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大才子袁枚赋诗二首怀念康乐公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诗论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苍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袁枚是乾隆、嘉庆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三十三岁父亲亡故,辞官养母,在江宁(南京)购置隋氏废园,改名“随园”,筑室定居,世称随园先生。自此,他就在这里过了近50年的闲适生活,从事诗文著述,编诗话发现人才,奖掖后进,为当时诗坛所宗。著作有《小仓山房集》等。该书卷二十八,袁枚游览温州赋诗二首怀念康乐公。
 
《瞻康乐公像》清袁枚
 
青癯古貌写丹青,仿佛吟诗尚有声。
此日长须难布施,免教公主斗输嬴。
 
此诗作于乾隆47年(1782),袁枚67岁时前往温州游览山水风光,在温州官员的陪同下探访积谷山下王谢祠,吟咏怀念康乐公的诗歌。雕刻在石画像上的康乐公相貌青瘦,有一口美须胡须,并正在赋诗吟唱;袁枚瞻仰山水诗派始祖康乐公像,耳边好象听到康乐公在吟诗;根据《隋唐嘉话》卷下记载:元嘉十年(433),康乐公被害前将一口美须舍给广州祗洹寺,充为雕塑中维摩诘像的胡须。寺人一直小心地维护着,代代相传,不曾损毁。到了唐中宗的时候,安乐公主玩斗百草的游戏。命人驰驿取之几根,又恐为他人所得,因剪弃其余的全部胡须。自此,康乐公胡须便从世上消失了。袁枚为此深感惋惜!
 
 
《过谢客岩有怀康乐公》清 袁枚
 
一梦传千古,诗人重友于。
池塘应在此,春草绿如初。
水色芙渠嫩,苔痕屐齿疏。
相传崖上篆,犹是谢公书。
 
此诗作于乾隆47年(1782),袁枚赴温州游览积谷山上的谢客岩,谢客岩上篆相传为谢灵运当所书,令袁枚遥怀康乐公,联想起其《登池上楼》诗中“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的名句。以及西堂梦得谢惠莲,即成池塘生春草句。这首诗中主要是在回顾谢公诗象出水芙蓉,自然清新,而如今这一切都已经成为历史,只剩下这荒凉的谢客岩,引起诗人无限的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