天下最大的事乃“人事”。当年我在太阳神,CI战略弄得有声有色,经常四出演讲,介绍先进经验,心中颇为得意。有一次企业经理培训,请我讲CI战略,总经理第一次出席,心想过去自己“墙里开花墙外香”,这回要在总经理面前“香”一回,岂料总经理听不到一半,拂袖而去,我心里咯噔一下,心想自己也该开始考虑走人了。现在回想起来,自已在外面“太香”,成了一根辩子,暗地里早被人揪到总经理面前,这回让老板听到我说自己工作如何了得,且有幻灯照片为证,人证物证俱在,不即时将我看“偏”才怪。教训啊! 

  第一大毛病:不把人当事儿 

  千万不要给顶头上司上课,要将做人当回事儿。想想知青时期的农友小苑,从不在人前说自己如何了得,更不会说人家的不是,困难的事不吭声就干,有点好处总让给人家,坏处留给自己,活干得漂亮与否并不重要的,关键是人际关系要处理得漂亮。某些文人自以为手中有一、二件“绝活”,便滔滔不绝四处张扬,非将这一、二件“绝活”说到别人心烦、讨厌、痛恨为止不可。若你虚怀若谷,不把 “绝活” 和自己当回事儿,人家最后肯定会将你当回事儿。

  文人书读多了,喜好探求事物的一般规律,听起来很好,其实文人心目中的“事物”并不包括“人物”。即便一些关于“人物”的知识,也是非常抽象的,而不是活生生的人。这种对事物的客规态度可能在学院或实验中可行,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绝对行不通。许多文人将中国上下五千年关于做人的道理仅仅作为知识来学习,从不将这些知识当作实用的“工具”来使用。他们关心事物的“好坏、对错和美丑”,却往往不介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在别人心目中的“好坏、对错和美丑”,这种忘我的境界是虚拟的,只要有一天突然发现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印象不是那么美好时,他就会受不了。 

  更可笑的是,文人还将许多做人的技巧视为下九流的,根本不值得研究、学习和应用,这样的话,就千万别下海了,在岸上好好呆着,别老想着当经理老板的,更不要嫉妒人家发达了,做人难啊!

  第二大毛病:颠倒“知行”关系

  文人们见那些没有多少“文化”的人发达了,心想自已有的是知识,下海肯定比那些没文化的更容易发达,怎料一头扎海里,浮出水面的罕见。为什么文人下海经商十有八九失败呢?其中一个原因就是颠到了“知行”关系。 

  中国有一个知名的教育家,叫陶行知。过去我一直没注意他起这名字的用意,失败的事看多了,也经历多了,才猛然觉得陶行知的名字真是起得好啊!“行”而后“知”,而不是“知”而后“行”,乃至理名言。初下海那会,我心态算是比较好的,自动废了写作功力,发誓3年内不发表一个字,每天与普通员工一样,坚持上下班打卡。侥是如此,我的内心深处仍然时刻感觉自己是个“学者”,有一肚子墨水准备泼向市场。渐渐地便发现不对,没有人真正将你当回事儿,如果你嘴上还挂着“知识分子”四个字,别人就会问:“谁不是知识分子?” 

  是啊,谁不是知识分子?硕士、博士满天飞,要找一个没有学历的反倒不容易了。而那些在市场前沿“出生入死”、战绩彪柄的人,倒是学历不高,不容易找到的人才。最后猛然发现,如果有人当面称你为文人、作家、知识分子,你千万别高兴,那是骂你。说明你是一个只会说话、写字,不会赚钱的 “废人”。这就强迫自己反思:多少年来,我们塞入头脑中的知识在市场中真的不管用吗?是的,真的不管用,这是痛苦的反思结果。企业经营管理知识只有在市场实战中获取,没有第二条道路可走。 

  文人下海失败,就是太把书本上的知识当回事儿。面对活生生的企业和市场,却总是束手无策。我们下海时,所有经营管理知识都是外国的,并且早就过时。因为成功的管理经验要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至少需要4年,再写成著作成为公认的教科书,至少需要4年,将这些知识从国外翻译介绍到中国来,至少需要二年,最后我们终于读到落后实际10年的著作,还认为自己走在时代的前列。其实,只要你忘掉所有的知识,直接面对企业真实的生存困境,并且竭力寻求解决方案,你任何时候都不会落后——那怕你一次又一次的失败。 

  中国的国情与外国不同,书本知识与市场实战不同,这本是常识,但有知识的文人仍然会按书本知识行事。知识作为一种程序,已经牢牢控制了文人的思维逻辑和行动方式。譬如本人,一直以“企业学者”自豪,而真正的企业家是不会以“学者”身份自豪的,只有牟其中这种头脑有“毛病”的人,才会以“儒商”自居。企业家只会以企业的辉煌业绩而自豪,以企业的远大前程而自豪。所以我永远成不了企业家,我没有这种人生目标和能力。知识已经严重损伤了我的大脑,左右了我的价值观,甚至成了我的人生终极目标——这是全世界知识分子无法更正的毛病。可笑的是,有人生了“知识毛病”,丝毫没有察觉,还自以为掌握了真理,总想教育企业家应当如何如何,这般这般。 

  最近有人提问:中国什么时候有个企业家院士?我认为想成为院士的企业家不是优秀的企业家。企业家的终极目标是永续经营,而不是永续学问。倒是那些从事企业管理顾问工作的专家有可能成为中国的管理学院士。当然,我们这一辈管理顾问要成为院士几乎不可能了。 

  总之文人的目标与企业家目标是完全不同。文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是阻碍其成为出色的企业家的根本原因。 

  第三大毛病:以为堕落了就能发达

  面对下海失败的文人——比如个别经济学家,有研究经济问题的人辩护说:“他们不懂得在市场经济尚不完善的情况下,从事商业活动需要使用一些不规范的手段,'下海’后仍是一股书呆子气,结果失败了又有啥稀奇的?” 

  我觉得这样的辩护特别好玩。第一,既然你是经济学家,就应当比芸芸众生更加明白,中国的市场经济尚不完善,否则你怎么能算中国的经济学家呢?当然,你可以再为他辩护,说经济学家研究的是经济学的基础理论问题,不一定明白中国市场经济的真实状况。可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发现哪位活着的中国经济学家在基础理论上有重大突破。中国的经济学家大多是在没有“文化”的农民、企业家或职位很低的地方政府官员摸着石头过了河之后,才总结出大量的经济“规律”,而不是有先见之明地指导人们做出经济成果,然后再获得经济学家的伟大称号。这种马后炮式的经济家其实没有什么好自豪的。等于别人冒着生命危险在前线打了胜仗,你采访了一些凯旋归来的、缺胳膊少腿的战士,在给上级领导写的报告中,利用各图表数据详细地分析了打胜仗的种种原因,领导和群从给你记了一等功,于是你自豪地带着荣誉勋章向前方的战士作报告,教导他们应当如何英勇杀敌。总之,每当看到一些著名的经济学家教导企业家如何管理企业时,我心里就为中国的文人难过。 

  第二,在市场经济尚不完善的情况下,你从事商业活动不屑于使用一些不规范的手段,为的是保持一种清高纯洁的书呆子气,失败了不自我检讨,还认为没啥稀奇的,这样的文人说他迂腐实在太便宜他了。所谓不规范手段说穿了就是不道德的手段。如果中国企业家都是靠不道德的手段发达的,那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富强和的企业的成长就应感谢这种不道德的手段了,你以经济学家的名义荣幸地沾了光,回头再骂做事的人不道德,等于大家快要饿死了,靠偷才能维生,你吃了人家偷来的东西,大饱了撑着难受,就教训别人偷东西不道德,自己决不干此事。这样的文人其实最不道德,活该饿死! 

  其实企业家能够使用所谓不规范的手段,第一需要胆量,第二需要创新精神。而普通文人胆小如鼠,循规蹈矩,想使用不规范的手段也没有这种勇气和能力。更何况存在即合理,所有交易本质上都是市场行为,或称为寻租,都是经济现象,下海的文人不懂或不屑于运用,就最好别下海了。 

  在许多下海失败或岸上观火的文人看来,他们的能力并不别人差,他们所以清贫仅仅是因为自己不甘随落,否则他们早就发了——潜台词是只要堕落就能发达。实际上,大部分人即便堕落得身败名裂也发达不了。否则监狱里关的全部都是富人。只要在市场前沿有些许实战经验的人,其实都明白,要成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需要超人的胆量,需要艰苦奋斗的精神,需要百折不挠的意志,需要天才的智慧和海纳百川的胸怀。当然,要做一个最杰出的学者和最杰出的企业家都是一样艰难的,但要做一个普通的学者却比做一个普通的企业家容易百倍。至少学者自己做好就行,而企业家不仅自已要做好,便重要的是领导别人做好。企业家要管自己的饭碗,还要管成百上千人的饭碗。不容易啊! 

第六点毛病 文人无形

  文人经商,喜欢说大话,拍胸口,到了紧急关口,人却不见踪影。文人无形,这是我下海8年的深刻体会。许多岸上的文人写文章,教训个体户要注意道德修养,企业家切忌为富不仁,禁不住就想发笑,你下海试试,说不准你比别人更堕落呢。 

  说一个细节,比如我们与企业家约见,企业家事多,不容易见你,凡事必须预约,而一旦答应见面,往往准时到达,很少失信,即便临时有事,通常也会提前告诉你。而文人却不一样,他们主动约见你,说好了某日某时谈某事,等你终于等到该谈事的最后时刻,他才告诉你,来不了啦。或干脆将约见完全忘了,让人白等。为什么工人阶级被马列视为革命的领导阶级?因为工人阶级经过长期的准时上下班锻炼,最守纪律,而农民阶级却不行。在我看来,领导中国经济改革的是企业家,他们最守信用,而文人不行,他们散漫惯了,他们只是擅长高呼口号。具体操作的事千万不能让文人去干。比如在网上闹得沸反盈天的“长江读书奖”风波,就是最现成的例子。 

  你要是跟文人一起做生意,签了合同,以为放心了,可是很快你就会发现,那是一张废纸。他们只想按合同规定的数额收钱,根本不想按合规定的要求干活。你若坚持按合同要求做下去,没人会赞赏人,他们私下只会说你是傻B。所以你跟文人合作要有心理准备,口头承诺的事等于没有发生,签了合同的要准备做到三分之一就停下来,切忌期望过高。相反,你要是与企业家合作,甚至与江湖上的人合作,他们说到做到,一诺千金,写在纸面上的东西不过是形式而已。 

  为什么文人做生意喜欢讲大话、空许诺?我想第一是能力问题,文人操作能力有限,却自我感觉良好,做下去了才发现,事情非常难做,嫌钱不容易,立马洗手不干。第二是名利思想过重,干什么都想名利双收,最后弄出笑话。而企业家是以利益为重,首先将此摆明,名声倒是次用的,赚了钱往往不出声,就怕三教九流的人上门讨钱。第三,文人的基本技能就是写论文作报告,再加上媒体炒作,严格来说,这种技能应当归为“泡沫术”。知识经济现在为什么泡沫很大,主要是文人鼓捣出来的。文人不干或干不了实事,吹泡泡倒是一流。所以文人下海挑的都是市场策划和媒体炒作之类行当。我相信网络经济最后被淘汰出局的,就是文人。秀才作反,三年不行,古人早就下了结论。 

  王朔下过海,合作者想必多半是文人,最后失败告终,流下一句名言:你要知道谁够不够朋友,跟他做一回生意就知道了。现在许多中国文人仍然留在岸上,道德上感觉非常良好。有的人对市场十分敌视,似乎社会风气都被市场经济搞砸了,他们渴望找回计划经济时代的“人文精神”。特别是少数从海外归来的文人,以反思现代性的为借口,高举西方左派旗帜,呼喊反腐败口号,口口声声代表老百姓说话,夸大社会的贫富悬殊,否定社会进步。而实际上,改革开放20年了,他们从未为中国市场经济做过什么贡献,一有风吹草动,拨腿便溜到国外去了。这种文人是没有资格教训我们应当如何做事的。 

  相反,我倒是希望与这种文人做一次生意,看看他们有什么本事,道德水平有多高。或做一次为期三个月的实验,大家只拿一张身份证,赤手空拳到市场上去,看谁能崇高地活下来。 

  第七个毛病.将钱说成“人文精神”

  我最近在博库(www.bookoo.com.cn)网站开了个“人财两得”的栏目,这是由美国风险基金投资的网站,好象自己提前WTO了,感觉很好,可惜上网骂我、奉成我的太少,真怕“人财两失”。某天网友来信,他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意思是知识分子还是要追求人文精神。我回了一贴,认为知识分子不需要强调人文精神。我心里最想说的是,知识分子应当有“钱财精神”,特别是下海的知识分子。 

  在我心目中,知识分子就是文人,将“文人”反过来念,就是“人文”,所以知识分子不需再强调什么“人文精神”。这不是强词夺理。一个饱学之士头脑中的所谓精神,其实并不是他自己的精神,而是知识本身的精神。人的大脑其实就像计算机的硬件,知识就是软件。一个人从小学读到大学,就是不断向大脑输入各种软件,其间要经过数不清的测试——各类升学考试,一是看看他头脑中软件是否安装正确,二是检查输入的知识数量和种类是否足够。所有知识都被灵魂工程师们编好了严密的结构,如程序般有内在的逻辑和运作流程。所谓人文知识分子,就是那些头脑中装满人文知识程序的人,而人文精神,就是人文知识程序本身的精神。因此,凡文人皆有人文精神,不必提倡。 

  文人下海后,人文精神却总不愿离他而去,这就防碍了他在海中自由地遨游。比如本人,下海8年了,一提起钱,就像犯错误似的。其实赚钱是非常光荣的事。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只要我们付出正当的劳动,就应当大胆地与人讨价还价。这些道理今天谁不懂啊,可是真正做到就不容量了。我有机会时常跟文人结伙去接单,开始大家常常都不谈钱字,说的尽是远大理念和人文精神,感觉做生意特别有意义,但到了结算的时候,人文精神就不知跑到哪里去了,少一个子就有闹翻的可能。反而与企业家合作,甚至与江糊好汉合作,他们从不谈人文精神,只讲“诚信义”,倒是互相承让,合作愉快。 

  当然确有这样的文人,从接单到结算始终坚持人文精神,那怕整天想的是一个“钱”字,一开口,又改成人文精神了。你要是真的不给钱,晚上他总睡不踏实,不知要骂人家多少遍,发誓这辈子不会有第二次合作了。究其原因,病根在于心和脑无法合一,心里想要“钱”,脑中的人文知识程序却不同意,不兼容,而且控制了嘴巴,打死了也不让心里的“钱”字吐出来。这种精神分裂的人其实不该下海。经营管理、顾问策划不谈成本、不谈利润、不谈合理分配,迟早都会在海里淹死。 

  我最不喜欢“儒商”的称号,总觉得“儒商”不是地道的商人。商人的目的是经营企业,而不是做学问,更不是追什么人文精神。企业家如果有钱,不妨像李嘉诚那样,每年拿出99万元出来,给主办《读书》杂志那样的文人去评什么“长江读书奖”,弄点好名声算了。当然,将评奖操作好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别看文人们整天高叫人文精神,其实心眼特小,见着了钱和名,人文精神就忘了。 

  最后我要真诚地感谢给我写信的网友,我没有任揶揄你的意思,相反,你的来信激发了我的写作冲动,你肯定是有人文精神的。我也有不少。希望大家继续上网骂我,当然,表扬我就更高兴。 

  第八个毛病 将“启蒙”当成“服务”

  知识分子书读多了,总觉得真理在握,在他们眼中,企业家读书少,知识盲点太多,特别是洗脚上田的暴发户,基本上处于蒙昧时代,恨不将他们全部赶进课室去,通通来一次洗脑。本人也少不了这种毛病,不管是人大还是中大举办的在职MBA班,只要提前通知,讲好价钱,那怕是天南海北,我立马答应飞去。 

  下海接单不是给企业家上课,而是给企业家提供服务。这一点我现在非常清楚。有些文人总不白明,下海了,老想着给企业家启蒙,很少想到服务,开价却高得吓人。这样的心态不会有好结果。有的文人擅长炒作,著书立说,高谈阔论,很快树立起大师的形象,然后接单,收取巨额预付款,提供一些看起来象模象样的论证报告或操作方案,道理都写在上面了,却不进行有效的操作,客户要求具体实施,又要求进一步追加费用,常常不欢而散。 

  我觉得真正诚心为企业服务的人,不管合同总额多少,第一次预付款不宜超过15%至20%,然后做一个阶段收一次钱,每次都要客户评价验收,人家满意了,付钱就痛快。有的文人能力有限,从未有操作成功的先例,基本技能就是写方案。这种文人做生意,往往一开始就准备做一半溜人,所以谈判的时候必须树立高大形象,先将价位拉高,再要求对方预付一半费用。企业当然不傻,凭什么要给你这么高的费用,而且要先付一半?文人的大王、大师形象这时就起到决定作用。任何人在自己崇拜的对象面前,都会失去理性。何阳即利用这一点,让企业家自动自觉将钱交出来。 

  在我看来,作为文人的企业顾问无论如了得,本质上给企业家提供的仍然是服务,而不是点子似的启蒙。文人比企业家高明地方不值得过度渲染,那是企业家出钱顾用你的原因。企业家请了你,让你充分发挥自己才能,将企业的事做对了,说明企业家善于用人,应当心存感激。但文人往往不是这样,总摆出先知先觉者的姿态,或著书立说,或四处演讲,将自已描写成救世主,在企业家陷入水深火热时,伸出伟大导师的救命之手,轻松一点,力挽狂澜。成功的案例其实少之又少,偶然有一两个暂时成功,企业家帐上有钱,声誉远播,感觉良好,怎容得你在他面前指指点点?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企业家不承认策划大师与自己有关的原因之一。 

  有的文人成功地转了型,成了房地产开发商,资产上亿,然后就公开宣告,自己是中国最富有的策划人。这种文人脑子有病,策划人名声多不好啊,没几个资产超千万的,干吗非要扎在穷人堆里显富?你发达了,有钱了,你跟企业家比去,你有3亿5亿身家,在中国企业家中也算不上什么富人。我说这种人有病,是因为他总觉得策划人特别智慧,高企业家一筹,以为有了钱,就能充分证明自己比别人更聪明,从而更有资格去启蒙别人。其实正真的企业家都是非常低调的,一是怕人来讨钱,二是知道山外有山,三是说不准那一天自己企业就要走下坡路,诚惶诚恐,不敢高声喧哗。现在点子大王进去了,中国最富的策划人牟其中也进去了,足于证明:一天到晚说大话、讲大道理的文人不会有好下场。 

  下海快9年了,我深信自己当不了企业家。当企业家太难了,不如当企业家的顾问容易,提供参谋服务,责任小,风险小,混碗饭吃,再写点文章,到大学和企业中去给人上课,过过当先生的瘾,再上网络折腾折腾,已经足矣。因此,你完全可以认为我的志向不高,我的经营理念就是:把自己做小,帮别人做大。实现企业家的意志,而不是我本人的意志。 

  第九个毛病误将文才当“商才”

  文人下海前几乎都存在幻觉,特别是在岸上稍有作为的文人,自觉智商高人一等,左看右看,这么多没文化的农民企业家都发达了,自己下海想不达也难。以这种心态跳入海中,百分之九十九会失败,淹死了也不足为奇。

  我认识的一个文人,原是当记者的,采访过许多企业家,写过一些企业的报告文学,知道些许管理秘诀,便觉得经营企业并不难,也弄一个保健品项目出来,向银行贷款上亿,建厂房添设备,网络一批文人,大做特做广告,大搞公关促销,怎奈市场无情,终究血本无归,第一次下海便淹死了。一个文人做这么大的项目,开始不是自我感良好,壮志雄心,是决不敢轻易跳入海中的。 

  每当一家中国知名企业突然陷入危机,总会有大批经济学家和记者跳出来,争着发表先见之明,将企业失败的原因归为1、2、3、4、5、6、7,分析得条条是道,似乎企业由他们来管,早进入世界500强了。这就是文人的毛病。特别是那些知名文人,著作典身,获过这奖那奖,早有不少崇拜者,且结识各路人物,以为下海没问题。这种文人其实不会游泳,又不愿悄悄潜入水中,非要爬上了10米跳台,请来大批观众,摆出华丽的姿势,一头往水里扎去,冒些泡沫上来,人却不见踪影,待大伙将他忘了,他才冒出水面,可惜已经腐烂多日了。许多知名文人心中有一个非常自信的等式:文才=经营能力。自认为我的文章写得这么好,智商如此之高,怎么可能经营失败呢? 

  说老实话,不少中国文人的高大形象是在控诉文革罪行时树立的。因为要控诉阴暗面,立场必须站在光明和纯洁之处,那个地方站久了,便以为自己比别人纯洁高尚。人们在知青作家梁晓声身上经常看到这种虚拟的伟大光环。其实一个人是否高尚纯洁,不能光听他说过什么,或写过什么著作,而是他在现实中做了些什么。知青作家似乎要感谢文革的“罪恶”,因为他们的成就是在控诉这些“罪恶”时建立的。结果作家脑子出现混乱,最后竟为自己拥有那段经历而自豪,高呼青春无悔。说到这似乎将话题扯远了,其实在道德和管理能力方面都一样,不是因为你写了许多高尚的著作和深刻的经营管理文章,你就等于是一个崇高的、具有杰出管理才能的人。 

  在很多情况下,理论研究能力与经营管理能力是相冲突的。理论家总要找出普遍规律,而实践者总是要处理特殊的情况。一个长期研究普通规律而不解决具体问题的人,眼高手低是必然的。特别是有些文人,长期以知识分子自居,坚持批判精神,深信天底下只有敢于批判这个批判那个的人,才是最崇高最了不起的人,却从未考虑过要是自己来做会怎么。在他们心中,解构的风险永远高于建构的风险。而实际上,建构某种事业比批判和解构她难比百倍。这种文人猛然扎人海中,别指望他能养活百十几口人,他自己能活下来就不容易了。 

  当然,我本人也是文人,具有许多文人的通病,比如,下海8年了也改变了写作的毛病,仅这一点我就成不了企业家。企业家很少有舞文弄墨爱好的,除非这种爱好对他企业管理非常有益。从根本上说,企业家的目标与文人的目标完全不同,一个人为自己成为知名文人所做的努力和积累,与成为企业家的基本要求是背道而驰的。越有文人气质的人,越难成为企业家。 

  所以文人下海第一件事,就是忘掉以前的所有积累,一切从零开始

  第十个缺点文人不愿团队修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