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公益圈


  作为从2002年就进入民间社会组织的职业工作者,会因为工作的关系邀请和被邀请参加一些圈内举办的活动。最近就参加了几个民间组织间的交流活动,感触颇深。

  第一是熟人多,机构多,圈子小。

  在云南做公益的新社会组织在全国也是排前三的,这点很可喜。因为云南多样性的地貌、气候、生物和民族,地质灾害频发,云南的社会、经济发展滞后,无论是民俗文化的、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还是关注弱势群体的,关心资源管理的,帮扶社区建设和发展的机构都有不少。我尽管因为生孩子离开过云南2年左右的时间,觉得自己脱离圈子很久。回来仍来来往往总能见到以前认识的一些人,或者听说以前在公益圈的年轻人虽然换了机构但仍在圈子里,还是感到亲切和温馨。

  但是相对的就有另外的感受,也觉得我们这些人过来过去都是熟脸,或者都是那么些机构,可能还是群众和政府相关单位的人参与的不够多。因为我们都知道,公益组织或者民间社会组织事实并不是与政府在对着干,有时候是在做一些政府有心无力的事情,或者鞭长莫及的事情。我们大部分时候不会得到经济上的支持,但能够得到精神上的支持也很重要。

  第二是“奋青”很多,老少皆有,但力量仍然薄弱。

  在云南首届公益嘉年华,我看见了年迈的热心老人,激情澎湃的年轻后生,当然还有正在着地发力的青壮中年。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现实状态下,看见这么些人,感觉很清新。

  在同伴机构的农村社区中,有一些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正在参与自己家乡的生态文明建设,让我看到了希望的光亮。——很多研究者都认识到我们现在农村在城镇化的步伐中,逐渐形成了“空壳子”:4700万的留守妇女,1800的留守老人和2000万的留守儿童(2000年数据,我也不愿意引用,但是没有最新的。)

  在某些单位钱多得不知道该怎么花的时候,我们还在担心“老有所养,民有所居,病有所医,幼有所学”;在某些机构不知道该怎么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为难之际,我们的同伴在探索实践,寻求出路。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并非所有的企业和企业家都没有社会责任感。尽管中国的慈善事业因为制度或者公信力,透明度等问题举步维艰,但还是看得到许多企业家或者明星在亲历亲为,帮助弱势人群解决生计和生活及发展上的问题。

  公益组织很难去政府机构申请经费做事情,而且往往申请到帐的步骤也相当繁琐和花费时间。而企业一般捐助公益还有另外的作用,就是为自己的品牌树立形象。这些实际上也无可厚非,只是说能够加入到公益行列的团体和个人,仍然不够多,因为我们现在的状况非常不乐观。因为开足了马力的车子踩刹车也会往前冲一阵子。这也是为什么中央政府在前些年已经在贯彻科学发展观,目前仍看不见效果的原因,中国很大,部门很多,惯性也很大。

  其三,防患,解决;分工,协作;使命不同,愿景都是一样的。

  我们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帮助弱势的人群”或者出于灾难中的人群。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想过,灾难在某个时刻也会降临在自己的头上,这和因果报应没有什么关系。好人或者坏人都有可能遭遇到。近几年的地震海啸频发,很容易让人将好莱坞大片《2012》联系起来。哪怕是很清醒地告诫自己或者别人,这是个传说甚至是个误会,还是会有一种危在旦夕的担忧在一闪念。很少有专门救灾的社会组织,因为我们没有人认为相同的灾难会频繁地发生,但是很多公益组织在灾难发生的时候都会在第一时间冲到第一线。像政府设立有防灾救灾办,和防火防震一样,有一套预警和准备,关注民生和社会的这些组织或许会更有效,甚至高效一些。

  每个社会组织都有自己的使命,往往还都不同,因为我们都在尽力避免重复建设,尽力合理利用资源。往往我们在处理问题的出发点,角度,策略和方法上都有所不同,但有一点,我们各自的机构都不可能凭一己之力,解决哪怕是使命中的问题。因为事物之间往往有着错综复杂的联系。以农药风险为例,在社区开展农药风险宣传,即使农民知道了对健康和环境的危害,有相关的生态替代操作指南,但是由于投入和利润的比较,短期和长期的权衡, 我们达不到自己预期的目标。再说生态农业发展,事实上它本身就是个生态系统的问题,而不是种养殖单一的或者分别考虑的。真正的生态农业关系到系统内的方方面面的因素,甚至还一定要考虑到社会、经济和公卫等的因素。相关的机构共同发力、协同合作会取得更好的效果是一定的,因为我们共同的愿景不就是老有所养,民有所居,病有所医,幼有所学,还有就是能安心地吃东西吗!

  最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其实,作为关注弱势群体的很多社会团体本身也是弱势群体,是弱势群体的代表和对弱势群体自身的关爱。很多参加公益的年轻人都是三没人员(没车没房没存款),他们现在贡献的就是自己的爱心和热情,年轻和憧憬,知识和才能。美新路的前辈叶祖禹先生语重心长的一番话,直达心底。作为对公益事业满怀热情的青年人,首先学会的应该是了解自己和陪伴自己。了解自己是为了做出真正的选择;因为这条路走起来会多一些坎坷,陪伴好自己,照顾好自己,才能给予别人,才能找到带领自己前行的信念。如果这个世界不是我们能改变的,能改变的,只有自己。当我们改变的时候,会发现世界也改变了。如果,公益已经被当作自己一生的事业,就不必急着看到结果。

  我们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前行,在前行的过程中不断充实自己,调整自己,结交志同道合的人。在美国这个社会组织尚且发达活跃的国度都不是主流,我们前行的路程还很远很长。我们当中的一些人或许触痛过政府的神经,但我们关心和解决的事情是相同的,只是更具体更细致。人说,仓廪实而知礼节,中国的突起像个暴发户,还不知道该把自己的财富用在什么地方。显摆的人多得是,炫富的人数不清,可有一点,这些都不是幸福感的源泉,一时的满足感怕也是消退得很快。而当一个人帮了另一个处在危及危难时刻的人,甚至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轨迹,这种怕会是一生的收获。

  感谢一路上有你,亲人,朋友,前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