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市资金的空转
美国联储局的超宽松货币政策,未能有效推动经济增长,资金闲置或走向资产市场投机,这样便造成资产泡沫及资金空转。
美国的宏调扩张政策,迄今为止在吹大泡沫上比振兴经济更加有效,最多只是稍为缓和了经济下滑势头。道指至今自低谷回升已创金融危机以来的新高,背后就是因为美联储支持。
事实上,奥巴马政府上台便推出的7000多亿美元刺激经济方案,相当于GDP逾5%。2008年11月24日,美联储宣布将购买由房地美、房利美和联邦住宅贷款银行发行的价值1000亿美元的债券及其担保的5000亿美元的资产支持证券。这是美联储在金融危机以来首次动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即QE1。在第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刺激下,道琼斯工业指数大幅上涨,但美国就业率没有根本改善。说明QE1资金投入没起实质性的作用。倒是将几家大的金融机构救出苦海。2009年6月至12月,美国纽约银行、高盛集团、摩根大通、花旗银行等先后归还了政府救助资金。AIG通过出售旗下保险公司筹到了367亿美元,以偿还纽约联邦储备银行部分贷款。在QE1执行期间,在美联储廉价资金以及财政部资助下,华尔街金融机构正在恢复元气。
伯南克在2010年11月初宣布第二轮宽松的金融刺激政策,即实施6000亿美元的“量化宽松”计划,美联储发货币购买财政部发行的长期债券,每个月购买额为750亿,直到2011年第二季度。这就是QE2,即所谓美联储的第二次量化宽松政策。QE2的目的是通过大量购买美国国债,压低长期利率,借此提振美国经济,特别是避免通货紧缩,并降低高达9.6%的失业率。按照事先预测,QE2可使私营部门就业人数在2012年前增加300万人。但伯南克提醒美国就业要恢复正常需要4-5年。
华尔街流行一个口头禅“Quantitative Nothing”,意即“量化什么都不是”或者“狗屁不通的量化宽松”。美国投资公司Precision Capital还提出了阴谋论,指美联储与华尔街金融机构合谋操纵市场,轮番推高股市、债市,以利发放国债及压低长期利率,方便银行集资并维持退休金等的投资收益。美联储所谓的救市实际上就是企图通过制造资产泡沫来促使金融市场复活,通过财富效应刺激消费和经济增长。
伯南克期待已久的经济复苏没有到来。消费依然不振,失业率在10%左右徘徊,设备投资和消费依然低迷。大量投放货币的必然结果是通货膨胀和通货膨胀预期抬头,美国经济即将陷入“滞胀”困局。
人们不禁要问:如此大的救市规模,为什么是这个效果?
笔者认为,关键在于资金并没有进入实体经济,而是在“空转”。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救助行为催生了几个资金循环链条,即现实中的资金“空转”链条:
其一,联储局——银行体系链条。联储局放水给银行体系,部分又回流到联储局作为超额储备收息。在这个循环链中,资金完全脱离生产服务体系,不创造任何经济效益,只是粉饰金融机构财务报表。
其二,财政——企业/个人——银行——财政链条。财政扩张令居民及企业收入增加,但这很大部分由还债转给银行,或由直接或间接经过银行购买国债而回流到财政。由于这种救助主要针对还款难题而设,也主要是救急,算是与消费有关系。
其三,国债货币化链条。联储局通过购买国债或由受注资的银行买债,实现了直接及间接的国债货币化。但如上述国债收入经财政开支转出,部分流入银行,随后回流联储局。在这个循环链中,资金也是完全脱离生产服务体系的,它不直接创造任何经济效益,只是增加金融机构的投资性收益,同时,也粉饰了金融机构的财务报表,增强了它们的支付能力。
以上种种情况,都显示大量资金在循环空转,宏调扩张的振兴经济效力亦因而大减。美其名曰“拯救美国经济”,实际上是拯救几大金融机构。受益的是少数金融集团、大企业和他们的高管。此外,股市也大受刺激,一部分在危机时被严重套牢的股民在这轮刺激中得以解套,当然,受益最多的是得到美联储救助的金融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