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夏小麦收购已经一月有余,市场表现有几个特点,一是市场平稳,与去年各方“抢购”的火热局面形成鲜明对比。二是各地托市预案至今没有出台,一些收购企业感到资金紧张,甚至无所是从;三是收购进度慢于往年,收购高峰迟迟不见。据国家粮食局7月13日信息,截至7月5日,全国10个小麦主产省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2011年新产小麦1630.6万吨,其中:国有粮食企业收购1038.5万吨,占收购总量的64%,比去年6月30日“托市收购”2045万吨减少49%。这些特点,使不少人感到“反常”甚至“冷气弥漫”,引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们不妨先来辨析一下,不要把“正常”误为“反常”。
1、丰收之年没有“谷贱伤农”。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2011年全国夏粮总产量为12627万吨,比上年增加312万吨,增长2.5%;其中全国冬小麦产量11079万吨,比上年增产近212万吨 (增1.95%)。夏粮生产“八连丰”打破了我国粮食生产五年中“二丰二平一歉”的生产周期。据农业部数据显示,小麦价格较8年前翻了近一倍,突破1元大关,从过去的“角时代”跨进“元时代”。 加之今年小麦质量普遍好于往年,开秤后价格普遍高于“托市价”每市斤在3-8分,甚至1角,强筋优质麦更是涨价1角多。
2、托市预案不出台,各地没有出现“卖粮难”。 托市价及托市预案是国家“惠农”政策之一,本意是保障农民种粮的“最低”收益。据了解,现在参与市场收购的以中储粮轮入及贸易和加工企业为主,既然现在市价高于托市价,并且多种收购主体参与,不再仅仅依靠中储粮一家,托市的“政策效应”得以实现,何乐而不为,我们应该为此而鼓与呼。
3、收购进度慢主因是农民惜售。这是与往年最大的不同之处。应该看到,农民惜售,这是一种进步,是农民对参与市场经济增加了发言权。农民一方面对“通胀”作出自然反应,一方面也有实力“赌明天”。过去种粮卖粮是一般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日常花钱、小孩上学、家人看病等等,主要指望卖粮换钱。如今种粮主要为吃粮,农民家庭收入对卖粮的依赖性大大下降,加之农户保管粮食的设施大大改善,有国家托市政策做保障,农民前所未有的更有底气对市场表达no或yes。至于农民惜售的“合理程度”,还是要接受市场的检验,我们既不能横加指责也不能一味煽情,只能正确引导。
4、藏粮于民,国泰民安。粮食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基础是粮食生产。现在是粮食丰收了,“商品粮”无论分布在谁家(粮库、工厂、贸易商、农户)分布在什么时间段,并不改变总量平衡。反正“肉烂在锅里”,粮食生产出来都在国内,只要大品种粮食产需平衡,收购主体利益之争,无碍大局。粮食生产大户以卖粮为主,广大的一般农户有条件有能力有意愿适当增加一些自备粮,适度参与流通环节的粮食保管,有利于减轻贸易商库存“负担”。截止目前,加工企业收购比例上升,与贸易企业平起平坐,甚至超过贸易企业收购量,有利于降低加工成本,最终降低产成品销售价格。在通胀压力不减的情况下,适当减少流通环节及其费用,更有利于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有人担忧没有托市收购势必造成“收购资金的短缺,影响农民的增收”。(见《别让粮食收购资金短缺影响农民增收》2011.7.5中国粮油信息网)这是传统思路,罔顾农民惜售为主的新情况,
有人担忧没有托市收购对国有粮食企业不利。这是实情。近年不少基层粮库粮站已经习惯了依靠“托市粮”的委托收购而生存,猛一下断了“托市收购”,就无法获得贷款,缺少经营资金和市场销路,就无法“正常经营”企业很难生存。实际上,离了托市收购就无所是从,恰恰不是一个正常企业的正常运行。所以这种担忧是站不住脚的。“主渠道”不是随便大小企业戴一顶“国企”的帽子就可以自封的,而是要在市场经济的大风大浪里竞争形成。
近年人们给“托市收购”附加了一些功能,要通过“托市收购”实现农民种粮的“合理”收益和国储粮的“正常”购销,显然是超出了“托市政策”的正常使命,今年恰恰有条件有机会使“托市政策”回归正常,市场平稳,没有抢购,各方理性经营,健康有序的市场经济初露端倪,渐入佳境。
今夏小麦收购市场渐入“正常”佳境
评论
编辑推荐
9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