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故事大道理:智猪博弈
猪圈里有两头猪,一头大猪,一头小猪。猪圈的一边有一个踏板,每踩一下踏板,在远离踏板的猪圈的另一边的投食口就会落下少量的食物。如果有一只猪去踩踏板,另一只猪就有机会抢先吃到另一边落下的食物。当小猪踩动踏板时,大猪会在小猪跑到食槽之前刚好吃光所有的食物;若是大猪踩动了踏板,则它还有机会在小猪吃完落下的食物之前跑到食槽,争吃到另一半残羹。
那么,两只猪各自会采取什么策略呢?答案是:小猪将选择“搭便车”策略,也就是舒舒服服地等在食槽边;而大猪则会为一点残羹不知疲倦地奔忙于踏板和食槽之间。原因何在?因为小猪踩踏板将一无所获,不踩踏板反而能吃上食物。对小猪而言,无论大猪是否踩动踏板,不踩踏板总是好的选择。反观大猪,已明知小猪是不会去踩动踏板的,自己亲自去踩踏板总比不踩强,所以只好亲历亲为了。
后来,有个经济学家来到饲养场,对这种“机制”做了三个改革实验:
先是将食料兜里的存贮食物减半。小猪去踩踏板,大猪便会把食物吃光;大猪去踩,小猪也会把食物吃完。结果是小猪大猪都不去踩踏板了。
然后,又把食料兜里的存贮食物增加到起初的一倍。结果是小猪、大猪谁想吃,谁就会去踩踏板,然后慢悠悠地来到食槽边,也有得吃,双方再也不用抢吃食物了。这样一来,食料浪费太多,饲养的成本过高,而且不利于增加猪的活动量。
最后,经济学家把食料兜的存贮食物减半的同时,把踏板移到食槽附近。结果呢,小猪和大猪都在拼命地抢着踩踏板。
这个实验,便是经济学中著名的“智猪博弈”——博弈论的一个典型例子。它清晰地揭示了利益驱动下的竞争状态。“智猪博弈”留给我们的,关键是奖励规则中核心指标的设置:每次劳动得到的“食量”和获取劳动成果的距离。
感悟:“智猪博弈”的故事告诉我们,在管理中如何平衡各方面的关系是多么重要。
更多精彩小故事大道理请点击:小故事大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