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入剑门


 

 

出入剑门

 

 

 

 

本文原发于《福建文学》,并因此与编辑贾秀莉老师成为朋友。这篇短文的运气不错,除了进入当年的散文年选外,还被收入多个散文选本和高中语文阅读教材。当然,我在写的时候还是用了力的。到剑门关,我是与同是文友的杨荣宏、肖红亮一起去的。我开车,走的是老川陕公路。道路蜿蜒,穿越了翠云廊,风景如画,让我们很意气风发。我与他俩约定,回去以剑门关为题,我们各写一篇文章。路上,看见我车子开得很是娴熟,两位兄弟很佩服,我就飘飘然地一路传经送宝。后来在一个弯道上,我正在说,转弯一定不能占道,一定要提前摁喇叭。很杯具的是,我话音未落,一辆载了多辆轻卡的大货车飞驰而来。它冒险弯道超车,留给我的路面不足一米。没有办法,我只好将车猛拐到右边。好在右边是条排水沟,很浅,正好紧急避让。但是,由于来车速度太快,弯太急,我发现它为时已晚,虽然直接将车子开下了水沟还是让它撞上左侧,车灯粉碎,引擎盖翻起,惨不忍睹。红亮有武功,准备揍肇事的那位老师傅一顿,我和荣宏好不容易才将他拉住,避免了一场武战斗。因为有了这些故事,我对剑门关就有了感觉。在剑门关内外我只走马观花了十几分钟,回家第二天就完成了文章。而一路只知道坐车享福的两位兄弟,后来一个字也没有写,被我臭骂。

上面那幅照片是我临时找的,作者不详,谢谢他啦。

 

          

 

1.走上剑门蜀道,本想不紧不慢地赶路——那样就能以冷静的目光顺便浏览沿途风景,从容地完成到剑门关的过渡。然而这条古老的驿道上却很难做到从容。因为它有太丰富的人文意义,有太密集的历史文化遗迹,给了我太多的激动。从绵阳一路北上,先后经过了文昌祖庭七曲山大庙,张献忠梓潼血战的古战场,诸葛亮练兵布阵的演武铺及武连镇,唐明皇雨夜闻铃而伤感的鎯铛驿。而后的捶泉铺、凉山铺、汉阳铺,也都曾是蜀道上马铃叮当的著名驿站,是镝鸣马嘶的军事要地。穿山过岭,山山岭岭都附丽了让人着迷的历史故事;路转峰回,时时处处都踩着耳熟能详的典故。

最让人沉醉的当然还是翠云廊。古柏葱笼,翠云横空,一条绿色巨龙沿古驿道蜿蜒北上。这是当今世界最古老也保存最完整的行道树,是一条充满历史沧桑的风景画的长廊。就是公路穿出林荫,暂时离开翠云廊登高而望,那随视角变化而出现的也是十分雄阔的风景:辽廓的视界里,丽日晴空,灰蓝的远山起伏着叠向天边。近处,隔着一道道的深沟大壑,对面那些苍莽大山扭动着苍劲的身子,青黛的底色上涂抹着斑驳的金黄和深褐。色彩鲜明又景色苍茫,层次丰富而意境深远。这时候,你才真正理解什么叫气势磅礴,什么叫江山如画。

 

     不久前,我与谢大光(中)、王剑冰(右)等几位先生再去剑门关,在翠云廊小憩。

 

    风景天成,一路总让人勃然心动。沧桑入画,随时都可能深深沉浸。流连复流连,三个多小时才抵近剑门。

 

2.这就是剑门关了。

车子刚驶出剑门小镇就看见了关楼。它来得有些突兀,也多少有点让人失望。楼不见得崔巍,峡并不像天堑。只是靠近了,才看见了几分雄险。这时才记起,本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剑门雄关,修川陕公路时将剑门之“门”炸成了一个大口子,关楼也被挪动了位置,加之南高北低,所以从关内看过去就减了许多威势。

既是这样,我索性驱车冲出剑门。

出关了,向着长安方向。汽车擦着一边绝壁呼啸而过,眼中尽是悬崖古木,幽壑茫烟,天梯石栈勾连。这不能不让人想起李白。当年二十出头的青年诗人,意气风发,豪情万丈,仗一柄青锋宝剑出入剑门。马蹄得得,一骑绝尘,在峡谷中久久回荡的却是《蜀道难》的千古一叹。追随着谪仙飘然远去的影子冲关而出,我似乎也获得了一种冲破险阻摆脱束缚的快感,一种卸却重负之后的解脱和放松。

轻车疾进。在一个高敞的地方停住。这时猛一回头,剑门关立刻给了我一个激灵:还是青山起伏,但有赭黄的巨壁从左中右三个方向同时从半山跃起,刀斩斧切,奇高奇陡的巨大屏障像是借了上帝之手从天外移来,安放在绿色的基座之上。右侧,金城山连接的十三峰峦,紧靠七十二峰的仙峰观刀锋,直刺苍穹。忽然间,它又折而向南,形成直角,成方城之状。这“城”高墙耸立,城垛井然;左边,石笋峰开始,也是绵延几十里的天然城墙,连山起伏,左折右盘,如土夯石砌,寸草不长。酷肖长城,其险其雄,又远远超乎嘉裕关和八达岭长城。

这是天下最绝的绝壁!这是地球上最高的城墙!这是鸟飞不过藤萝难攀的天然屏障!这才是雄甲天下的剑门啊。

 


 

 

 

3

 

剑门关作为一个景区实在太大,难以作为一个具体的形像来整体描绘和把握。每走一步就是一个新的视角,从不同的视角上看到的就会是一个全然不同的剑门关。

人们难以得到一个整体印像的剑门关,却会牢牢记住一首小诗: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任何一个稍有文化的人,在剑门关都会与这首诗相遇。那时,从细雨中骑驴独行的陆游,与抗金前线渐行渐远。前面等着他的是大后方的成都,是一个无所作为的闲职。身上硝烟未尽,风尘仆仆,一杯又一杯的苦酒,浇不灭的是强烈的忧患与失落。是啊,挥戈跃马的壮士沦落为驴背上的行吟诗人,其痛苦不言而喻。我可以设想,微醺的陆游抵达剑门关下,看见雄峙前方的关楼时,定有良多感触。他会收住缰绳,跳下驴背,倚在石壁上,反复打量这个发生过几十次战争的军事要地。雄关古道,凄风冷雨,有感而发。于是,身心疲惫的诗人在剑门关外情不自禁颇为伤感的吟哦,与李白《蜀道难》的咏叹在山峡中此起彼伏,年复一年地诗化着面前的天下雄关。

 

 

4

 

追寻着陆游的足迹,随着毛驴在青石板上敲出的细碎蹄声,我慢慢走向关口。

大小剑山在这里迎头相撞,又各自退开,留开一道窄窄门缝。在上面凭险设关,自然是一人执戟,万夫莫开。故得陇望蜀者说:“打下剑门关,等于得四川”;持险据蜀者云:“一关失,半川没”。

而今,剑门关关楼尚在,但早已失去了军事意义。剑门对南来北往者均开门迎纳。于是,我走过栈道,走上关楼,走向历史深处。

在对剑门关历史的追忆中,人们谈论得最多的还是姜维。生为蜀人,自然心属蜀汉,姜维在心目中也成了继诸葛亮之后又一位十全十美的英雄。当年,钟会率十万大军伐蜀,姜维凭险拒敌于关外。两军对垒,曹魏军队多次进攻都无功而返。遥望巍巍剑门,钟会已准备撤军还朝,一如此前的几位曹魏大将。这时,部将邓艾却绕过雄关另辟蹊径,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里,凿山开道,于摩天岭以毡自裹,坠岩而下,夺江油关,袭涪城,取绵竹,兵临成都城下,逼降刘禅。

一边是姜维凭着忠诚与天险还在坚守,继续着恢复汉室的梦想,殊不知那一边的刘禅已经率文武百官投降,开始了他“乐不思蜀”的“安乐公”生涯。姜维以下,数万蜀军将士何其悲哀!

然而姜维毕竟是诸葛亮选定的“凉州上士”。接到后主投降敕令,很多将士“拔剑斫石”,他却选择了诈降。虽然他的谋划最终归于失败,但还是以死的悲壮和惨烈证明了他的一世忠勇。

也许,正因为剑门关是蜀汉咽喉,沉淀着姜维太多的爱恨情仇,他死后也将这里作为长眠安息之地。一座巨硕的圆塚,一座朴实的巨碑,一片参差的松柏,便构成了姜维墓园的全部。还好,营盘嘴故垒遗迹可寻,昔日的演兵场还在。就是墓旁那一地高大茁壮金灿灿的玉米秸,不也像是执戟荷枪队列森严的战阵么?

目光越过林梢,打量剑门关两边峭壁。乍看笔陡如削,细看却是裂纹深深,反复折叠,如青筋毕现的血肉之躯。在覆着浓密植物的崖顶下边,在千仞绝壁之上,我看见了被称作“剑门卫士”的姜维像。这是大自然“雕刻”的杰作。眉眼逼真,有凛然正气,和人们心目中的一代名将的形像倒还十分吻合。这时,我感到整个剑门关都在向姜维倾斜。

 

               

 

5

 

必须上山去。揖别姜维墓,从剑门镇边沿着盘山公路斗折蛇行。

横亘眼前的翠屏峰向我们袒露出的是剑门风光的另外一面。已到秋深,郁郁苍苍的山上已泛出醉人的酡红和耀眼的金黄。从山腰到山顶,走过的都是一径枯草,满地落叶。登顶,更见剑门诸峰雄伟气势。近处是山,极目远处仍然是山。重重叠叠复重重叠叠,是没完没了的山的波翻浪涌。顺着近旁的石级看下去,一直到底,则是深渊碧潭,可见一束阳光照耀下的粼粼细波。再细看,水上竟漂着一叶小舟,正悠悠荡向浓荫深处。如此幽邃的地方,让人疑为某处仙界。这一带山林多松,山风阵阵从关外刮来,林涛怒号,更显出山间的空旷与寂寥。于是,在这里坐上一阵,聆听空山鸟语,感悟自然灵性,让身心真正地休憩。

看看日已西斜,便匆匆过了经皇洞,进梁山寺,钻大小穿洞,也算是让剑门之旅有了新的深度。

归程中,专门坐缆车下山。当缆车启动,凌空而起,顺索道飞临千仞绝壁之上时,居高临下地鸟瞰雄关,获得了一种高度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这时再看巍巍剑门,咀嚼当年故事,获得的感悟竟与先前大异。我曾扼腕于江油关至绵竹一线防务松驰,让邓艾一路得手;叹息于姜维恢复蜀汉继而恢复汉室的奇策功亏一篑,壮志未酬。现在,我倒觉得,平庸至极的刘阿斗关键时刻倒体现出了绝顶的聪明。审时度势,为自己,也为群臣于绝境中找到了最好的出路。而英雄一世的姜维,眼光为剑门关所阻,逆势而动,为一个扶不起的阿斗尽忠,实在是愚不可及。

是小苗,向天空伸展才能长成大树;是小溪,奔流入海才是佳境;是人才,闯出关隘方成大器。局促于剑门关内一隅的蜀汉小朝庭,融入中原一统是必然的归宿。如是一想,英雄如姜维者,已无所谓成败。巍巍剑门,也仅是历史和地理意义上的一道引人入胜的风景而已。

这样想着,感觉不再凝重,心情立即放松。于是,在深秋的夕阳下,我将在翠屏峰新摘的一叶红枫夹进才买的《剑门关旅游指南》,开着车子一路向南,起伏旋转,轻快地行进在剑门山区的褶皱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