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看到人们为iPhone、iPad疯狂的时候,我就会想,中国何时才能够缔造一出这样的伟大产品?中国企业的伟大产品在哪?
我就要思考,伟大产品到底从何而来。从乔布斯来看,是由心而生,他痴迷禅宗,经常面壁参禅。他追求的是一颗初心,以发现事物的本来面目,证悟万物之本性。
乔布斯对这一境界的追求,让我想到彼得·圣吉等人在《第五项修炼·心灵篇》中提到的“U型理论”,斗胆猜想iPod、iPhone、iPad这些产品之所以伟大、迷人,是因为它们是与宇宙万物连通(这一万物连通的网络也被称之为“无量之网”、“宇宙母体”)、对话、结晶而成的;它们是从大自然中自然而然流淌出来的,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它们是万物的一个缩影,是每一个“我”的代言。
再看看时下广受推崇的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也是一位佛教徒。他这样说过:
“要用率真的眼睛目不转睛地观察现场。就在这种审视、倾听、贴心当中,我们才能第一次听到‘产品对我们的私语’,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选自《活法》)
“手拿放大镜仔细观察产品,等同于用耳朵静听产品的‘哭泣声’如果找到了不合格产品,就是听到了产品的 ‘哭泣声’,我就会想,‘这孩子什么地方疼痛才哭泣呢?它哪里受伤了呢?’当你把一个个产品完全当做自己的孩子,满怀爱情,细心观察时,必然就会获得如何解决问题、如何提高制成率的启示。”(选择《干法》)
“对自己的工作、对自己的产品,如果不注入如此深沉的关爱之情,事情就很难做得出色。‘工作是工作,自己是自己’……要做好工作,就应该消除‘工作’和‘自己’之间的距离,要悟到 ‘自己就是工作,工作就是自己’的程度。这两者密不可分。”(选自《干法》)
稻盛和夫何以能听到产品的“私语”和“哭泣声”?为什么说“自己就是工作,工作就是自己。”?这意味着稻盛和夫也深入到了U型曲线的底部,与万物连通,并由此获得了能量与智慧。而他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他有着一份大爱,有着一颗慈悲之心。
罗红,好利来的创始人,现在好利来的“黑天鹅”蛋糕,已是国际顶级品,售价高达二百万一个。然而这样的产品是从罗红的一份爱开始的。
1992年,母亲退休后的第一个生日临近时,为了表达一份爱的孝心,罗红想给妈妈选购个样式新颖、口味鲜美的生日蛋糕。可他几乎跑遍了成都,也没有寻到满意的。“天下的妈妈把孩子抚养长大,不知道要做多少顿饭,可竟然没有一家能让孩子表达爱心的蛋糕店”,就是怀着无法尽心报答母爱的遗憾,罗红下定决心,创立了这家蛋糕店。
罗红的蛋糕是一流,摄影技术也是一流的。他拍摄的各种风俗、景物和动物,让世界知名摄影师们爱不释手。联合国还授予他“全球气侯英雄”的称号。他凭什么可以创作出这样的摄影作品?在南极拍摄企鹅的故事给出了答案,那就是一份审美精神,一颗敬畏之心。
罗红讲述道:“到了企鹅群,和我想象的不一样,企鹅虽然很美丽,但是它们真的很吵闹,它们不断的发出像汽车打不着的声音,几千只企鹅同时有这样的声音,闹得你会很难受,你没有心可以静下来拍照。但是我还是拍了,因为作为一名摄影师来讲,十几个小时拍了,第一我缺氧,第二被闹得不行了。第四天我慢慢调整我的心性,他们在这么恶劣的情况下可以生长,可以延续生命,他们是多么的伟大。这个时候我开始对企鹅有一种敬畏之心。第四天来到它们身边的时候,我们把它们这种喧闹的声音当成了一种美丽的旋律,像美丽的音符一样在我耳边流淌。”
从乔布斯、稻盛和夫、罗红的经验看来,伟大产品的产生,关键是消解二元对立,深入U型曲线的底部,融入无量之网,与万物连通一体。做到这以点,要的是初心,也就是童心、佛心;要的是爱心、慈悲心;要的是审美精神,敬畏之心。
想到这里,我们的企业家们面对古代的工匠们就只有惭愧、汗颜了。讲个“梓庆教木匠”的故事。
春秋时期,鲁国有个技艺特别高超的木匠,名叫梓庆。他能制作各种精巧的木器,如出于鬼神之手。鲁侯问他其中的奥秘。梓庆很谦虚,说:我一个木匠,我哪有什么诀窍?我准备做这个醵的时候,我都不敢损耗自己丝毫的力气,而要用心去斋戒。斋戒的目的,是为了“静心”,让自己的内心真正安静下来。
在斋戒的过程中,斋戒到第三天,我就可以忘记“庆赏爵禄”了。也就是说可以忘利了。斋戒到第五天,我就可以忘记“非誉巧拙”了。也就是忘记名声了。到了第七天,我可以忘却我这个人的“四肢形体”,也就是达到忘我之境。
这时,我就进山了。寻找我要的木材,观察树木的质地,看到形态合适的,仿佛一个成型的就醵在眼前。然后我就把这个最合适的木材砍回来,顺手一加工,它就会成为现在的样子了。
我做的事情无非叫做“以天合天”(所谓“以天和天”,就是以“我”之自然去合“物”之自然,使人的自然与物的自然相契合,人就可以与自然万物相往来),这就是我的奥秘。
梓庆斋戒,忘利、忘名、忘我(初心)后,也就是到了U型曲线的底部,与万物连通了。所以有了鬼斧神工的的木器。中国的企业家,要创造伟大的产品,是要学学古人的,有那么一种工匠精神!
中国何时才有伟大产品?
评论
编辑推荐
17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