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超发”只是通胀原因之一


  面对房价的狂奔和物价的普遍上涨,不少学者一致认为货币超发是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这种逻辑就如同城市淹和堵是因为车多和暴雨太大一样。然而世界上许多城市的人口和小汽车并不比中国的“堵城”和“淹城”少。鉴于货币超发的认识,如果把控制货币作为治理通货膨胀的主要目标,或者唯一目标则会是一种误导。

  可以说,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社会经济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达到饱和,在这种情况下再增加货币,货币超过了流动中的实际需要,超发就是一个绝对的概念。而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货币超发也是一个相对概念,改革开放几十年来,中国经济经历了几次通货膨胀,上世纪八十年代有几次,九十年代初中期有一次,进入二十世纪以来这十年中物价快速上涨,特别是最近两三年房价和物价飙升,更是有人说货币超发太过严重。前几次通货膨胀有人说是货币投放太多,但是那时候的货币太多是相对于当时的情况而言,和今天比起来就差得太远。那么,目前的通货膨胀真是印钞太多了吗?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几次通货膨胀的原因,我们可以知道,之所以出现房价狂奔、物价上涨很重要的原因是经济发展还不充分,特别是经济结构的调整还不到位。到目前为止,应该说中国的经济已经发展到了比较高的水平,但这不意味着货币就达到了临界点。

  笔者认为近两年来房价的狂奔,以及物价的轮番上涨其根本原因是经济结构的严重失衡、贫富差距的严重拉大,因此出现房价“被”狂奔,物价“被”上涨的现象,其根本原因是发展方式问题。

  前两年一线城市的房价狂涨,去年以来,二三线城市,甚至包括一些县城房价开始大幅上涨。本来房价上涨从一线城市转向二三线城市,或者向县城转移是一种正常的现象,是一种资源的转移,有利于经济的平衡发展。然而现在不正常的是,不恰当的发展方式造成了物价的轮番上涨和通货膨胀,这种现象被表面上的货币太多所掩盖。举个例子来说,中国现在正处于城市化的加速期,地方政府的造城冲动热情很高,几乎每一个城市都在建造新的行政中心和建设许多新区和开发区。譬如有一个二三线城市,前几年因为造新区占用了大量的土地,政府背上了近百亿的债务。而这些债务的增加是以严重地盘剥农民土地为代价,在占用了几千亩良田中给农民的补偿只有平均25000块钱左右一亩。而政府再经过基础设施建设以后,每亩地涨到了二十多万、七十多万,甚至最后涨到了七八百万一亩。在这一场城市化的过程中,农民“被”上高楼,失去了永久生活的来源得到的补偿却极少。而政府太注重城市形象,使得高楼大厦林立,但政府只有造城冲动,大多地方都严重地忽视了商业、第三产业以及诸多相关产业的发展,结果造成农民被盘剥,村民被上高楼,大片城区高楼每年的维护费用就像一个“吸金器”。在城市化的冲动下,后任领导接着再造新城,其新城的规模和档次比前一个新城更大,更为壮观,其形象也更为优美。据笔者估计,政府再造的新城将会增加至少两百亿的政府债务。政府为了完成这项造城运动,引起的后果最直接的表现是土地价格的大幅攀升,如此,房价上涨和通货膨胀已是必然。在造城过程中还要拆掉许多城中村,由于城中村改造要有很多政策支持,所以说农民在极力想成为“城里人”的诱惑下,以极低的价格作为补偿被强拆和强占。前两年的补偿是每平方米六七百元,最高一千元左右,即使按照现在的补偿一平方米换一平方米,只是改造前的价格,一个二三线城市的城中村,每平方米补贴三千元左右,拆迁后新建的房价至少要达到六千以上,房价翻番则是最起码的结果。

  在这场造城运动中,农民得到的利益是极少的,而地方政府既有了政绩,又从拆迁过程中获得巨大的利益,开发商因此获得了更大的利益,以至于有些开发商也曾经对笔者感慨“挣的钱太多了!”因此这场造城运动的最终结果是穷者更穷,富者更富,地方政府因为政绩而背上了巨大的债务,同时把房价推上了天,进而带动其他物价轮番上升。

  仔细观察眼下的发展方式,越来越明显的是弱势阶层、低收入阶层越来越穷,另一方面是富者越来越富,政府债台高筑,物价轮番上涨。所以,仅仅说印钞是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是一种误导,其最深层次的原因是结构的失衡,以及政绩推动的发展方式必然促使政策倾斜并导致少数人利益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