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军事原则里的粟裕经验(1)
名将粟裕珍闻录
0000JeEO
选择字号:大 中 小 键盘左右键(← →)可以翻页
全屏阅读加入书签
许多年前,按照“一切归功于最高领袖”的惯例,有个观点家喻户晓:毛泽东军事思想就是毛泽东一个人的军事思想。
主席他老人家不幸驾鹤“西游”之后,这一惯例才有了松动。不久,毛泽东军事思想被权威部门阐释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中国革命战争和国防问题的科学理论体系。
这一体系还被强调:不只是毛泽东一个人智慧的产物,而是解放军将帅群体集体智慧的结晶。
显然,后一个阐述是时代进步、政治清明的结果,也更符合客观事实。
粟裕长期实际统率一个方面军南征北战,江泽民称赞他“创造性地运用毛泽东军事思想” ,他能成为其中的一个,当然是名至实归的。
一切理论的基础是实践。构成毛泽东军事思想重要内容的“十大军事原则”就是如此。它当然不是毛泽东一个人在陕北的山沟里转悠时,“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妙手偶得之,而是根据前线将领的作战经验,及时总结概括出来,形成文字,然后“放之四海”的。
“十大军事原则”如下:
一、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和强大之敌。
二、先取小城市、中等城市和广大乡村,后取大城市。
三、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
四、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两倍、三倍、四倍、有时甚至是五倍或六倍于敌之兵力),四面包围敌人,力求全歼,不使漏网。在特殊情况下,则采用给敌以歼灭性打击的方法,即集中全力打敌正面及其一翼或两翼,求达歼灭其一部、击溃其另一部的目的,以便我军能够迅速转移兵力歼击他部敌军。力求避免打那种得不偿失的、或得失相当的消耗战。
五、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每战都应力求有准备,力求在敌我条件对比下有胜利的把握。
六、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即在短期内不休息地接连打几仗)的作风。
七、力求在运动中歼灭敌人。同时,注重阵地攻击战术,夺取敌人的据点和城市。
八、在攻城问题上,一切敌人守备薄弱的据点和城市,坚决夺取之。一切敌人有中等程度的守备而环境又许可加以夺取的据点和城市,相机夺取之。一切敌人守备强固的据点和城市,则等候条件成熟时然后夺取之。
九、以俘获敌人的全部武器和大部人员,补充自己。我军人力物力的来源,主要在前线。
十、善于利用两个战役之间的间隙,休息和整训部队。休整的时间,一般地不要过长,尽可能不使敌人获得喘息的时间。
毛泽东1947年12月发表这十条军事原则的时候,国共“争雄”刚好进行了一年半。
这年8月,也就是军事原则发表的前四个月,毛泽东致电陈毅、粟裕,热情洋溢地褒奖华东野战军:“在第一年作战中,已表现自己为全国各区战绩最大的军队。”
这的确是一支战功卓著,傲视群雄的方面军。
从内战爆发伊始到这时,在粟裕的战役指挥下,华东野战军相继取得苏中、宿北、鲁南、莱芜、孟良崮等大捷,一共吃掉蒋介石的看家老本四十三万四千余人,占解放军全军一百一十二万人歼敌总数的百分之三十九。
就在这一年,中共军队上下同心,浴血作战,进行较大规模的战役即有四十二次,其中歼灭国军两万人以上的战役达十一次,粟裕指挥了六次,占百分之五十四点五;歼灭国军三万人以上的战役达八次,粟裕指挥了四次,占百分之五十。
对蒋介石而言,这当然是“挖却心头肉”,令其痛不欲生。
他崛起于闾巷之间,靠锃亮的枪杆子起家,他的万里江山与唯我独尊的委员长宝座,也是依赖庞大的军队支撑。没有了枪杆子和军队,他与村野田边的渔父樵夫一样,什么也不是。
毛泽东当然看到了这一点。因此,他整天在打着精确的“算盘”,算计蒋介石的数百万人马。
除了常常规定各战区野战军的歼敌任务限期完成之外,他还谆谆告诫麾下的将领们说:“消灭了他(蒋介石)的力量,也就算打倒他了。所
毛泽东军事原则里的粟裕经验(1)
评论
1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