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那一个个化妆过的馒头


      日前,央视《消费主张》记者在上海采访时发现,华联等超市多年来一直销售染色馒头,馒头标签上标注的白砂糖和维生素C,实际上并不存在,取而代之的却是防腐剂山梨酸钾和甜味素,根据相关规定,这些添加剂并不适用于发酵食品。更让人担心的是,所谓的玉米馒头,竟然是“回收馒头+着色剂”制成的。(央视《消费主张》4月11日报道)

      看来,超市里那一个个外观漂亮的馒头,却也不免暗藏凶险。防腐剂、甜味素、柠檬黄……这些有着严格使用限制的添加剂,在工人漫不经心的随意挥洒中,流入馒头、进入超市、摆上餐桌。而公众也在浑然不觉中,日复一日地食用这样的“化妆馒头”。那么,这些被超市人员称为“卖得不错”的馒头,到底是如何一路“过关斩将”,堂皇进入超市的?

      央视记者的采访为我们勾勒了一张清晰的线路图。之所以说是“清晰”,是因为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其实并没有出现人们想象中的艰难和复杂,“过关斩将”云云,不过是一种夸张的说法罢了。一只只化过妆的问题馒头,往往是在一种十分宽松的环境下向我们走来的。一道道号称“严格”的监管,不过是形同虚设的纸上虚文而已,没有也不能阻止馒头的前进。

      从生产环节看,馒头制造商上公然晚贴标签,让馒头“早产”、将卖不掉的馒头重新搅拌回收、以及在馒头里边添加不该添加的防腐剂和甜味素,并无任何操作上的困难。这里看不到任何监管部门的任何检查,按照工厂说法,工商部门每月的例行检查,不进车间,只是在办公室看看样品就放行;从销售环节看,检验货物的工作人员只核对数量,并无特别检查。 

      公众当然可以指责馒头制造商的丧尽天良,这样的食品企业为了利润,完全置社会公众的生命健康于不顾,其行为不仅仅是缺乏道德血液的问题了,而是在谋财害命。公众当然也可以指责超市质检形同虚设,没有严把进口关,助纣为虐,听任有问题的馒头长驱直入。然而,一个意味深长的现象是,透过这张馒头前行线路图,公众为什么看不到有关监管部门的身影?

      可以说,正是由于监管的敷衍、失察乃至完全缺失,才使得化妆馒头大行其道、长期销售;才导致整个馒头的生产、销售环节心照不宣、合谋造假,从而炼成一条共同伤害消费者的产业链条。那些动辄通过媒体向社会公众拍胸脯的监管部门,其所谓的保证食品安全到底有哪些具体的管理手段?不是为什么连食品生产车间、超市卖场都懒得移步前往?

      既然工人都知道“饿死也不吃这样的馒头”,则监管部门每月的例行检查何以发现不了一点端倪?“化妆馒头”存在安全隐患,并不能算是什么“高度机密”,工厂应对检查的技巧也算不得多么高深莫测,只是在监管部门的虚浮、走过场的检查中,屡屡奏效而已。说到底,监管的松弛,助长了 、放大了企业的恶,也最终导致了整个社会信用链条的断裂。

      按照惯例,媒体曝光之后,化妆馒头的问题想必会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掀起新一轮的馒头检查风暴也未可知。事实上,这样的整治风暴已经开始,此前渺无踪影的监管部门已经查扣了6000多个染色馒头——作为一个日日离不开馒头的公民,一方面固然欢迎这样的治理风暴,另一方面,则惟愿不要在风暴过后,一切依然故我。毕竟,食品安全的问题,需要“运动式”的整治,更需要严格、认真的日常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