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性宽松是导致物价上涨的基本因素


  7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6.5%,创下37个月以来的又一新高,由此再度引发了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尽管8月份我国居民价格指数还未出台,但即便有所回落幅度也微乎其微,甚至也有人担心或达近 7%的高点。自去年我国物价总水平涨幅超过官方限定的 3%控制目标后,物价总水平涨幅屡创新高,10月份突破了4%(达到4.4%),尔后今年一季度便首次突破了 5%。虽然到了第二季度物价涨幅有所放慢,但不仅依然没有任何回落的迹象,而且仍在缓缓上涨,显然我国居民价格总水平的上涨在中短期内将成为必然的趋势。与此同时,未来到底还有多少上涨的空间?是各界普遍关注和议论的问题。

  一是农产品价格上涨趋势的不可逆转。从我国物价上涨的构成看,主要来源于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其中食品价格上涨占了约70%,食品价格上涨的不可逆转成为物价上涨长期的压力。目前我国政府需要采取的措施是,将农产品价格上涨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特别是低收入群体能够承受的范围内。二是居住类价格依然居高不下。在我国物价上涨中,居住类价格的上涨占了约16%,居住类价格上涨仍将是我国物价上涨中一个长期趋势,同样不可逆转。目前政府所能做的是宏观调控,防止居住类价格的进一步上涨,将居住类价格的涨幅控制住。三是输入性通胀压力难以缓解。随着全球流动性的泛滥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高位徘徊,全球范围已经形成了事实上的通胀,输入性通胀对我国的压力越来越大,成为我国物价上涨的外部因素。四是随着人民币升值预期的不断升温,“热钱”对资产价格上升和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也随之增强。“热钱”大量进入我国由此产生的效应助推了资产市场价格的飙升,人民币资产价格的节节攀升,带动了新一轮能源等资源类商品价格的上涨,衍生新的资产价格泡沫导致我国承受着更大的通胀压力,加大了防范通胀的难度。五是流动性过度宽松依然存在。今年以来,在我国经济增长依然强劲,以及资本和房地产市场炙手可热的情况下,监管层就不断对银行放贷规模发出警示,要求银行系统控制放贷规模,使人民币贷款规模更加合理和适度,符合经济发展的需要和防止经济过热,以及避免因流动性过剩带来投资和房地产泡沫膨胀,防止通胀压力进一步加重。然而,尽管货币当局采取了诸多措施(包括存款准备金率的不断上调和加息),收紧新增贷款规模,但银行系统新增贷款规模经过几个月的反复下降并不显著,流动性宽松始终存在,加剧了我国通胀压力。

  从各种内外因素分析,可以预期未来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仍有一定的上涨空间,保守估计中短期(半年到一年)有可能在 6%—7%之间,长期(两年以上)有可能达到8%—9%,甚至如果长此恶化下去有可能上升到10%—15%。

  从当前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的趋势看,虽然有着多方面的具体成因,但流动性宽松是导致物价不断上涨的最基本因素,而流动性的宽松则来自于前期货币当局货币增量的发行。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货币总量需求显著增加,必然导致货币当局货币的超量发行,而货币的超量发行最终助推了物价上涨的进一步恶化。从近年我国经济增速与货币总量发行规模比较看,我国经济增速始终徘徊于8%—11%之间,而货币发行量的增速却大于经济的增速,有观点认为,货币发行和流动性宽松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据初步测算,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货币当局货币超量发行了约 43万亿元人民币,许多人认为,前期货币超量发行是当前物价上涨的最大推手,导致了目前通胀形势的进一步恶化。

  虽然对于货币当局是否存在着货币超量发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看法,但不可否认,流动性过度宽松无疑是目前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的一个重要的基本因素。由于经济的增长对货币需求量的增加,使货币当局在力保经济增长过程中不得不通过货币的增量发行实现流动性宽松,其结果必然导致目前的流动性持续过剩、资产泡沫膨胀、周期性不良贷款的累积等。另外,外汇的不断增加和“热钱”的大量流入也导致货币当局货币投放量不断增加。鉴于这种情况,从当前主导思路看,控制信贷增长规模、收紧流动性、防止通胀的意图十分明显。

  未来,在防止经济下行再现的同时,应对物价上涨已成为决策层重点考虑和应对的问题,毕竟物价的上涨关系到千家万户,关系到我国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不可掉以轻心和怠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