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让“亲民热线”变成了“政治秀”?


山西省纪委和组织部为了防止换届选举时期的不正之风,联合公布了260名纪委书记、组织部长手机和邮箱,但据反映和调查,公开的手机号接通率却连四成也不足,于是便引发了诸多的批评和质疑,被指责为“政治作秀”。接线官员对此也感到十分委屈,称骚扰电话太多。 (《新京报》322日报道)

公布官员的联系方式,无疑是拓宽民意表达渠道的一种亲民方式。它不仅有利于民众直接反映问题,缩小民众与政府间的距离干,也有利于促使政府更好地履行职责,自觉接受人民监督。但公开的手机号码接通率的却不到四成,官员被批评被指责也就成为了合乎情理、从者甚众的理所当然。

然而,体现亲民就一定要官员公开手机号码吗?听民意、解民忧就必须让官员成为“接线员”吗?

众所周知,手机号码属于私域范畴。官员与普通群众一样,也应享有自己的隐私权。即便是官员的手机是单位配备、专门用以处理公务的,就一定非要让全社会都知道吗?比如,山西省公布纪委书记与组织部长电话的初衷是为了严肃换届纪律,制止“跑官要官”、贿选拉票的违规行为,但来电中却是竟是一些与换届毫无事情。如此状况之下,又岂能做到“万能回复”?

 诚然,公众对官员联系电话的需求,不仅是出于解决具体问题的需要,更是对沟通无碍的对话机制的渴求。但是设若大家都这样不问职能、不问权限、不分菜单地反映情况、一根葱一头蒜见官员手机就打,是否又会造成官员被电话绊住,而疏于其他事情的决策和处理呢?

手机能真正接通的不到四成,造成这种情况原因很多。尽管很多政府机构意图将官员联系方式设置为民生热线,但是官员民生热线“无法接通”的尴尬现象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社会弊端。比如服务宗旨与受理范围的冲突、体制缺陷与市民需求的冲突、任务繁重与力量薄弱的冲突等等。因而,笔者在极力呼吁各个行政职能部门都能够以关注民生、解决老百姓的实际问题为己任的同时,也呼吁群众在拨打官员办公电话或手机时能够自律自戒,不要把每一个官员的电话都当成“诉求筒”,更不要把官员的电话当做用来恶搞的“出气筒”!

诚如博友所说,把公开官员的手机号码当作“创举”来炫耀,这是很可悲的事情。因为公开官员手机不仅有悖于法治精神,还有可能会因为公开手机的官员不解电话而激化更大的社会矛盾。——社会分工的存在,才使社会变得有序和高效。现在的政府部门办事效率老百姓不满意,寻找解决的对策固然重要,但不能随便摸根稻草当作创举。事实证明,这种鼓励民众“告状”式的“亲民”举措,已经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是不值得推崇的。

(李吉明2011327 日于河南新乡 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