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指望物价部门抑制通货膨胀
盛大林
针对日化用品企业可能涉嫌串通涨价的传言,国家发改委有关人士3月30日对记者证实,发改委价检部门已派出调查组赴全国各地,调查日化用品以及方便面等企业涨价情况,目前还没有证据证明一些企业存在串通涨价行为。若查属实,发改委一定会严肃处理。(据3月31日《新京报》)
洗化用品和方便面等生活必需品接连传出涨价的消息,公众尤其是中低收入群体纷纷表示“鸭梨”很大。对此,国家发改委一方面要求各类企业要加强社会责任,不得随意搭车涨价、串通涨价、哄抬物价,一方面派出调查组调查涨价企业是否存在串通涨价等行为。然而几天过去了,人们等来的却是“没有证据”的结果,相信很多人都会感到失望,而我却一点都不意外。
洗化用品、方便面等商品的价格都属市场调节的范围,定价或调价都是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政府是管不着的。物价部门能管的就是看看众多企业在涨价过程中有没有串通涨价、合谋涨价等行为,但这些行为大都是悄悄进行、不为外界所知的,所以很难获取证据。近年来,每次物价普涨之时,国家发改委等物价主管部门都要警告企业不要串通涨价,但真正查实并处罚的案例几乎没有。
去年7月,吉林玉米中心批发市场等多家企业因前年10月召集国内16个省区市上百家绿豆经销企业开会串通涨价被处以30万元至100万元不等的处罚——这可能是多年来仅有的一次“串通涨价”处罚案例。但处罚决定通报后,被罚企业纷纷喊冤并申诉。它们辩称,在那次会议上只是对绿豆的产量及价格走势作了一些预测而已。有报道称,几家受罚企业并未缴纳罚金,此事最后不了了之。
也许有关部门高调处罚的主要目的只是杀鸡儆猴,即使如此,效果也很有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是在充分竞争的市场中,涨价是一种非常敏感甚至非常危险的行为——如果自己贸然涨价而竞争对手不涨,就可能在竞争中处于非常不利的位置。因此,企业虽然都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但在涨价的时候也都是慎之又慎。如果是因为成本的压力而不得不涨价,同类的企业通常会通过各种方式相互了解或者进行沟通,并谋求共同行动。可以说,这种“串通”或“合谋”都是市场中的正常现象。且不说市场化的企业,即使是中石化和中石油每次涨价或提出申请不也都是商量好之后同时行动吗?你能想像中石化涨价而中石油不涨吗?
尤其需要认识到的是,洗化用品等商品涨价也是通货膨胀的表现,是物流和原料价格明显上涨后的结果。去年以来,包括成品油在内的很多商品都在涨价,这种涨价必然要不断地传导下去。实际上,这是当初政府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实行刺激经济政策而大量发行货币所留下的后遗症。在通货膨胀的情势下,相信还会有很多商品涨价,这是物价部门所无能为力的。
那么政府就应该袖手旁观吗?当然不是。在通货膨胀之下,政府应该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运用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二是对低收入群体进行补贴。实际上,政府也已经在这样做,比如去年以来数次加息以及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有些地方的政府也在不断地发放物价补贴。总之,通货膨胀是个货币现象,不能指望物价部门用行政手段把它打压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