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题目相信许多人一看便知我要说什么事儿了?不错,就是这几年那座美丽海滨城市发生的一种生物灾难了。成灾的那种生物叫浒苔,今年的气势似乎特大,以至于有“网民”发帖子调侃:“去青岛看草原去!” 所配彩照展示:从几处著名海滨浴场望出,连片的墨绿色海藻浮在水上,蔽海接天,宛如茫茫草原,蔚为壮观!这种“壮观”的景色也给我赶上了。盛夏也去了那座美丽的海滨城市,在那里消暑、读书与写作,过得颇为惬意,唯一令人不爽的感觉,就是这种“海上草原”的景色了。实际上岂止不爽?待我略微考证了一番这种“景观”生成的原因,联想到近几年在大陆各处所看到的“新一轮开发”施加于“大好河山”的“恶法”之后,不由地增加了对我们生存环境的担忧,不由地对好莱坞大片《后天》和《2012》等虚构情景增加了认同感。不仅如此,相信若沿着科学的视点下去,还会认同我的一种看法:这种生物灾难目前并非全球普遍的,而多半是我们自找的,发生的原因带有很大的“本土元素”。
何以见得?且听我来分解。
网上的专业词典说,浒苔是海洋藻类中的“巨无霸”,属于大型绿藻。一般的海藻长度以毫米或厘米计,而浒苔则像陆上的茅草那样,“主枝明显,分枝细长,高可达1米”;其基部长有“固着器”,可“附着在岩石上,生长在中潮带滩涂”。滩涂与“水边”涵义接近,显然由于这个原因,专家们将其译成了“浒苔”。“浒”者,水边也,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专业的解释还说,这种藻类原本是难以大规模爆发,更难以疯长成灾的。基本缘由在于“一物降一物”的生物链效应。其繁殖速度比微型藻类——“藻华生物”慢得多,后者则是它的“克星”,在它蔓延疯长之前,先行发育的“藻华”所释放的毒气就会将其扼杀掉。只是在“碰巧的情形”,才可能先于“藻华生物”爆发,疯长成灾的。
得够清楚了:浒苔疯长成灾实在是自然界中一种小概率的现象。故此当2008年“奥帆赛”差点给浒苔搅了局之后,专家们似乎将其视为“碰巧”的事儿。然不曾料想到,自那以来,这一代海域几乎年年爆发“浒苔灾”,2011年这次的规模和气势在我看来就够大的了,但听当地有朋友们说,去年还要大些!
我不是研究生物的,自然对这种低概率藻类灾难的原因没有发言权。然而相信任何会思考的人都会像我这样发一声问:何以一种低概率的生物灾难,到了我们的海域就成了频繁发生的事儿了。如果说2008年那次威胁“奥帆赛”的爆发是“碰巧的情形”,那么那以后接连发生显然就不能用“碰巧”来解释了!我总怀疑这和近些年我国沿海和内地各种名目的开发有关,尤其是对海洋和陆地不加补偿地掠夺式开发有关。
当然怀疑归怀疑,还得看看专业的说法。专业的说法是:浒苔的生长系海水“富营养化”的产物,而富营养化的根源是人类经济活动对近海环境的破坏。沿着这个提示追溯下去,无疑会追到我们的“本土因素”。何为本土因素?最令人触目惊心的要属打着“开发”名义的各种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做法了。所有做法中最令人痛惜的恶法可简略地归入两个词儿:一个是“挖”,另一个是“填”!这是去夏我自沿海而内地溜了一圈后得出的印象,印象的完整说法是:“新一轮开发:内地一个挖,沿海一个填”。挖什么?自然是挖山了。填什么?自然是填海了。我在那个标题下的评论中将前者戏称作“新愚公现象”,将后者称作“新精卫现象”。
略微做点分析便不难想到,内地各处“与山争地”的滥挖,导致了许多城市周边山体松动,泥石流频发。而沿海刚刚兴起的填海运动,在导致近海环境的恶化。这两种乱象的合力,无疑在加剧着我们近海环境的恶化。略有些水文常识者都能想到,内陆泥石流携裹的“富营养泥土”的最终归宿多半是近海,而填海对于海洋环境的破坏性影响,则更是直接的。这方面的专业说法,从网上可以随手拈来。哪里的专业的说法?国家海洋局的。该局早先的一份报告,至少给填海造地列了四宗罪:一曰“导致海洋生态系统的退化及重要生境的丧失”;二曰“破坏鱼群栖息环境,影响海洋生物繁育”;三曰“破坏自然岸线,加剧海洋环境污染”;四曰“改变区域海岸结构和潮流运动特征,进而可能导致海岸侵蚀加剧或者海岸的不稳定”。该机构的同一份报告(《2009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称,直到2009年,中国海域环境仍在持续恶化,该年中国“全海域”低于“清洁海域水质”面积比上年增加了7.3%,“严重污染的海域”就包括了青岛周边的大片海域。
写到这里,不由地还会生出一种担忧:如果这样无休止地乱玩乱填下去,继续破坏山河海洋,不定那天袭来的生物灾难不是“虎(浒)苔”,而得叫“龙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