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上海乘星行行销服务机构总经理)
“当过兵,做过房地产中介,最后还是选择了自己创业,”谈及创业始末,上海乘星行行销服务机构的掌门人李骁用简单的一句话一笔带过。
在房地产营销代理领域里拼搏十年之后,李骁终于圆了自己的创业梦想。2002年,上海乘星行正式成立。公司成立十年来已运作了百个房地产项目,也积累了不少成功案例。回顾走过的路,李骁说“不是我们选择了商业地产,而是商业地产选择了我们”,言谈间依旧犀利。
他对商业地产情有独钟,坚持认为“住宅市场的峰值很快就要到来”;他对楼市投机不屑一顾,即使亲身经历了中国房地产的黄金时期,也始终抱定“只投资不投机”的信念;他是一个重视荣誉的人,公司的会议室里陈列着各类奖杯、奖状、获奖证书,有公司的,也有他个人的。
尽管不愿多聊自己的公司,但只要是涉及商业地产的话题,他的话匣子就打开了。
【2011年调控将成常态】
理财一周报:能否透露下你最近接的是什么项目?
李骁:以商业地产为主,最近接的项目在泰州和苏州,上海方面主要是大华光启城,我担任它的特别营销顾问。
理财一周报:今年业务打算聚焦在商业地产项目吗?
李骁:是的。楼市调控政策持续收紧,不少开发商眼看住宅调控放松的机会不大,就把原先搁置的商业地产项目提前了,今年越来越多的开发商会加快商业地产的推盘速度,因此我也会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这一块。
理财一周报:显然政府对住宅市场的调控仍旧不会放松,您是否看好今年的楼市?
李骁:从大周期上分析,我认为2011年房地产可能要见顶。国土资源部副部长贠小苏说过,“房地产业是重要的基础产业,而不应成为重要的经济支柱产业”。我的理解是今年政府会极力推动房地产业的去支柱化。尽管注定是长路漫漫,但一定会有从嘴上说说到付诸实际的过程。
坚决走去房地产支柱化的路,就意味着要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让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份额逐年下降,宏观经济对房地产的依赖也要逐年下降。2011年调控将成常态,行政性手段将被更多采用,政府出台调控政策就是在为房地产业回归理性提供时间和空间。
经济增长方式正在转型,对整个行业来说,目前在房地产业活跃的七、八万家房地产公司,不管是以暴力的方式还是以温和的方式,部分就要退出这个行业,因为他们已经失去了生存的空间。但是我必须要说这些都是较为乐观的判断,如果调控政策的延续性得不到保障,如果保障性住房融资模式仍未得到解决,如果不能解决市场内在问题和矛盾、单靠压制需求,如果过多采取行政性手段干预市场,都会可能导致楼市硬着陆。
理财一周报:在中国快速城镇化、改善性需求及刚需两旺的当下,去房地产支柱化有没有可能实现?
李骁:城镇化进程并不一定需要房地产业得过热发展。随着房价的大幅上涨,买房已成为了中国人财富增值的手段,大部分人已负担不起一线城市的房子了,而买得起的这些人显然不是城镇化进程中的这部分人。因此在去支柱化的同时,住宅供应的双轨制效应会逐渐显现。在许多城市,廉租房和公租房对外来人口也是纳入在内的,这就是承接城镇化进程的一种方式。
【证大“出走”是迫不得已】
理财一周报:在政策趋紧的背景下,“加速布局”及“转型”或许是许多房企今年的基调,比如万达近期就拿下了长白山、武夷山和西双版纳的多个大型旅游地产项目,旅游地产会不会成为今年的热门?
李骁:对万达这样以开发商业地产为主的房企,他拿下了许多旅游地产项目并不代表着将要转型到旅游地产。我个人认为旅游地产也属于商业地产的范畴,即使规模再大也是在商业地产中的一种分支。旅游地产和商业地产一样,现在只是处在投资旺而消费才刚刚抬头的时候。万达之所以会在旅游地产项目上跑马圈地,是因为投资总是先于消费的。
理财一周报:在万达、SOHO中国纷纷扩大发展的同时,证大似乎却想要从房地产中抽出身去,证大的外滩项目已经易主了,戴志康也透露未来将转投非洲矿产。
李骁:戴志康的证大在行业中顶多算个三线公司。按照目前的分类来看,一线公司至少要有250亿元以上的年销售额,全国也就十几家公司能达到这样的规模,二线公司是100亿元以上。证大一年只有几十个亿的销售额,他买外滩这块地在业内看来就是蛇吞象。为什么要转移股权,因为证大各方面的净资产各方面加在一起只有20-30个亿,却要去拿一个90个亿的项目。既然证大的地位在三线,他在发展的过程中选择面会越来越窄,会逐渐失去竞争优势。对戴志康来说,现在需要的是找一个新的增长点,我认为他肯定不会完全放弃房地产,他手上还有这么多土地储备呢。
理财一周报:戴志康曾说过现在买房的人会后悔,他是不是在暗示市场将要发生变化?
李骁:我们不能否定房地产泡沫被刺穿的可能性,但即使房地产业发生巨大波动,这个行业依旧存在。日本房价连跌了二十年,日本人就没房地产业了吗?香港从1997年开始房价下跌了十几年,香港房地产业就灭亡了吗?只不过在经历“大地震”时,开发企业会发生大的整合,由现在的七、八万家变为三、四万家,其中一半的企业死了,另外一半或主动或被动地退出市场。
理财一周报:在你看来,这几家开发商之间为何会有“一边是海水,一边是火焰”的分化?
李骁:之所以出现分化是因为对各家房企对市场的判断不同,此外各个企业在行业中所处的地位也决定了他的选择。在房企的发展历程当中,第一阶段是靠背景、靠资源,比如国企控制着土地,有资源就有发展;第二阶段是靠资金,而第三阶段靠的是综合优势,包括人才、管理,以及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
证大会选择在非洲“重新下海”,一方面是非洲在戴志康看来是个不错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可能他对房地产未来发展并不看好。之所以在这样的预期下,会选择出走,就是因为他心里还想着其他的选择。但对万科、万达这样的企业,如果发生行业整合,会是天大的机会,因为他们可以通过大量的并购来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2008年万科那么积极地降价,就是因为王石当时判断会发生这样的情况,他收回这么多钱无非就是“我等着你死了就来买”。对万科、万达等主力在房地产业的开发商而言,市场的波动未必是坏事情。
【开发商持有写字楼是大势所趋】
理财一周报:从2010年开始就不断有开发商从住宅转投商业地产,为什么在调控之下商业地产会被视为价值洼地?
李骁:2010年可以说是商业地产的元年。一方面由于住宅市场的调控,开发商、投资者资金投入受限,就会有4000亿元到5000亿元左右的资金被挤出,而这其中又有一部分会流入商业;另一方面由于保险资金获批,又有几千亿元的险资入市,这么庞大的一笔资金自然要追求长期、稳定、安全的收益,在投资品匮乏、房地产市场仍旧被看好的前提下,不受调控限制的商业地产自然就备受瞩目了。
理财一周报:商业地产被投资人和开发商看好可以说是楼市调控的“无心插柳”,但对商业地产不进行任何限制,会不会导致商业地产的过热?
李骁:商业地产不会过热,只能说是逐渐在加温。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开发公司要把一部分发展方向、资金转移到商业地产需要一定的时间,发展需要一个周期。二是因为商业地产的交易成本非常高,这也是过去几年商业地产相对住宅市场较为理性、还没有火起来的原因。买一套写字楼然后转让,增值的部分近60%都要交税,因此很多写字楼持有者宁可空着也不愿意卖。
目前商业地产市场的热只能说是投资热,而非消费热。开发商从住宅转型商业地产的个案越来越多,包括万科在内的一线、二线房企,甚至中小型开发商都是这样;但是这种热力传导到消费还需要一定时间,目前在消费层面更多的还是观望态度,个人投资者选择商业地产并不是普遍现象。商业地产从升温到加热再到过热需要很长时间,因此担心过热还为时尚早。
理财一周报:“商住倒挂”、“写字楼空置”的现象今年可能改善吗?
李骁:今年总体上应该还是持续“倒挂”,但是目前正处在缩短距离的过程当中,而且我个人预计这种缩小会逐渐加速。如果投资房产的话,首先追求的是安全边际比较高的商业物业,其中甲级写字楼一定是首选,所以我觉得写字楼市场在2011年会有一个好的发展机遇。
静安区已经成为上海七个甲级写字楼分市场中空置率最高的分市场,空置率已经达到了16.1%,在未来的两至三年的时间里,南京西路沿线仍将有多栋写字楼建成,未来地区高空置率的问题必然会出现。
理财一周报:从去年开始,写字楼的租金已有上调,为何你预计明年空置率现象依旧严重?
李骁:在大的行业背景下,租金走高,空置率持续下降。去年下半年开始,上海持续调整了十几个月的租金开始反弹,但这种情形到2011年可能会发生改变。首先,因为住宅的调控,进入商业地产的资金增加,购买力也相应增加。其次,受住宅市场调控的影响,资金吃紧且持有商业地产的部分房企会选择抛售以盘活资金,这使得写字楼市场在今年会持续活跃,但却会影响到租赁,因为原先租赁写字楼的企业因为资金不能去向住宅,可能会选择购买。最后,2011年写字楼的供给量将大大高于去年,具体到静安区域市场,主要是受区域市场供给的影响,而导致空置率上升。
理财一周报:既然即将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那么写字楼市场未来的趋势会怎么走?
李骁:我认为至少在一线城市,写字楼作为持有性物业是大势所趋。以上海为例,九十年代初的不少写字楼都是由港资、台资为主打造的,他们不但享受了这么多年中国资产高速增值的好处,就光从租金收益来说也已经完全收回了成本。淮海路商圈内港商投资建造的顶级写字楼,他们的租赁的受益现已几倍于他们的投入。然而,这一情况不能复制到二、三线城市,因为那里的写字楼租金不足以支撑本身的运作,很多二、三线城市的写字楼直到今天,如果是自己持有经营的话,每年都要面临着亏损、或者现金流非常窘迫的境地。
自己持有具有良好升值潜力的写字楼应该被更多的业主所接纳。在一线城市,随着租金的上扬,新型的CBD、泛CBD正在崛起。上海市政府已规划了四个市级的城市副中心,在这些区域近来都崛起了大量的写字楼,尽管这些写字楼的租金会有所不同,但我相信他们的业主更多会选择持有。
此外,将有更多的政府会要求写字楼开发商必须要自己持有、经营,不能散售。去年创出了天价地王的苏州湾1号地块,周边住宅售价只有4万,写字楼只有2.8万,它的楼板价却高达5.28万,但据我所知,区政府规定他们所有的商业物业都不许散卖。地方政府在考虑税收之后,也会要求开发商自己持有,在一线城市这种持有性的物业今年会增多。
【底层商铺投资回报率可超10%】
理财一周报:节后不少SOHO项目十分热销,你是如何解读这一现象的?
李骁:有两方面的利好因素:SOHO项目本身是商业地产,因此不受调控影响;SOHO项目是小户型、总价低,业主又可以贷款,又有杠杆效应。原先投资普通住宅的人群开始关注商业地产,但如果让他买写字楼、买好地段的商铺,一方面买不起,另一方面也不懂如何去操作,小户型的商住公寓就这么热起来了。
但是小户型商用公寓吃香只是阶段性的现象,不可能是长期的现象更不可能是市场的趋势。这只能说明在市场发展的阶段当中,现在这一时间段是小户型商业公寓市场的爆发期。比如2003-2006年就是上海小户型公寓发展的高潮期,那几年上市的小户型公寓非常多,这几年就相对少了。投资客越来越多,所以小户型的需求量就越来越大,市场为了迎合这些需求就会大量上市小户型公寓。
理财一周报:如果是投资,那么首选哪类物业?
李骁:从投资角度讲,整个房地产市场中的首选是商铺。购买商铺的风险和难度很大,简单的操作原则有两点。一是要买它当下的价值:购买商铺不要贪图便宜,如果铺子卖得贵,要考察它是否值得这个价钱,因为商铺的价值是体现在人流、地段等各方面的,好的商铺即使贵也是物有所值。二是你可以买它未来的潜力:对资金有限的业主来说,投资现成的好商铺或许代价太大,那么如果你具有一定的眼光,可以用买潜力股的方式购买有发展潜力的铺子,可以在政府规划方面多做功课。当然,购买潜力商铺的风险很大,这需要做许多功课,而且规划变更也是常有的事。
理财一周报:挑选商铺有没有更简单的甄别方法?
李骁:有一个简单的挑选办法,比如你可以跟着大的品牌走,或者选择以商业地产为主的开发商。比如万达、中粮这样的开发商,他们往往会进行大体量的成片开发,本身就能把这些区域的商业给带动起来,而且他们选择的这些区域一般都非常具有发展潜力,最后更重要的是,他们开发的物业本身就有大量的自身持有,自持比例超过50%。可以说,以这样的大方向操作,你的投资风险可以降低一半。
理财一周报:相对于写字楼、住宅等其他物业,投资商铺的回报率怎么样?
李骁:投资商铺的回报来自两方面,一是物业增值,二是收益。投资回报率是不看物业自身增值的,那么只看收益的话,购买商铺用来自己经营或者是出租,情况又不一样。如果是自营,各个地段、各类门店的收益情况是千差万别的,比如同一个地段开冰激凌店,一年就可以有100%的收益,但用来开鞋帽店也许就会亏欠。自营有商业运营的风险,因此商铺的投资回报只能看出租。
同样是用来收租,一般来说商铺的收益是最大的,其次是写字楼,住宅则为最低。商铺回报率的计算和写字楼、住宅的差异很大,很难说出回报率的平均值是多少。因为在同一栋楼,底层和四层都是商铺,但是四层商铺的投资回报就几乎等于普通写字楼,在5%-6%左右,但是底层商铺的话,在好的地段10%、甚至超过10%都是有可能的。
写字楼的投资回报相对好评估,因为其同质化程度高,如陆家嘴和人民广场都是甲级写字楼汇集的区域,这其中有二、三十栋楼,但它们之间的差异性并不大。上海甲级写字楼回报率一般在6%-7%的区间内,部分黄金地段的回报率可能会超过这个比例;而住宅出租的投资回报率只有2%-3%,连银行利息都抵不过,因此投资的价值不大。(理财一周报记者 / 曹怡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