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宝瑞:昌黎城北开满杏花的村庄——杏树园


 

昌黎城北开满杏花的村庄——杏树园

 

董宝瑞

 

今天,转贴左恭田先生拍摄的组照《杏花盛开的山村——杏树园》。

关于杏树园,笔者于去年95日写出《神岳碣石群山环抱的杏树园村》,98日在《昌黎日报》的《村庄今昔》专栏发表时,被编辑易题《昌黎县城“后花园”——杏树园村》。其全文如下:

 

在当年魏武帝“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碣石山区,距离昌黎县城最近的村庄,莫过于杏树园了。就像如屏似障的碣石山群峰有如紧贴昌黎县城高高矗立一样,杏树园村与昌黎县城贴得也极其紧密。以往,杏树园村与昌黎城区尚有一段距离;如今,则几乎完全融合,不再那么容易区分了。

杏树园与散落在碣石山区沟沟坡坡上的五峰山、正明山、长峪等山村一样,是一个地处半山区的片村。作为一个地处碣石山主峰仙台顶南麓的片村,杏树园有16个自然村,其中包括村民委员会所在地——杏树园村,还有太平庄、陈家山、葛家沟、杜家沟、柳峪山、龙家山、马家山、黑鹰峪、香山、大峪沟、齐家祠堂、陈家沟、蔡树洼、孙家庵、封口里等大大小小的村庄。这16个自然村,分布在如今已被雅称“碣阳湖”多年的果乡水库东、北、西三个方向的丘陵坡地上。1981年全国举行第一次地名普查时,整个杏树园村有耕地1323亩,粮、果兼营,以果为主;全村有2135人,均为汉族。据考查,杏树园形成片村是在清朝中叶以后,因原来的杏树园村居于东、西馒头山夹成的“碣石门”内的冲要部位,地理位置比较显著,导致“碣石门”里面的一大片村庄被统称为“杏树园”。

作为首当其冲的老杏树园村所在地,早已被碣阳湖淹没一空,如今就连村落的遗址都无影无踪了。笔者在六七岁的时候,到碣石山里去探访,曾经见到那时的杏树园村,对那时的杏树园村依稀还有印象,那紧傍从龙潭洞流来的小河而建的小村,显得分外质朴、清秀。小村内外的山间谷地,曾经栽植有不少老杏树,是碣石山中著名的杏果产地,也正因如此,小村得称“杏树园”。由于离昌黎县城较近,杏树园多年属城区的管辖范围,清朝光绪年间,全县划分为7个区,以在城(县治)为第一区,第一区辖有东街、西街、南街、北街、东关、西关、南关、北关、东南庄,还有杏树园。新中国成立初期,昌黎县在区以下设乡,杏树园曾单独设为乡(1954年并入昌黎城关镇)。1957年春天,果乡水库开始修建,杏树园村正处于拦洪大坝截住的库区主要部位,不得不上移至东北方向的山坡高处重新建村。1981年地名普查的时候,从库区上移的杏树园村,从地图上测量,距离当时的城关镇政府驻地有2.9公里。1980年时,作为杏树园行政村的中心区域、建有杏树园完全小学的杏树园有331人,是整个杏树园片村人口最多的自然村。

与如今的杏树园毗连或距离较近的自然村,有太平庄、陈家山、葛家沟、杜家沟、柳峪山、龙家山等。太平山位于昌黎县城北偏西3公里处,是一个小村,30年前有40人;其村建于清朝中叶,原名“杨家庵”,相传清末一个富户令人在其地小山上刻下“太平山”3字,村名也就随之改称“太平山”了。陈家山位于昌黎县城北偏西2.7公里处,为杏树园片村最小的自然村,地名普查时全村仅有8人。陈家山建村于清朝中叶,为前清举人崔树宝一家的居地,以姓氏得名“崔家山”;后崔家衰败,其地被在北京为官的浙江陈氏在民国初年购得,改名“陈家山”。李大钊在写《游碣石山杂记》时,对这一情况有详细记述。坐落在东馒头山之北,位于昌黎县城北偏西1.9公里处的葛家沟,别名“陈家沟”,为杏树园片村居南的一个自然村,地名普查时有56人。葛家沟建村于清朝后期,原为葛姓人家居住,故得名“葛家沟”;后陈姓从陈家沟搬来居首,故又被称为“陈家沟”。杜家沟位于昌黎县城北偏西3.2公里处,30年前有186人;其地为清朝中叶一杜姓人家建立,因地处山沟,以姓氏得名“杜家沟”。柳峪山位于昌黎县城北偏西3.3公里处,30年前有123人;清朝中叶刘姓人家最早进山到其地落户,因处于柳峪沟之上,被称为“柳峪山”。别名“龙家园子”的龙家山,位于昌黎县城北3.8公里处,为杏树园片村居东的一个较大的自然村,地名普查时有207人。其村东北为西风口,通往五峰山李大钊革命旧址的公路从村中穿过。清朝雍正年间,由城里迁来的龙姓人家在此占山落户,因居山坡上,以姓氏得名“龙家山”;因其地栽植果木,形成园林,又被称为“龙家园子”。

在杏树园片村中,比较居北的自然村有马家山、黑鹰峪、香山、大峪沟、齐家祠堂等。别名“土山沟”的马家山,位于昌黎县城北偏西4.5公里处,为杏树园片村地势最高的一个自然村。在李大钊的《游碣石山杂记》被称为“马家山湾”的马家山,建于清朝雍正年间,为城关南街迁来的马姓人家建立,以姓氏得名“马家山”;因位于土山顶东部的山沟里,又称“土山沟”。地名普查时,全村有七八户人家,67口人;如今,大多数村民已迁徙到山下,那里仅空余诸多老宅老院了。亦为杏树园片村比较居北的自然村——黑鹰峪,位于昌黎县城北偏西4.3公里处,为清朝中叶抚宁县一户张姓人家定居建立,形成村落时,以位于黑鹰峪口而得村名“黑鹰峪”(地名普查时有51人)。坐落在水岩寺之东,位于昌黎县城北偏西4公里处的香山,为杏树园片村比较靠北的一个自然村,以位于香山东麓得称“香山”。其地为刘姓人家在清朝时进山始居,距今已有200多年,30年前全村有145人。位于昌黎县城北偏西3.6公里处的大峪沟,为杏树园片村靠北偏西的一个自然村。其为清朝中叶来此定居的刘姓人家建立,以地处仙台顶与翠屏山之间的大峪沟口,得村名“大峪沟”。地名普查时,大峪沟人口较多,全村有205人。齐家祠堂位于昌黎县城西北偏北3.5公里处,在大峪沟南偏西,建村于清朝前期,为从城里迁来的齐姓人家占山立村,以建有齐家家庙,得村名“齐家祠堂”;人口与大峪沟不相上下,地名普查时有198人。

坐落在碣阳湖西畔的自然村有蔡树洼、陈家沟、封口里等村。位于昌黎县城西北偏北3公里处的蔡树洼,30年前有173人。蔡树洼形成村落于清朝,以其居地山场长满被称为“蔡树”的橡树,得名“蔡树洼”,其地曾建有碣石山中著名的道观——隐仙庵,多年为碣石山中的游春胜地。陈家沟亦位于昌黎县城西北偏北将近3公里处,建村于清朝中叶,以陈姓人家先居其地山沟得名。陈家沟人口较多,地名普查时全村有252人。封口里位于昌黎县城西北2.5公里处,建村于清朝后期,以其地位于西馒头山与杜侍郎山形成的封口里面而得名。封口里不大,30年前全村有56人。

在碣石山的群山环抱中的杏树园村所在山场,是一个山清水秀,极适宜人类栖息的地方。199911月,河北省考古工作者在杏树园的孙家庵村北约300米处的山间坡地,陈家沟村西南的碣阳湖西岸阶地上,相继发现了燧石质石片和一些石器碎屑等。这表明,至少在1.5万年左右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或末期,先民就在这一带古老的土地留下生产和生活的痕迹了。

杏树园一带山区,物产相当丰富。其地不仅有取之不尽的花岗岩和沙土,还有镜铁矿分布在花岗闪长岩脉之中,并有锰矿分布。杏树园的山林中出产的水果除杏以外,还有桃、梨、苹果、葡萄、沙果、白檎、樱桃、桑葚等,并有黑枣和红枣、柿子、核桃、栗子等干果出产。多年来,杏树园人以经营果树为主,再有就是开采和加工山石。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杏树园的果农在栽植果树之外,另辟蹊径,大搞花卉养殖,在近一二十年打造出一个关内外著名的花卉养殖专业村。据笔者所知,杏树园山民的花卉养殖,主要发轫于如今已经变成废村的马家山。马家山的马汉荣一家,多年在深山养殖上好的花卉出售,开辟了一个新的致富途径,有意无意地引发了整个杏树园村的养花、卖花热。杏树园人的花卉养殖品种也由最初的倒挂金钟等不多的几种,发展到养殖杜鹃花和栀子等诸多珍贵品种。6年前的初夏时节,笔者随同昌黎县旅游学会到辽东半岛考察旅游,曾在辽宁本溪一个花卉市场见到由杏树园运去的大量花卉出售,感到异常亲切。前几个月,笔者到杏树园的一个小山村走访,获悉一户农家供养了两名大学生,问了问,花费主要出自养花卖花。近几年,杏树园的一户花农送了我一盆杜鹃花,几乎是常开不懈,快要成为一盆“四季花”了。

地处碣石山中的杏树园,是不少昌黎人随时难免一去的地方。多年来,我不知在杏树园留下了多少旅迹游踪。如今,我已真真切切地感觉到,杏树园是昌黎县城最好的“后花园”。

 

不少年了,每到春暖花开时节,不少长年生活在昌黎县城的人,都要到城北碣石山中的杏树园去看杏花盛开的美景,到那开满杏花的山村走一走,领略昌黎县城的“后花园”的明媚春光和诱人景色。二三十年前,杏树园的杏树被砍掉一些,如今又漫山遍野,一到春天就变成“牧童摇指”的“杏花村”了,其不乐哉!

 

2011410晨于碣阳书斋

 

 

 

 

 

 

 

 

 

 


 

 

 

 

 

 

 

摄影:左恭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