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本位”是一种文化“毒瘤”




“官本位”是一种文化“毒瘤”

2011年6月19日/董秀成

 

“官本位”本质上属于封建官僚制度的最基本特征,伴随着中国几千年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而经久不衰,形成一种长期以来被强烈“固化的社会现象,甚至可以夸张地讲它已经变成“遗传基因”而一代又一代地在中国人的躯体上表现,甚至成为一种高度凝化、习以为常的社会文化,充斥在人们工作、生活的各个领域和角落。

    悠久的封建历史造就了官本位的土壤和条件,“重官轻商”、“学而优则仕”长期成为社会主流,判断人是否成功的标志是是否为官?官位高低?即使是很成功的商人也试图戴上一顶“官帽子”,因此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诸多“捐官”现象,当今社会出现所谓的“买官卖官”、“地下组织部长”等现象。

    官是权力的象征,官是利益的符号,官是地位的标志。具体来说,中国当今社会官本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官员的意志就是部门或单位的意志,领导的“看法”是最大的法,人们可能对国家法律漠视,但绝对担心上级领导有“看法”,行政运行过程唯官是从,以官的意志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如职务消费随着官位级别高低而设置,各种名目繁多的补贴或待遇与官位级别密切相关,因此出现副职泛滥、助理增多、调研员和巡视员等诸多待遇等;二、官场形成一个庞大、复杂的“金字塔”结构,官员等级制度森严,官大一级压死人,上级可以发号施令地指挥下级,而下级对上级必须服从,不许越级反映问题,等等;三、官位代表地位高低,在行事风格上绝对讲究官位级别对等,无论是正式的会面或会议还是非正式的会晤或宴席,座次排列绝对以官位高低为标准,大家心照不宣,主动、知趣地找好自己的座位,很难有半点差错,一旦某些人不懂这一十分重要的“潜规则”,便可能在领导面前形成难以抹掉的坏印象。正因为如此,才出现了所谓局级和尚、处级方丈、副部级校长、正部级总经理、将军级教授、县团级镇长等等头衔;四、形成以官为荣、升官发财、为官、敬官、怕官的社会心理和文化氛围,人们普遍认为“光宗耀祖”其实就是某人当官后回到家乡而风光体现,门前熙熙攘攘,宾客满堂,让老人体面,让族人荣耀。

    官本位成为一种政治文化和社会文化,其本质上属于封建文化的流毒,是当今社会的一大显著弊端和导致多发性社会疾病的“毒瘤”之一,与现代社会思想和人本主义价值格格不入,不利于社会进步,更不利于实现民主社会,不利于执政当局取信于民,不利于凝聚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