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 盛世收藏


●    深圳商报独家联合故宫博物院和国家博物馆顶尖专家

●    借座王志纲工作室首个书院——成都望蜀书院

●    为来自全国的社会精英,奉上“中国首个民间国宝展”盛宴

●    零距离感触国宝,一次历史、文化、心灵、震撼的体验之旅
   

5月初的蓉城,热浪袭人,一股传统文化的热潮从这里席卷全国。王志纲工作室首个书院——望蜀书院落户成都,落成当日,来自民间的二十余件国宝珍品首次登上这一极具时代意义的文化平台,吸引了来自全国的各路精英的追逐。

  雍正抱月瓶、乾隆珐琅彩手执壶、双龙金旒冠、灵芝云九龙金冠……这些曾经多次在本栏目出现的国宝级珍品,集中在望蜀书院中展出。小桥流水、竹影婆娑、青砖黛瓦、回廊信步的书院,映衬着瑰美千古的国宝,此刻时空都仿似停止,只回荡着一曲千年文化古韵。

  书院主人王志纲老师主持,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中国古陶瓷鉴定泰斗李知宴,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杂项鉴定专家张淑芬主讲,作全方位展示和解读。席间,全国著名星河湾集团董事长黄文仔、中国资深营销策划专家梁上燕、来自北京、上海、陕西、成都商界、艺术界等各路社会精英云集,他们当中有许多人,也是第一次与国宝零距离接触。

  工艺、材质、艺术风格、历史沉淀……李知宴、张淑芬两位顶尖级鉴定专家从各个方面解读藏品的历史文化价值,而随着讲解的深入,国宝级藏品神秘面纱也被层层揭开,它们的巨大文化魅力也深深震撼了在场各位精英。

  什么是文物,什么是国宝?如何开始古玩收藏,如何鉴别真伪?国宝回流的渠道?为什么英国人将中国的瓷器作为国宝?书院主人王志纲老师的一连串发问将品鉴会推向高潮,这些也是在座财智精英迫切想了解的。



  感叹、赞美、合影留念,贴近观察专家所描述的失传精湛工艺,亲手感触专家口中国宝珍品的温润质感……一股民族的自豪感和文化的归属感油然而生。所感所触,不仅仅是稀世国宝,更是中国曾经灿烂文明的缩影,是中国曾经盛世文化的载体。星河湾集团董事长黄文仔现场感叹:“收获丰盛,不枉此行。”


  著名战略家、望蜀书院主人王志纲 

                  用最中国的方式了解书院

  书院本是一个清净之地,当初建书院用意也是归隐田园,潜心学问,但是书院建成之后,就迎来了国宝的亮相。其实我对收藏也是门外汉,但是为何此次愿意搭建这样一个平台展示国宝,主要是因为这样的原因:

  首先是伴随中国崛起,艺术品收藏是一个很热门的话题,我自身也是收藏的门外汉,借此机会认识一下真正的国宝。同时,这些文物都是民间藏品,大多数还是从海外回归后的第一次亮相,主办方请来了两位专家,都是在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有多年经验的国宝鉴赏专家,听听他们的观点,给我们进行一次收藏启蒙。最后,书院应是文化交流、传播、沉淀的高端平台,望蜀书院落成,也是希望借用这个特殊方式让社会了解书院,通过这样的国宝展示和品鉴,以飨社会。

  深圳商报广告部总经理胡晓俊: 

                   给民间国宝寻找时代展示载体

  当下,中国经济崛起,带来的是对自我文化的寻根,中国文物的收藏已经成为当下最热门的社会与经济话题。自从本报收藏版开办以来,我们收集到的众多事例也在表明,艺术品因投资注意力的聚焦而升温。例如在本报多次出现的雍正抱月瓶、汉唐双皇冠等等这些民间藏品,经多位权威专家反复鉴定后,其中不乏媲美甚至超过博物馆精品的国宝级藏品,这些藏品迅速在社会引发了强烈反响,许多藏友希望一睹为快,也有许多商家希望借宝展览。

  既然是国宝级藏品,就需要有更高文化属性的时代展示平台和鉴赏载体。由此,作为一个经济与文化报道为主的综合性大报,深圳商报联合国家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院顶尖专家发起了首次民间国宝展,借座深具社会影响力的王志纲老师首个书院——成都望蜀书院为展示平台。

  书院复兴和国宝展出,两者碰撞的文化意义十分深远,也印证了大国崛起下的文化复兴和文化自信。



  星河湾企业董事长黄文仔: 

                      零距离接触国宝收获丰富

  今天亲临国宝品鉴现场,大开眼界,与这些国宝级藏品零距离接触,机会难得。

  本人认识王老师十几年了,他是文人,更是文化人。文化艺术产业的真正价值,我也是最近才深入了解。我对艺术品古玩收藏有成功也有失败的经历,例如花费了巨资抢救一批山西古建筑和徽派古建筑,未来在广州也要打造一个以古建筑为支撑的项目;但是在其他收藏上,也有失败的经历。

  刚收到品鉴会邀请,我认真地看了展品资料,也是带着许多疑问而来,但是在专家的讲解后,加上自己的零距离接触,肯定这些藏品是非常精美的,是国宝级珍品,值得进一步品鉴。今天确实不枉此行,大开眼界,有很大收获,接触到国宝,也见到国宝级的专家。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中国古陶瓷鉴定顶尖专家李知宴:文物的是什么?

  文物:是指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遗留物、创造品。陶瓷是祖国重要的文物,也是祖国的象征,大写是中国小写就是瓷器,世界认识中国就是从瓷器开始,哪里有中国人哪里有瓷器。在追踪古代中国与各国联系时,也是主要追踪瓷器的外国的流传踪迹。

  国宝的定义是什么?

  国宝,顾名思义是古代文物收藏中的精品。凡是文物,国家博物馆、艺术馆都有义务来收藏,但是文物不一定是国宝。因为国宝代表的是一个时代最高水平,有的反映一个历史问题,有的解决一个科学问题,有的在艺术史上一枝独秀,有的是第一次发现,即使物件保存已不完美,但是如果全国、全世界范围内只有一件的话,也定义是国宝。

  为什么英国人要把中国的瓷器当做国宝珍藏?

  英国与法国在对艺术的追求上世界闻名,不惜网罗收藏全世界藏品。精美异常的国宝艺术品,在世界范围内都有公认价值。

  之所以说深圳民间雍正抱月瓶是国宝,主要从艺术造诣和存世量上来论证的,抱月瓶艺术造诣登峰造极,且与大英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成双成对。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杂项鉴定顶尖专家张淑芬:  收藏三字诀“高、精、稀”

  收藏是文化活动,也是文化体验,通过收藏能够了解不同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并获得美的认识,洗涤心灵。

  今天以两顶汉唐皇冠为例,重点谈杂项的收藏。杂项收藏中很重要一点就是要清楚藏品的材质。以金器为例,我国早商时期就有金器出土,黄金是自古以来从皇室到市民都十分青睐的固件,因为它有非常好的柔软性、延伸性,保存性一流,不受腐蚀,非常华丽光泽,黄金绝对是一种十分有价值的制材。同样是黄金,汉唐的皇冠金色不一样,唐代加了银,所以稍显不明亮,这是时代特征造成的差异。

  第二,就是制作工艺。古代金器很多工艺是失传的,今天没有人会做,例如掐丝、焊接、錾刻等。东汉皇冠代表东汉皇时代造型,采用了十几种工艺手法,皇冠装饰有旒,代表信仰,意思是皇帝戴上之后可以克服邪念。铜鹿异兽风格也吻合东汉特点。再来看这顶唐代皇冠,九龙造型是明显的唐代特征,效果造型和动态都与汉代金冠不一样,这顶唐代皇冠上镶嵌有更多宝石,蓝宝石、绿子母等等,都是今天很难再见的稀有保值,同样极具价值。在鉴别宝石上有一个窍门,即使用放大镜来仔细观看,能看到有自然的炸裂痕迹,这是地层活动留下的印迹,属于自然现象,造假的很难模仿。值得一提的是唐代金冠的焊接技术,是采用金珠粒焊接的,冠身缠枝莲的组合是用细掐丝拉长制作的,工艺精湛异常。

  我认为成功的收藏应树立“高精稀”的观点,即很高的时代价值、艺术价值,再就是看藏品的存世量、科学研究价值,是否采用了今天失传的技法来制作。综合几个方面的价值,来全面衡量藏品,价值越高的就越有价格,也越值得我们收藏。

  大国崛起,通常的理解是中国经济和综合国力的高速增长,然而综观历史,在经济崛起之后,势必带来国家文化的复兴,引发民族文化的寻根热潮。近年来不断高涨的文物收藏热,正是表象之一。

深圳商报记者 卢青   李伟 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