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人曾询问新加坡贪污调查局前局长,新加坡为什么能够肃贪做得那么好?对方说,是political will of the leader(领导人的政治意志)。我觉得这句话是一语中的。这个道理也不是新加坡才知道,孔子早就知道。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
清廉往往与节俭相关联。新加坡开国元勋吴庆瑞极不愿乱花钱,甚至出国还携带肥皂片,自己在酒店浴室里清洗内裤。他的坐车的部分车底板已严重坏损,甚至能直接看到马路。人们摇头说:“吴庆瑞连买一条塑胶地毯来遮洞都不肯,更别说是修理它!”1959年的一天,吴庆瑞在竞选活动中走访牛车水选民后,竞选团队个个汗流浃背。当他们看到吴庆瑞终于在一个甘蔗水摊位前停下脚步,都松了口气。大家满心期待地围在摊位旁,以为可以喝到免费的甘蔗水。但是,他们看到的却是吴庆瑞仅掏出1角钱后喝下一杯水,接着说:“我的水已经给了钱你们如果想喝就自便。”虽然当时大家感到很困惑,但人们今天回想起来,却很庆幸有这样节俭的领导。他们说:“我们很幸运有像吴庆瑞这样的部长,因此新加坡才省下了很多钱,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之一。”
新加坡政府倡导君子作风,主张君子执政。当有人质疑儒家文化带来裙带关系时,李光耀驳斥说,儒家要求个人照顾家庭,但这不应该理解为鼓励滥用个人的地位,牺牲公众的利益。置个人利益于社会之上,恰好是儒家君子所反对的小人行径。进一步说,儒家强调“为政在人”,却并不意味为政不必有制。萧公权先生曾说,孔子之注重“君子”,非以人治代替法治,乃寓人治于法治之中,二者如辅车之相依,如心身之共运。后人以人治与法治对举,视为不相容之二术,则是谓孔子有舍制度而专任人伦道德之意,非确论也。同样,新加坡政府对于领导人作用的重视,也不与法治相冲突,而是相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