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片鳞 第十一讲、从文言中再看坤卦之德


易经片鳞 第十一讲从文言中再看坤卦之德

 

地发杀机,龙蛇起陆

 

    下面我们来看坤卦的文言:

文言曰: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后得主而有常,含万物而化光。坤其道顺乎?承天而时行。

 

“坤至柔”,乾以刚健为美,坤以柔顺为美。坤卦六爻皆阴,是至柔之相。用大地来比喻,则是至静、至顺、至柔。大象可以在大地上踩来踩去,野猪可以在大地上到处乱拱,人类可以为了开采资源而在大地上到处乱挖,蚂蚁老鼠等可以在大地上乱打洞,等等,可是大地从来就没有发表什么不满的意见,完全是承受这一切,生发这一切。

“而动也刚”,坤,大地是至静的,但是同时还是有动,比如说地震﹑山崩﹑火山喷发、泥石流等,其力量是我们无法抗拒的。坤,六爻皆阴,极静之相,但是在其中还蕴藏着极大的动能,也就是阴极生阳。这个动能是潜藏着的,到了一定的时候就会生发出来。在《黄帝阴符经》中说:“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化定基”,所以地也是会动的,同样也是会发杀机的。

我们在面对坤的时候,既要认识到其至柔的一面,也要认识到其“动也刚”的另一面,不要认为大地是可以任由人类随意践踏的。我们在不断地破坏森林﹑草原等自然的事物,也不断地开采大地所蕴藏的各种资源,大地并没有保持沉默,而是以它特有的方式,向破坏它的人类做出可怕的报复。比如近年来越来越严重的土地沙漠化、全球气温变暖等严重的自然灾害,给我们的教训是惨痛的。我们在社会交往中也是一样,只要注意观察就会发现,有些人平常是极顺极柔的人,但是如果因某一事情的触动,就有可能变成极刚、极可怕的人。

“至静而德方”。坤卦,至静之象;德方,至静之德并非是此静彼不静,而是大地的东南西北中无不静。方者,没有缺漏﹑缺遗,且也是有规矩的。

“后得主而有常”。什么是主呢?乾卦为主,阳卦为主,对于坤卦而言,永远都是处于一种服从顺从的状态。如果不得主,那么坤道就不再成其为坤,阴就不再成其为阴。我们命名其为阴,那是因为有阳而与之相对应;我们说它是柔,也是因为有刚是与之相对应的。所以,“后得主而有常”,它必须有一个领导、有一个主宰对其进行指挥,要让它服从于这个主宰,才能有常。常,就是稳定性、连续性、持久性。

“含万物而化光”,就是说大地的化育是如此广大,能容纳、含藏天下的一切事物。

“坤其道顺乎?承天而时行”。坤道的根本准则就是顺,这个顺必须要承乎天道,才能表现出来。天,就是乾卦的力量、阳的力量,如果没有阳的力量,那么坤卦的作用也将不复存在。

这一段文言是对坤卦彖辞的解释,虽然这段解释远不如乾卦文言对彖辞解释的那么丰富,并且该段文言的内容还少于彖辞。其实,它只是把彖辞中“牝马地类,行地无疆,柔顺利贞。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后顺得常。西南得朋,乃与类行;东北丧朋,乃终有庆。安贞之吉,应地无疆”这些与打卦相关的内容给省略和模糊了,而是更加理性地对彖辞中“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进行了着重的论述。

在社会活动中,作为我们自身,尤其是领导,要特别注意这里所说的坤的作用,要明白坤的作用就是“顺承”二字。企业中的领导在面对底下的员工,在组织关系结构上,一定要看中间的关系是否顺承。如果不顺承,就意味着你的企业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善于领导者,只有把自己的组织行政结构调理“顺”,才能在统筹全局时保持心中有数,运作无碍。在企业中,领导是阳,其他人是阴;只有领导是主动,其他人则是被动。这是从组织关系的角度出发而言的,但如果是在工作方法上,还是要选贤用能,发挥每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人类社会的普遍因果律

 

下面一段,是文言对坤卦初六爻辞“履霜,坚冰至”的解释:

积善之家,必有馀庆;积不善之家,必有馀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辩之不早辩也。易曰:“履霜坚冰至。”盖言顺也。

 

我们都知道,地处黄河流域的华夏古人,根据天象变化、农时顺序,以及自然界变化的关系,总结出二十四节气,即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 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 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夏至的时候,虽然太阳升到了一年之中的最高点,其日照时间也是一年之中最长的,但并不是这一年里最热的时候,其后还有三伏,即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算起,初伏(10天)、中伏(10~20天)、末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算起,10天),这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间。冬至的时候,日照时间是一年之中最短的,但是这个时候也不是一年之中最冷的时候,其后还有三九,即冬至后的第三个九天,约在1月中下旬左右。

坤卦初六是始,所谓“阴始凝也”。开始打霜的时候,寒气就开始凝结了,提示我们天气会一天比一天更冷,在这里就把这些道理推算到人事上。对于佛教来说,就特别喜欢坤卦中这一段所蕴藏的道理,即“积善之家,必有馀庆;积不善之家,必有馀殃”,这个是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因果关系。

在这个地方,谈到了积累的问题。积善之家,说明能够持之以恒地做善事,进而说明这个人的本质很好,其心胸开阔而富有教养,慈悲为怀,在工作和生活中能予人方便,那么就会予己方便。你能够积德行善,说明你有余力,这个必然性是肯定的,在《易经》系辞中所说的“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就是由《易经》坤卦中的这段文言引申出来的。

现在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媒介的法制报道,经常看到有些人一两句话不投机,就致人于死地,同时也就把自己置于死地了。这些看起来很偶然,似乎都只是突发事件,但是,这些事情其实都有过“履霜坚冰至”的起始过程。他们缺乏道德上的教育,缺乏对社会关系上的适应能力,对自己的情绪和能力不能较好地把握。这些人是非常浅薄的,不知道什么是礼义廉耻,什么是仁义忠恕,特别是对恕道一无所知,否则就不会犯下诸如此类可笑又可悲的错误。孔子就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此,我们应该经常对自己的心性进行锤炼,使之趋向于尽善尽美,从而使自己能立于不败之地,使自己能够承担和应付社会上各种复杂的局面。

对于“积善之家,必有馀庆;积不善之家,必有馀殃”,我们不能从肤浅的层面去看待这个问题。为什么这人要积善?为什么那人要积恶?应该要看到其中蕴藏的非常深厚的内在联系﹑文化背景和心理背景。其实,我们每个人对自己内心的积淀,认识是很不够的。高兴的时候为什么会高兴?忧愁的时候为什么会忧愁?很多人在解释的时候,都以为是某一件具体的事情引发了自己的各种喜怒哀乐,这其实都是很表层的一种感觉。人的心理状态﹑结构是非常复杂的,具体的情况只有根据具体的对象来分析研究。

以后有机会和大家一起研究心理学的时候,我们可以结合着佛教的心理学,帮助大家在心理结构﹑认识结构上将其量化和具体化,到时大家可以对号入座,看看自己的内心状态究竟如何。

 

中国文化的两面性

 

正是因为有“积善之家”,也有“积不善之家”,因此就有“余庆”也有“余殃”,表现在社会生活中,才有“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的现象。

在中国历史上,“臣弑其君”的并不在少数,“子弑其父”的也多不胜数。虽然历史上很多时候都在强调和宣扬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但是在历史上真正能达到这样状态的时候并不多,所以我们要看到中国文化的两面性。纯粹光明的社会是永远不会出现的,而纯粹阴暗的社会也是不可能出现的,任何时期的社会,都有其光明和阴暗的两面性。这是社会的必然,也是阴阳二气在社会之中相互运动的表现。有时是阴盛阳衰,有时则是阴衰阳盛,但是绝对没有纯阴纯阳的时代。

在唐朝的历史上,唐太宗和魏征之间有过这样一番对话。唐太宗说自己这几天在看隋炀帝的文集,发现其文集写得非常好,满篇都是如尧舜之君,宣扬仁义道德、忧国忧民的思想,其诗词歌赋也都相当不错。这时魏征进言说,隋炀帝是“口颂尧舜之道,心行桀纣之事”,而作为皇上的你,就应该引此为戒,不能满口仁义道德,结果却是一肚子的男盗女娼。唐太宗听后,吓得出了一身冷汗,发现自己如果稍微不注意,就很容易陷入这样的境地。

“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我们学易,要知道《易经》里面有几个主题,一个是知几,一个是知势,还有一个是知变,还有一个是要知时。这几个是易经里面非常重要的范畴。如果不知几、不知势、不知变、不知时,不明白它们之间的关系,那么对于因果﹑往来﹑成败﹑荣辱﹑吉凶等等,就会稀里糊涂并深陷其中。

“由辩之不早辩也”,就是指我们要开眼,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之中,在人际关系之中,要知彼知己。我是己,我以外的都是彼,这样看起来,“我”似乎很小,“非我”却很大,其实两者是一样大的。“非我”有多大,“我”就有多大。我们的瞳孔只有米粒般大小,但是放眼一望,泰山在我眼中,长江黄河在我眼中,宇宙也在我眼中,大千世界无不在我眼中。我们的心就更大了,因此我们应该明白,“我”和“非我”实际上是一样大的,知彼和知己是同样重要的事情。

不能知己的人不能知彼,而不能知彼的人同样也不能知己。所以这里的辩,并不是说关起门来辩论,就可以知道和明白天下的事情。整个社会有如一盘棋。我常说学养要深厚, “未有蓄之不厚,积之不深而苟有为者”,所以学养一定要深厚,才能有所作为。对历史要熟悉,如政治史﹑思想史﹑经济史﹑文化史等等,要明白“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的道理。

如果不知这些,你如何才能变通?面对复杂的因果关系又如何去辩?又如何去“早辩”?既能看得透、看得穿,又能不受其罗网,并能占住先机,甚至还能首开潮流,这就需要在学养蕴积的深厚度上下足功夫。

 

历史就是般若

 

“易曰:履霜坚冰至。盖言顺也”。在初期阶段,我们都不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事情,但是我们从现在回头看过去,就觉得过去的一切都是必然性。我们面对过去很清楚,但是面对未来,则很迷茫。其实,这个迷茫是假的,只要你留心搞懂了这一句“履霜坚冰至”中包含的因果关系,以后会出现什么情况,你顺其自然也就明白了。

本人现在都有些懒惰了,就是因为“顺也”,也不愿意去想那么多了。下一刻如何?明天如何?明年又如何?未来又如何?现代物理学讲“时空隧道”,若能对人的精神,人思维的体﹑相﹑用有全面的把握,用佛教的话就是“大彻大悟”了。那么,你就能从容不迫地进入“时空隧道”,这样一来,就可以对自己的身心性命进行自在如意地调理了。

当我们身处不良情绪或逆境的时候,会觉得时间流逝得非常缓慢,这个时候,一定要善于用心。现在这个时间点,既是过去的终结点,又是未来的起始点,任何时候都处在这种状态。你在去年的某一个时候,想今天会是如何的?是不知道的;但是今天想去年的事情,就基本上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我们把时间再往前推,面对种种的得意或者失意、高兴或者悲伤、顺境或者逆境,正所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一切也都已经过去了。但是,明天、明年、未来的时间,同样也是如此。时间肯定是会过去的,事情也肯定要过去的。今天心情很难受,挺一会儿也就过去了,而到了明年的这个时候,这一切早已经灰飞烟灭了。只有当自己的心放宽了,在面对事情的时候才有下手之处,才能够很坦然地把麻烦解决了。就怕此时此刻想不开,变成了心结,给以后的日子也带来麻烦。如果能够想得开,肯定就能明白这个道理,现在的一切早晚都会成为过去。

我在佛学院讲课的时候,就常说“历史就是般若”。学般若不能仅在经书中去学、去寻,经书中只是知识,而历史才是真正的活般若,明悟之心才是活般若。只有在历史之中,在我们的生命变动之中,才能知道什么是无常。

我们养坤之德,就是要学习顺,顺从于历史潮流,顺从于天命,顺从于有德的大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五行,有相生必然就有相克,就是贵为九五之尊,也仍然有相克的地方,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嘛。坤卦的初六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谈识因知几,就是要从乾坤二卦的初九和初六上去看;而看结果,则要从上九和上六去看,中间的二﹑三﹑四﹑五则是过程。

 

坤德有三美

 

下面是文言对坤卦六二爻“直,方,大,不习无不利”的阐述:

直其正也,方其义也。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则不疑其所行也。

 

坤卦六二实际上是坤卦的主位,坤德之美基本上都体现在六二上,其有三美,即直﹑方﹑大。

“直其正也”,直,我们的心思要直,我们的人品要直,我们的语言要直,我们的行为要直;我们走路也要走直线,不要去走弯路;做人要做直人,不要做弯人。如果我们的语言不直,而是拐弯抹角,恐怕谁都无法听懂你想表达的意思。直,要直在正上。前面我们已经多次谈到了什么是正,心正、语言正、行为正,这个正就离不开仁义礼智信,离不开忠恕,离不开廉耻。

“方其义也”,方,是相对于直而言的。直是内在,方是外在。我们曾说到过“利者,义之和也”,这个义是方,端方之事,为人方正。如果为人油头滑脑,或是刻薄刁钻,可能大家都会敬而远之吧!我们在平常的时候要注意顺从,不论是直,还是方,都要将其摆在柔和顺的基础之上,而在此基础上的方,就是我们的责任。

“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中国古代圣贤,特别是唐宋以来的圣贤之士,大都将此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以居敬、慎独作为修身之道。敬,是一个动的状态,同安静的静不一样。静是一种未动状态,没有什么具体的内容;而敬是有内容的,诸如敬业精神﹑恭敬﹑笃敬,等等。对我们自己的内在道德,仁义礼智信﹑忠恕﹑廉耻等这一套,就是要居敬,不能放肆或懈怠;对自己的内在修养不能放松警惕,即“敬以直内”。同时,还要“义以方外”,要勇于承担和完成社会的责任,勇于承担和完成自己作为被领导者的种种责任。这里的义,就是责任;方,就是圆满。

“敬义立,而德不孤”。只有将上述的内外两个方面都做到了,德自然就不孤立。不孤,则必有党,有群。不孤,不仅自己好,别人也能好,进而大家都好。自己好过了,自己的人事圈子也就好过了,整个社会环境也就能好过了。你是什么样的人,那你必定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群体,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关系。人以类聚,物以群分,你想进入上流社会,那你自身的修养就要有上流社会的味道,才能够入局;反之,若没有这样的味道,没有这样的修养,那对不起,你就只有自动出局。

我们谈坤道,谈修养,谈柔顺,最为归终的语言就是对坤卦六二爻进行阐述的这段文言,即“直其正也,方其义也。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在此基础上,你就能做到“直﹑方﹑大”,就能“不习无不利”。

我们大家在读中学的时候,恐怕是不会再看小学的课本了;而到了大学后,对中学的课本可能也会弃之一隅。作为六二爻,本身是处于“直﹑方﹑大”的状态之中,可以不习,不用专门去学习“直﹑方﹑大”。

我们看有些人,觉得他没有什么特别的能力嘛,但是当他坐到某一个位置时,其能力自然就展现出来。清康熙晚年时期,诸人都觉得所立的皇太子即二贝勒能力不足以接掌朝政,而众皇子中唯有八贝勒最具王者之相,可是最后呢?却是四贝勒即位,是为雍正。当他没有即位前,给人的感觉只是默默无闻,然而他在位期间,所显示出来的才干和能力,与其父康熙相比,犹有过之!我们现在社会中,有人当上了领导,不要以为他不会当,其实当他坐上了这个位置后,可能比谁都当得好。

因此,“直﹑方﹑大”是居于器,是自然而然存在的,如同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怕丑之心也人皆有之。它不是具体的学问和知识,是不需要学习的。它是我们内心深处的能量,自己精神中这种本自具足的能量,如果能够不加保留﹑不加限制地发挥出来,那就非常了不起。我们每一个人都是非常可贵的,都有各自精神上闪光的一面,但是,往往都被我们自己的成见所遮挡﹑掩盖,甚至扭曲。如果我们能将自己精神的枷锁打开,将自己的光辉散发出来,这个光辉就是“直﹑方﹑大”。我们要将它作为自己的动力释放出来,善于运用它,并以此推动自己的事业和生活。

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经常会处在不同的位置上。所以,我们就要注意处于九二该如何?处于九五该如何?处于六二该如何?处于六五又该如何?这些都是复杂的,自己的人事关系是复杂的,自己的内心世界也是复杂的。我们随时随地都要将自己放在一个恰到好处的位置上,使自己心安理得﹑神闲气定地面对我们身边的一切。

 

当你身处六三之时

 

    我们接着来看文言的下一段,是进一步解释坤卦六三爻辞的。

阴虽有美,含之;以从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无成,而代有终也。

 

在讲这段文言之前,我们可以先看看坤卦六三爻的爻辞“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和它的象辞“含章可贞,以时发也。或从王事,知光大也”。在爻辞和象辞的基础上,再来看这一句“阴虽有美,含之”,就可以明白其意了。“含章可贞”,就是才华含蓄,行事合乎正道。我们应该知道阳有阳之美,阴有阴之美,阳有阳之弱,阴有阴之弱。我在《通书》中就曾讲过“刚善刚恶”和“柔善柔恶”的问题,这里也是在谈同样的问题。

章士钊把女儿的名字取为章含之,就是用了坤卦六三的寓意。“阴虽有美,含之”,就是说阴也有其美的一面,它是以柔顺为美。如果某些女性成了母夜叉、孙二娘式的人物,恐怕所有的男性都会避而远之吧。有人曾经说过,女性最大的优点是懂装不懂,而男性最大的弱点则是不懂装懂。如果某位女士处处表现得都很柔弱,且楚楚动人,恐怕在周围就会出现不少英雄救美的男士;反之,则男士们可能都会退避三舍。这是阴阳二性自身特点所显现出来的必然性。

阴之美是什么?它与阳之间的关系该如何处理?特别是在政治局面上,这一切又该如何去处理?在这里,文言主要就是从政治的角度来阐述这个问题,即“以从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如果离开了这一条,那就非常危险了。在中国历史上,能够成为皇帝的女性也只有武则天一人,其它绝大多数时候,许多杰出的女性都是默默地在皇帝背后辅佐。此外,我们已多次提到了“三多凶”,这里是以阴柔处于阳刚之位,既有阳的一面,也有阴的一面,但其卦爻本身,归根结底还是阴。所以,如果在政治上能够理解并实行这一条,一切成绩归功于上级,一切功德归之于领导者,你自然就能太平。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和上级领导争功,那么你就会有不少的麻烦。

老子《道德经》中就说:“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在乾卦九二爻文言中也说:“龙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要注意啊!这并不是说让大家学会了去当滑头哦!这是由于在社会上闯荡,确实会遇到很多阴暗面。社会人群之中的圣贤之人毕竟很少,懂圣贤之道的人也很少,能够以圣贤之道待人处事的,也非常之少。不要说圣贤之道,就是退一步能够宽厚忠恕待人的也不多,反倒是刻薄阴险的小人比比皆是。在这种现实情况下,就需要我们如此紧守地道﹑臣道﹑妻道,后退一步自然宽。身处六三这个位置上,就必须这样去行事,不然就会很麻烦。

“地道无成,而代有终也”。说实话,一个再如何能干的人,他都必须恪守“地道无成”的教导,要安守其位。这样一来,不论有多大的功劳,都不会给人以功高震主的感觉,自然也就能“代有终也”。能善用其道而善终之人,如唐代郭子仪的太少,不能善用其道而不得善终的人,则太多太多,纵观历史,莫不如是。

                                                                                            

这时必须当哑巴

 

我们接着看下面一段,讲的是坤卦六四爻的内容。

天地变化,草木蕃;天地闭,贤人隐。易曰:“括囊;无咎,无誉。”盖言谨也。

 

我们都知道“四多惧”,阴爻居于四,得位,但是在上卦之下,下卦之上,处于一种朦胧不清的状态。我们一定要明白,坤卦本身是一个陷阱!其六爻皆阴,是为无底洞,暗藏了很多玄机。

坤卦,作为大地之象,本身能够载物。但是,万物生在于它,死也在于它!春生秋收,一开一合,乾卦为开,坤卦是合,是为“闢阖”。这两个字也是《鬼谷子》中最为关键和核心的两个字。这里坤卦六四讲的就是合,是关门,亦即括囊,这种时候自己必须当哑巴。

“天地变化,草木蕃;天地闭,贤人隐”。这几句话一看就知道是指秋冬时节的景象。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个时候正是冬藏的时候。历史上这样的时期还是有不少,如秦始皇焚书坑儒、明清时期的文字狱,这种时都只允许一个思想存在,不允许有别的声音出现,对人们的思想造成了极大的封闭。

《易经》讲“生生之谓易”,“日新之谓圣德”,是没有任何教条可言的。它必须不断地推陈出新,破字当头,立在其中,整个精神、整个生命、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必须进入这种状态,才能够日新。作为我们自身,一方面要学习,另一方面也要有这样的能耐去打破枷锁,解放思想,使自己能够站在时代精神的至高点。这种精神上的至高点是存在的,也是可以通过学修达到的,否则“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和“知至至之,可与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等诸如此类的话,就无法说得通了。佛教禅宗讲究的“明心见性”﹑“顿悟成佛”,也是在讲这种精神上的至高点。

但是,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社会的阴暗面,在某些特定的时候,我们在语言行为上有所收敛,有所谨慎,这也是必须要做到的。在一定的场合中,说得的可以说,说不得的千万不能说;做得的可以去做,做不得的千万不要去做。在一些更为严重的特定情况下,说得的也不要说,做得的也不要去做,否则,其后果就是不堪设想的。

“易曰:括囊,无咎无誉”。在这种条件下,不仅要管住自己的嘴,还要管住自己的心。坤卦为顺,必须还要顺应“天地闭,贤人隐”的环境,要顺应历史的大潮流。在六四这个位置上,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身份,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语举止。

整个坤卦六爻都是围绕着“地道﹑臣道﹑妻道”而言的,都是在讲如何当好被领导者,是为服从有理,柔顺有理。每一个人都有被领导的经历,都有因为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原因,而被别人领导的经历,如果能将其学懂,学通,那么肯定就能太平。

 

在柔美与阴谋之间

 

    下面是讲坤卦六五的内容。先看原文:

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

 

坤卦六五爻辞云:“六五:黄裳,元吉”。坤卦为地,自然也就是五行中的土,黄是土的正色。裳,古代上衣下裳。虽然六五为阴爻,居于上卦之中,已经处于相当高的位置上了,一登即贵,但是,还要看到是黄裳,而非黄衣,即仍在下也,仍然还是要保持谦恭之心,谨慎从事。因此,这种时候,仍然要卑下顺承,才能元吉,是为大吉。

“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黄中,黄属土,居于金木水火土五行之中,以生发万物。其居于六五,又能通理而号令八方。阴爻居于六五,就是一个领袖的状态,居于要害之处,那么它必然就会“通理”。这是因为“理”居“中”,中就是理,这是没有什么道理可言的。居于六五,当然就通理,黄中通理,居于五而不骄,以阴柔居于阳位,重谦和之德。

在整个坤卦中,六五居于领导地位。我们要知道,八八六十四卦,每一卦的绝对力量都在“五”位上。六五是阴爻居中但不得位,也就是说有阴暗的一面存在于其中。这种阴暗的一面如果表现得好,就为柔美,反之就会有麻烦。

赵佗,河北中山人,秦时为南海尉。陈胜﹑吴广起义后,赵佗并桂林、象郡,南海,自立为南粤武王。汉高祖刘邦一统天下后,全国上下百废待兴,匈奴又在不断骚扰边境地区,此时赵佗上表称臣,刘邦遂立赵佗为南粤王。刘邦死后,吕后把持朝政,有人向吕后建议关闭南粤的铁器市场,赵佗闻之大怒,自封为南粤武帝,起兵反叛。因岭南僻远,且为烟瘴之地,吕后虽发兵讨伐,并将赵佗祖坟刨了,但终究无功而返。汉文帝即位后,为了安抚四方,便命陆贾出使南粤,赐信于赵佗,信中说:“皇帝谨问南粤王,甚苦心劳意。朕,高皇帝侧室之子,弃外奉北籓于代……”从信中看,其意既谦卑,又不失天朝王者风范。赵佗看后感激涕零,其心中本来也是不敢与大汉王朝为敌,当时称帝只是一时冲动。这时看完信后,顿首拜谢,愿奉明诏,称臣纳贡,并回书云:“吾闻两雄不俱立,两贤不并世。汉皇帝贤天子。自今以来,去帝制黄屋左纛。”你看,汉文帝一封言语平和柔美的信,就解决了这类兵刃相争的大问题。

居于六五的位置上,如果能将柔做好,那就为美,但是如果做得不好,那就成了阴谋诡计了。因为整个坤卦都极富策略性,取褒义的一面称之为策略,取贬义的一面则称之为阴谋。坤卦六爻,初六、六二还可以算是堂堂正正,虽有因果关系的存在,但都还说不清楚;而六三﹑六四﹑六五,便都带有策略性了,就是如何才能守好地道﹑臣道﹑妻道的策略。当然,六三﹑六四还只谈得上策略,到了六五,已经处在最高的位置上,作用就大不一样了,既可能表现为美的策略,也可能表现为狠毒的阴谋。

庄子中有一则“朝三暮四”的典故。有一老者养了一群猴子,因收成不好,遂和众猴商量,将每天的饭量定为早晨三个板栗,晚上四个板栗,即朝三暮四,众猴闻之皆怒。老者于是将饭量改为早晨四个板栗,晚上三个板栗,即朝四暮三,众猴于是皆喜。庄子说其是“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同样是这么多,只不过变了一种方式而已,就带来了不同的效果。

在政治上,很多时候也都是庄子说的那种“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的策略。别人给予你一样东西,你觉得不满足;那么别人就换一下,给你另外一样东西。其实对别人来说,给予你这样或那样的东西,对他而言没有任何损失,但是你就高兴满足了,这就是“喜怒为用”了。同一件事,有些说法让人听得不舒服,但是换一种说法,就让人可以接受了。在现实社会中,我们很多人都处于猴子的状态,不自觉地被别人玩过来玩过去。

“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阴居五位和阳居五位不一样。在阴居五位里,还有谦卑谦恭作用于其中,六五在坤卦里面还是处于一种宰相地位。它不是九五之尊,而是着重于地道﹑臣道﹑妻道,并能够“畅于四肢,发于事业”。这个畅于四肢,发于事业,并非是让你无所事事,而要如同诸葛亮一样,要辛苦勤勉地工作,而不能如九五之尊般垂衣裳而天下治。

处于六五之位的人,只要能按照上述要求去行事,自然就能安享太平,事业也能成功,其成功的过程也能很圆满和安全,不会出现“亢龙有悔”似的麻烦,因此是“美之至也”。六五非九五,只能勤于事功,而不该居功自傲,永远都是处于一种卑下的地位,所以才能“黄裳,元吉”。

 

天人交战,灵肉相争

 

    坤卦上六的爻辞可谓古奥而艰深,历来众多注易、解易者们都各有说辞,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是为最难解的一段。本人这里所讲,也仅是一家之言,而非定论,在座各位若有兴趣,也可以有自己的见解。下面看文言中的原文:

阴疑於阳,必战。为其嫌於无阳也,故称龙焉。犹未离其类也,故称血焉。夫玄黄者,天地之杂也,天玄而地黄。

 

这一段是对应于坤卦上六的爻辞“龙战于野,其血玄黄”而言的。“阴疑于阳,必战”是什么意思呢?上六为阴之极,就要向阳转变,动极生静,静极生动,阳极生阴,阴极生阳,所以,当阴积聚到最顶点的时候,要开始变为阳龙,但此时还不是龙。疑,自疑,怀疑自己;必战,必然的转化的过程,这个转化过程类似于蚕要蜕壳,即将羽化而飞,因此,“必战”也是自己和自己战。

“为其嫌于无阳也,故称龙焉”。嫌,疑也。阴极生阳,但阳尚未生,一旦阳生,则马上变为复卦或姤卦。在复、姤二卦之间,便是“嫌于无阳”。

大家可以试想一下,面对一群纯粹小人聚集的圈子,或是在幼儿园里一群没有老师陪伴的小孩子,或是在戒毒所没有管教人员在场的一群吸毒人员,这些人聚集在一起的圈子,就会有“阴疑于阳,必战”和“嫌于无阳”的感觉。坤卦六爻皆阴,整个运作过程全部是阴,整个生活的经验全部是阴,在这种状态下,你想会是什么样的感觉呢?我们平常所遇见的抑郁症患者或精神病人,他们和正常人之间的界限在什么地方?始终生活在阴谋中的人又是怎样一种状态?说实话,天人交战,灵肉相争,是一种极阴极险的状态,是肯定要变的。也许变好,变阳成龙;也许变坏,落入深渊之中,万世不得超度。

总之,这一段文字并不好解释。本人也曾参看了很多注释,都没有将其说很清楚,大多数只能是在卦象上有一些可以说得通的解释。我这里也只能提供一些思路,让大家自己去体会。

“故称龙焉”,上六爻辞有“龙战于野”一句。什么是野?在中国古代,天子所居称之为畿,郊区称之为鄙,郊区以外则称之为野,城里面的王城所居才称之为城,或称之为都。也就是说,坤卦上六“龙战于野”是没有正位的。“犹未离其类也,故称血焉”。中医讲气为阳,血为阴,这里的爻辞“龙战于野,其血玄黄”,就是说龙相互之间争斗而有伤,流出了玄黄之血。

那什么是玄黄呢?下面接着就是解释:“夫玄黄者,天地之杂也,天玄而地黄”。晚上我们在比较大的空间里面把灯关了,然后点燃一支蜡烛或煤油灯,看到周围的事物是似无非无,似有非有,恍兮惚兮,惚兮恍兮,这种状态就称之为玄。黄,为土之正色。天为什么玄?如果没有空气,在月亮上去看,天可真正是玄的;但是我们在地球上,白天看到天空是蓝的,而到了晚上天又呈什么色呢?实际上,天的颜色是没有什么规律性的,是不确定的,是说不清、道不明的。而地是黄色的,是可以确定的。玄者,元也,朦胧也,不确定也,可有可无也。

“龙战于野,其血玄黄”,其血的颜色就是“天地之杂也”。当天和地搅和在一起,就如水和油搅拌在一起而尚未交融的时候,就称之为杂。这是一个混沌初开的时候,有些类似于世界末日而有待更新的状态。这一爻是很朦胧的,如果我们能明白体会到什么是阴极的状态,那就有可能明白此爻的意思。但是,有谁能体会到了那种阴极的状态呢?其意太深太玄了,反正本人至今都还未将其参透,也许在座各位说不定以后能参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