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2003年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传·下》记载:1976年5月起,毛泽东的病情不断加重,身体极度衰弱。6月初,他突患心肌梗塞,经过及时抢救,才脱离危险。这一年,毛泽东在他的住地召见华国锋等,又一次谈到自己一生中的两件大事。他说: “人生七十岁古来稀,我八十岁了。人老总想后事,中国有句古话,叫‘盖棺定论’,我虽未盖棺,也快了,总可以定论了吧!我一生干了两件事,一是和蒋介石斗了那么几十年,把他赶到那么几个海岛上去了。抗战八年,把日本人请回老家去了。对这些事持异议的人不多,只有那么几个人,在我耳边唧唧喳喳,无非是让我及早收回那几个海岛罢了。另一件事你们都知道,就是发动文化大革命。这件事拥护的人不多,反对的人不少。这两件事都没有完。这笔“遗产”得交给下一代。怎么交?和平交不成就动荡中交,搞不好就得‘血雨腥风’了。你们怎么办?只有天知道。” 这段话韵味深长,尤其耐人寻味的是:在毛泽东谈自己一生中做的“两件大事”:一件是“文革”,这且不说,另一件他说的是“一是和蒋介石斗了那么几十年,把他赶到那么几个海岛上去了。抗战八年,把日本人请回老家去了”,从语气琢磨,不难看出:他视为自己生平最得意的功绩乃打赢了国共内战,赶走了同时代最大对手蒋介石,建立了高度集权的的国家,至于抗日战争则一笔带过——也有人说:抗战八年实际上是硬加上去的,不然就是三件事了。换言之,在毛心目中,把蒋介石打跑是远比在他心目中是远比抗日更伟大更重要也更有意义的事儿。
揆诸历史,我们不能不承认毛泽东的这种自我评价十分准确:他所领导的军队在对日作战中,的确成绩有限(倒是在后来的内战中,神威无比,短短三年就将武装到牙齿的国民党八百万军队打得丢盔弃甲偷生海岛)。我们不妨来看过究竟。
关于抗战中国共两党的战绩,我们不难看到:从1931年到1937年,国民党的对日战略基本是攘外必先安内,虽然也进行过一些抵抗,但终归是小打小闹。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集中全部精锐主力部队与日军展开决战,称得上是悲壮惨烈,在大是大非面前,大部分的国军士兵在血与火面前,都毫不退缩,直到全部战死。在22次比较大的会战中,日军每次投入的兵力都不低于10万人,配备最先进的武器,全方位地展开进攻。国军士兵只能用肉身来阻击日军的凌厉攻势,在他们的心中,不是单纯地为了蒋介石和国民党而战,而是为了整个中华民族的解放和独立而流血牺牲。他们没有阶级矛盾,只有对日寇的仇恨。而在中共方面,他们的部队直到1937年9月上旬才开赴抗日前线。在初期打了几个漂亮的伏击战后,就一直致力于在敌后发展。武汉失守后,日军曾把进攻的矛头指向华北的八路军,多次对其进行大规模的扫荡。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中共的整体力量却在不断地发展和壮大,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中共一直宣称抗击了58%以上的日军,但其实这个数据有夸大的嫌疑,既然抗击了这么多的日军,为什么敌后战场能拿得出手的战役就只有平型关和百团大战呢?而且在日军出动扫荡的兵力中,伪军就占了很大的比例。而且兵力分散,武器并不是很先进,中共能击退他们的进攻是有可能的。抗战成绩必须要考虑战果与代价两部分。杀敌一万,自损五万还丢城失地的作战结果不值得吹嘘,只值得反思。对此,我们不妨就双方进行的具体战役做个比较。
国军方面,除一九三二年一二八淞沪抗战和一九三三年长城抗战 ——即榆关、热河、长城三大战役外,自一九三七年七月至一九四五年八月之八年间,中华民国政府军发动大型会战22次,重要战斗1117次,小型战斗28931次。陆军阵亡、负伤、失踪3211419人。空军阵亡4321人,毁机2468驾。海军舰艇损失殆尽。此外国民党还牺牲了包括张自忠再在内的11名上将,34名中将,50名少将。国民党取得的战果是击毙日军39万,击毙42名日本将军(其中21名为大佐死后追封少将)。此外还歼灭118万伪军。
具体战役方面:平津作战:1937年7月,主要将领:宋哲元、吉星文(卢沟桥)。本战由七七事件所引发,中日最终谈判破裂,经过数周的战斗,日军独立混成第l旅团和驻屯旅团分别在30日晚和31日进占长辛店西面高地和大灰厂附近地区,平津失守。从此拉开了艰苦的8年抗战。 淞沪会战:1937年8月13日-11月11日,主要将领:蒋介石、张治中、陈诚。“八一三”淞沪会战是抗战爆发以来,中日双方规模最大的一次会战。3个月的战役中,双方都投入几十万兵力。由于中国军队战略不当,武器装备落后,在付出20万多人的巨大损失后,最终被迫匆忙撤退,并直接导致了南京会战的失利。此战日军伤亡5万余人。南京保卫战:1937年12月1日-12月13日。主要将领:唐生智、刘湘、顾祝同。淞沪会战后,日军迅速进攻国民政府首都南京。由于国民党军此时兵力凋零,退守绝地,被迫在12月12日匆忙突围撤退。日军进入南京后开始了长达数月的南京大屠杀,残酷杀害中国军民30余万人。太原会战:1937年9月13日-11月。主要将领:阎锡山、卫立煌(忻口)。 1937年9月13日,日军占领大同后向太原进攻,中国军队由于指挥混乱,布置不当,被迫从太原突围。此战中国守军英勇抵抗,付出了重大牺牲,消灭敌军2万余人。但从此国民党军在华北战场的正规战争宣告基本结束。徐州会战:1938年1月-5月21日。 主要将领:李宗仁、孙连仲、池峰城(台儿庄)。 日军打通了津浦线,扩大了占领区,但未能消灭中国军队主力。国民党军的防御作战和主动转移为此后的武汉保卫战赢得了4-5个月的时间。其中台儿庄大捷消灭日军1万多人,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意志。兰封会战:1938年5月21日-6月。主要将领:薛岳。日军试图在徐州会战后继续扩大战果,板垣征四郎师团孤军深入,被以薛岳为首指挥的中国军队包围。最后由于蒋军嫡系将领的无能,中国军队最终功亏一篑。武汉会战:1938年6月-10月。主要将领:陈诚、白崇禧(代)、薛岳(万家岭)、徐焕升(空军东征)。历时4个半月的武汉会战虽然最终以武汉失守为结束,但国民党军队的正面抵抗取得了毙伤敌军4万人、近10万日军因战斗、气候、疾病等原因暂时丧失作战能力的巨大战果,极大地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抗日战争从此进入相持阶段。 广州战役:1938年10月。主要将领:余汉谋。日军控制了广州及附近要地,广州失陷。广增之战,双方伤亡不少:日本防卫厅的《中国事变中国作战史》载:日军伤亡1923名。中国军方记载:中国官兵阵亡2954名,伤5645名,失踪2643名。南昌会战:1939年3月-4月。主要将领:罗卓英、上官云相。南昌失守。此战,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中日军队的首次交锋,日军纠集重兵,先发制人,攻势极为猛烈。中国守军奋勇抵抗,兵力损失达43000余人。随枣会战:1939年5月1日-20日。主要将领:李宗仁、张自忠。武汉会战之后,日军为消除鄂北、豫南方面中国军队对武汉的威胁,向湖北随县枣阳地区发动进攻。国民党军队消灭毙伤敌军1.3万人,第5战区也付出了较大的牺牲。日军未能达到预定战略目标。
共军方面,共产党取得的战果是击毙日军10万以内,击毙18名日军将军(其中6名为大佐死后追封少将) ,在沦陷区收复失地建立18块敌后根据地。这个战果不包括被共产党歼灭的伪军(公开宣布是八年歼灭伪军118.6万余人,估计有宣传成分)。根据共产党自己的资料,我党军队在抗战8年中的伤亡人数如下:亡160603人,伤290467人,被俘45989人,失踪87208人,共计584267人。也就是说,我党承认抗战8年中,共产党军队总共阵亡了16万人。如果假设失踪人数中,有相当部分的人是阵亡,把这个人数再加上25%,那么,我党8年抗战中军队的阵亡数字,最多应该在20万人左右。考虑到失踪中的绝大多数应该是被俘和逃兵,这20万人阵亡,应该是共产军抗战阵亡人数的最高数字了。 共军的阵亡数字里面,可不仅仅是对日军的战斗死亡,还包括对国军,伪军的作战死亡。从共军的战斗统计来看,共军有近40%的战斗是和伪军,国军打的。这样的话,和日军作战阵亡的,只占阵亡人数的60%。按最低限来算,如果共军有16万阵亡人数的话,和日军作战阵亡的有60%,那么,共军有大概9万6千人左右死于抗日战场。其中,高级将领仅有左权将军和彭雪枫将军(左权为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彭雪枫为新四军的师长)。
具体战役:平型关——第一个大胜利:1937年9月22日,日军5000余人由灵丘南进,向平型关发起进攻,战况激烈。9月中旬,八路军主力开赴晋北前线,为配合第2战区正面作战,以林彪第115师主力驰援平型关。八路军在平型关战役中共击毙日军数百人,击毁汽车数十辆、马车100余辆,缴获步枪数百枝、机枪20余挺、火炮1门以及大批军用物资。雁门关战役:1937年10月17日,贺龙率部设伏在黑石沟、吴家窑一带公路。10月18日10时许,日军汽车50余辆由北向南驶来。716团以密集火力袭击日军车队,当即击毁汽车数辆。正在激战中,由南面阳明堡方向又驶来日军汽车200余辆,716团便以一部兵力阻击南来之敌,激战至晚,歼灭日军300余人,击毁装载弹药与军用物资的汽车20余辆。 阳明堡战役:1937年10月10月19日夜,陈锡联率769团开始行动战斗进行了一个多小时,毁敌机24架,歼敌100余人。神头岭战役:1938年3月16日八路军第129师以伤亡240余人的代价,歼灭日军1500余人,缴获长短枪550余枝和骡马600余匹以及其他大批军用物资。百团大战:1940年8月20日夜,晋察冀军区、第129师、第120师在八路军总部统一指挥下,发动了以破袭正太铁路(石家庄至太原)为支点的战役。战役发起第3天,参战部队已达105个团,故称百团大战。百团大战历时5个多月。从8月20日—12月5日的3个半月中,八路军共进行大小战斗1824次,共计毙、伤、俘和投诚日伪军达4.648万人(主要是伪军)。
通过以上比较,我们不难看出:的确,在毛泽东一生中,他的主要精力除了用去搞天怒人怨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外,就是用在了打垮蒋介石上,至于打日本,则几乎可以一笔带过——也正因为如此,在后来打垮蒋介石的战争中,他方能气势如虹一举拿下。所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