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面或已出现瓶颈


  最近14个交易日,A股流通市值都在20万亿元之上,虽然上证综指曾连续拉出五连阳,但阳线实体较小,缺乏向上的攻击力,各大指数也显得很疲惫。我们认为,上述现象透视出市场资金面已出现瓶颈。

  有关方面日前提出,过去两年的信贷规模增速过快,已经突破了监管极限,并要求商业银行抓紧“回头看”,重点审视信用和流动性风险,并再次提示了地方融资平台贷款以及房地产贷款的风险。上述信息表明,今年银行在发放贷款时会更加谨慎。2010年底,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为30.33万亿元,是A股流通市值的1.5倍,从另一个侧面反映A股资金面不足。由于3月的前两周到期资金较多,市场对于再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预期明显提升,也引起了一些机构对资金面的担忧。

  如果不从指数,而从流通市值看,A股市场一直处在牛市之中,并不断创出历史新高。2010年11月8日,流通市值创出20.5万亿元(对应上证综指3187点)历史高点。本周四,A股总市值中的73%可以流通,即流通市值为20.2万亿元。即使是6124点也无法与现在相比,当时A股流通市值仅为9万亿元。统计发现,流通市值与居民人民币存款之比达到70%是资金承受的极限,66%-70%是上证综指上涨的重压区。当货币政策宽松时,该比值可以挑战70%,甚至突破70%;当货币政策收紧时,特别是预期持续的收紧,66%-68%就将迎来资金面的重压。目前A股市场属于后一种情况,如果延续在2900点附近震荡,即便是切换也需要热点,其结果必然是资金体内循环。

  本周三、四,银行、保险、房地产等低估值蓝筹股上涨,并没有带动A股市场向上突破重要的技术阻力2940点,反而出现冲高回落的走势。虽然这两个交易日,上证综指仅下跌16点或0.55%,但很多个股的跌幅都超过5%。上述情况反映出:资金面支撑20万亿的流通市值很吃力,一批个股要有所表现(增加流通市值),就要另一批个股的流通市值下跌,A股市场资金与筹码已达到平衡。金融、房地产等权重股的反弹,意味着2661点以来的板块或个股轮流反弹已接近尾声。

  总结2661点以来的热点,大致可以分为四类:受国家产业政策扶植,能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并得到国家财政资金的重点投入,比如高铁、海洋石油(能源安全)、海军装备、水利等;炒“剩饭”,对去年表现出色的板块的再挖掘,既是超跌后的技术性反弹,也可理解为是一些机构的“自救”,比如新能源、智能电网、稀土概念等;创造概念,比如石墨烯,还有对以前的概念打包,比如智慧城市;与国际大宗商品联动,比如有色金属股。

  上述四类个股,在2661点以来的反弹中曾经有所表现,但让看好后市机构尴尬的是,这些热点切换的速度非常快。目前看好后市的投资者不少,公募基金等机构的仓位也很重,但大盘并没有出现流畅的上攻走势。历史经验显示,当多数机构看法一致,特别是行动一致(仓位高点)时,相反理论往往会发挥作用。我们也注意到,公募基金仓位在历史高点附近时,不管当时A股市场所处的基本面如何,A股市场最好的表现是“维持震荡整理”,即使继续上涨空间也很有限。

  近几个交易日很多个股形态已走坏,其中包括:反弹中表现不错的中小股票,年初逆势走强的高铁、海洋石油、海军装备、水利等板块。此外,近期一些走势很强的个股突然变脸,提醒大家即便对强势股也要多一分警觉。不妨通过仓位控制,来控制诸多不确定性可能带来的波动风险。上证综指冲高2940点受阻后,预计将向2750点-2940点整理平台中轴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