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学习智慧和保障房建设


曾经与学生聊到英语学习问题,用真实经验说了一个笑话,到某国第一天不说话,第二天说单词,第三天可以笨拙地交流,第四天回国,这辈子总算实实在在地用过一回,不枉拼命地学习了几十年。

细细想来,多少年英语学习为了什么?考试,考试,还是考试。什么情况下意味着英语学习成功?通过考试,通过考试,还是通过考试。大抵有相同经历的人群怕不少于全国学英语者的八九成吧,通常学生们只学习到刚刚好就此止步,学生们应付英语学习颇具智慧,符合经济原则,不会为无用的英语学习多耗费一点儿精力,因为学生们清楚地知道大多数情况下,通过考试以后,英语是要扔掉的。

如果计算一下全国人民(各类学生可能更准确些)每年耗费在英语学习上的金钱、精力、时间,恐怕要占据GDP十几个百分点吧,倘若把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所有人耗费在英语学习上的成本累加起来,再造一两个富强的国家也不会是难事。

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我认为这与政府强制性的教育制度有着直接的关系,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正确答案、统一的高考、统一的职称晋升标准等等,构成了对英语的旺盛需求,如果教育部把英语换成爱斯基摩语,也会形成一样的热潮。这种千篇一律、教条刻板造成了大量优质资源耗费在无用的学习之中,同时扼杀了人们自然而自由的、基于自身需要的选择。诚然,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离不开英语,但是否要依靠统一而教条的强制性规定达到这一点,是值得仔细考虑的。如果人们真的有需要,即使在考试中不硬性规定,同样能够达到非常好的效果,而且人们在有需要时学习英语会更加考试实际运用,而不会学习一些支离破碎的语法,也不会学一些看似符合规则但完全不实用的语言。

从上面这个例子中,我想到了保障性住房建设的问题,看上去两者相去甚远,但是从本质上来看保障性住房建设与英语学习中出现问题的性质是一模一样的,一样是千篇一律的规定,一样是只看重政府认定的效果不及其余,一样是耗费了巨大的资源而无法得到实效。这些问题都是政府强制性规定必然会出现的,反映了我们的观念中对政府的盲目自信,认为只要政府一规定,出台一部法律,或者发布一个通知,就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不管是人们的教育问题还是住房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我们以政府官员认为的需求作为人们的需求,我们以为只要国家出钱就能解决建设资金,从来不去考虑这笔资金最终会落到纳税人身上,我们也从来不去考虑人为改变收入分配结构会对人们的激励产生什么负面影响,我们也从不去考虑这样的项目如何在未来几十年维持下去。可以说,迷信政府统一规定的恶果很快就会到来,我们以为5年建设3600万套保障房解决了一个大问题,不曾想这种解决方法会带来多少更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