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分拆巢湖”,兼答媒体疑问
今天《新华网》发表了《安徽宣布撤销巢湖市原辖区县划归合肥等三市》一文,算是给民间揣测多年的“肢解巢湖”画上了句号。其实,有关“分拆巢湖”的话题,最早应该起源于12年前。1999年8月,国务院同意撤销巢湖地区和县级巢湖市,设立地级巢湖市的消息一传开,“肢解巢湖市”的呼声就未曾停止过,理由很简单,地级巢湖市自身实力十分有限,无法带动无为县、庐江县、和县、含山县的发展,“小马拉大车”的结果,只能是整个区域经济的逐渐“塌陷”。因此,笔者不但赞成合肥走入“滨湖时代”,更支持芜湖、马鞍山的跨江联动发展,经过大量调研撰写的《实施跨江发展,促进安徽崛起》一文,成为2008年安徽省优秀政协提案。去年安徽省“十二五”规划中,笔者有关“芜马同城化”及“跨江联动发展”的建议,也是体现其中。
此轮真正落实“分拆巢湖”的消息,民间虽早有传说,而且十分精准,但媒体最先披露应该是本月16日《21世纪经济报道》所发的《安徽大手笔:分拆巢湖做大合肥让南京都市圈措手不及》一文的内容,但笔者并不赞成该文作者的观点,因为“分拆巢湖”对南京都市圈并非坏事。一方面,凭合肥的潜力,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都不可能和南京相抗衡。另一方面,因为马鞍山、芜湖和南京地缘相近、人文相亲,南京对马鞍山、芜湖的吸引力,显然远高于合肥。而随着马鞍山、芜湖的第一条高铁是和南京而非合肥相连,一旦马鞍山、芜湖因“分拆巢湖”而实力大增,也就相应壮大了南京都市圈的影响力。此外,都市圈是一个松散的概念,未来合肥都市圈应该更多是和南京都市圈错位发展,共同进步。
还有一些专家学者及普通网友反对“摊大饼”式的城市合并,认为城市的合并,并不能增加一个地区的总体实力。但笔者以为,恰当的行政机构调整,肯定有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比如此次“分拆巢湖”,让合肥市成为“环湖城市”后,滨湖新区的集装箱码头,不但可以让合肥的货物直接通江达海,还可以让巢湖的污染问题得到更加有效的治理,未来“引江济巢”工程也才能更好地得到落实。而对于芜湖、马鞍山两市来说,得到了182公里处于近乎原始形态的江岸线,为未来港口业、船舶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发展空间;两市已经建成和即将建成的多座长江大桥,也将更好地发挥“双向”效能,带动无为县、和县、含山县的经济发展。而对于原巢湖市所辖的四县一区来说,也因为分别受到合肥、芜湖、马鞍山的辐射,发展一定会得到加速。再比如总投资高达350亿元的华谊化工项目,如果10年前实现了这样的行政区划调整,就肯定不可能在二坝生根;而对于在无为县长大的笔者来说,已由原先的“异地就业”变成了现在的“本市就业”,再往老家打电话,也省却了“长途通话费”。
笔者以为,此次拆分巢湖,只是安徽省此轮行政区划调整的的次优方案,比如芜湖和马鞍山两市近在咫尺,已被工业园区连接在一起,却在高喊“同城化”之后没有实现合并,无法实现此前安徽省“打造长江第五城”的宏伟目标;合肥市吞并了庐江县,却未能将离得更近的舒城县和桐城市一起合并,肯定心有不甘,且离长丰县近在迟迟的淮南,也有和合肥“同城化”的要求;不到7000万人口的安徽省,16个地级市依然过多,尤其是像铜陵市这样总人口(含铜陵县)才72万的地级市,此次改革没有体现“铜池一体化”元素,明显是妥协的结果;而在“文化强省”旗帜下,没有因为拯救“徽文化”而涉及到古徽州建制的恢复,更是让老徽州人失望。
因此,此次分拆巢湖,只是安徽省行政区划调整迈出的一小步,未来五年,或将有更大范围内的行政区划调整方案得到中央的认可。
新闻链接:
安徽宣布撤销地级巢湖市原辖区县划归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