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介产业”的兴衰:泛泛的“整合资源”要落伍了


  

  在中国,知识产权还是个奢侈品。第一领导力中心发现,包括随处可见的盗版软件,盗版图书以及“被解锁”的Iphone们,甚至连著作权都被一些人不屑一顾,拿着“天下文章一大抄”的理论,做着东拼西凑的文字“勾当”。原创越来越被歧视,创新逐渐退化为单一的模仿,这种环境之下的一些人,除了急功近利、浮躁与短视,恐怕很难会滋生诸如“尊重原创”的思想,他们会说:原创还是留着别人做吧,我“拿来”就好了。

  

  最要命的是,这一理论还被一些人当作“自我商业化”的标榜,嘲笑那些天天为原创而痛苦的人们很傻。比如最近这些年,满口“整合资源”的人多了起来,如同当年的倒爷们,他们往往蔑视那些自己死干若干年的做法,而将如何整合资源作为第一要务,争取最快速度的变现,于是他们总以“惯常整合资源”自居。将根据经济学的“劣币驱逐良币”原理,当一个环境普遍不推崇原创而且某种程度上打击或否定原创的时候,接下来造成的结果就是,越来越少的人去力行原创,市场上充斥着短、平、快和急功近利的产品,差异化逐渐消失,独特性不复存在,最后的结果就是:连抄都没得抄了,因为大家都一样了。当产品趋同的时候,最后只有一个方法能平息激烈竞争,那就是“价格战”。

  

  

  当年的长虹、格兰仕都曾是“价格屠夫”的扮演者。但若干年之后,第一领导力中心发现,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在家电产业陷入滞涨增长的长虹电器,看到了一个正在为原创技术和品牌而痛苦转型的格兰仕。“因果”的最大价值在于,当你今天种下了“蔑视原创”的因,今后就一定会收获“蔑视原创”的果。

  

  每家企业都是由小到大,一开始的“模仿”与“追随”无可厚非,而一旦这种学习期度过,当下最要紧的就是“找到你所在,发挥你所长”。没有真正的“独特竞争优势”,单单靠“整合资源”本身,是无法形成核心竞争力的。除非你的资源整合能力是建立在“能持续而准确的识别客户的独特需求,并发现市场上相对应的产品或服务,继而节约客户与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这类基础上,否则你的“资源整合”无非就是简单的中介而已,既然如此,为什么客户和企业不能直接交易呢?

  

  所以,那种从甲方简单的“拿来需求”,然后再从乙方简单的“拿来产品/服务”,然后直接配对的“中介式交易”要结束了。很简单,这一过程中,如果你在客户与企业之间扮演的仅仅是传声筒的角色,这一过程没有产生任何价值增值,那么企业与客户如何为你的中介行为去付费呢?第一领导力中心发现,在baidu、google如此发达的今天,再靠企业与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继而利用双方的这种信息不对称“吃完甲方吃乙方”的行为就不那么靠谱了。

  

  有人说,国美、苏宁、京东商城、淘宝、当当、拉手等企业都是“中介服务商”,每年百亿以上的销售额,难道他们也会有问题吗?其实,更确切的说,他们的身份早已不是“中介服务商”了,而是主要销售“人气与眼球”的“新媒体商”。比如说国美,海尔和美的们需要一个平台去和客户接触,完成展示与销售;消费者们需要一个平台去了解和对比,完成自己的挑选和购买。对于消费者而言,国美如同一个巨大的“媒体”,把全中国所有的家电都做了展示,这相当于“现场版”实物广告;对于厂商而言,国美如同一个巨大的“眼球”商场,只要进入国美就有巨大的人流与客流量为最后的销售额最支撑,这也相当于购买了国美的广告费,用来购买消费者的眼球。

  

  国美如此,苏宁如此,那些打着互联网外衣的购物网站亦如此。由此我们也就明白,为什么“中介”作为一个产业一定存在,但从长期看,“中介”产业最后一定会陷入到“寡头竞争”?因为只有集中化才会带来规模效应,才会最大限度的降低厂商与消费者的购买成本,才会牢牢锁定消费者的眼球和人气。而全世界商人最早的起源,其实就是“中介者”(当年做“贸易者”),如何做好一个“中介”,如何能持续的满足厂商与消费者的需求,这才是“中介”者所应该关注的问题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