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禁用网络热词有点扯蛋
彭学明
一年一度的高考马上到了,上海有关方面在媒体庄严宣告:高考作文禁用网络热词,凡是用到“给力”、“伤不起”、“神马都是浮云”、“有木有”等网络热词的一律当做错别字扣分,听后不禁愕然。我知道,上海方面此为的良苦用心,是为了维护中文的传统性、纯洁性和严肃性,为了净化网络语言环境,可我还是要说,这个规定有点扯蛋!而且扯得有点蛋疼。因为这是一种以偏概全、因噎废食的文化短视行为。作为一个改革开放的国际大都市,上海以这样鸡肠小肚的胸襟和目光短浅的行为禁用网络热词、弱视新生事物,有点欠妥。
为维护传统语文的纯洁性与严肃性,净化网络语言空间而禁用网络热词这个大前提就不对。因为网络热词和网络语言跟传统词汇和传统语言并不是你死我活的矛盾与关系,而是一脉相承,相辅相生的。一方面时代在变化发展,一切都在变化发展,语言当然也在变化发展,网络热词都是现代化进程中催生出来的新生事物和文化产品。一方面一些网络热词是对当下社会现实与生活的高度总结与提炼,是民意的汇聚,心声的集结,体现了劳动人民高度的文化智慧和文化创造力。比如“涨价系列”的“蒜(算)你狠”、“姜你军”、“油你涨”、“苹什么”、“棉花掌”、“药你苦”、“煤超疯”“油(由)不得你、棉(勉)为其难”、“糖(唐)高宗”,比如反映社会不正常现象的“范跑跑”、“躲猫猫”、“楼脆脆”、“洗脸死”、“被代表”,比如憎恨特权作恶的“我爸是李刚”、“药八刀”、“裸官”、“熊抱”、“天价酒”,比如反映底层民生疾苦的“鸭梨大”、“蚁族”、“悲催”、“杯具”、“必剩客”、“犀利哥”、“伤不起”等,比如反映日常生活的“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一个传说”、“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等。我们禁用网络热词,是不与时俱进、得不偿失、因噎废食的文化短视甚至自杀行为。作文中不让用网络热词,就像生活中不让用手机、不让坐火车等性质一样,因为手机、火车等曾经也是时代和生活中的新生事物和发展经过。
网络热词并不都是语病和垃圾,一些网络热词,反倒极为生动深刻,显示了强大的创造力和生命力。比如“伤不起”和“给力”,无论从字面上还是寓意上,都没有语病,更不是错别字。高考作文,凭什么当做错别字扣分呢?而网络风行的“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一个传说”、“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更是诙谐、生动,假如有学生高考恰如其分的用了这两句话,考官们能够当做错别字毙了吗?假如有考生在作文里抨击“芙蓉姐姐”、“凤姐”、“天价酒”、“药八刀”等,而“芙蓉姐姐”、“凤姐”、“天价酒”、“药八刀”又是网络热词,考官难道能因为考生试卷里有了这些网络热词,就作为错别字扣分?假如有考生写:“改革开放好,中国真给力!”、“社会主义给力人民百姓!”,老师敢说是错别字和病句?恐怕不敢吧?所以,不考虑网络热词应用的背景与场合,不问青红皂白就禁用网络热词这个小前提也是错误的,是完全没有道理的。
上海禁用网络热词还有一个理由是老师对一些网络热词不熟悉,所以禁用。这更是没有道理,老师不熟悉就禁用?就当错别字?老师不熟悉的还多呢!我们做的应该是在多鼓励学生接受好的新生事物的同时,也要鞭策老师顺应时代大潮接受新生事物,而不是因为自己不懂新生事物而阻碍新生事物。
所以,我认为高考作文禁用网络热词是扯蛋,是打着维护传统文化尊严旗号的扯蛋,是以偏概全、因噎废食的无知行为。高考网络热词可以用,关键是看用不用得恰当,说不说得明白,只要引用得恰当,说得明白,就不应该扣分;引用不当,说不明白,那当然另当别论,该咋就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