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与高校战略合作的启迪


一、与高校战略合作是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诉求
  以浙江省民企与高校战略合作为例:浙江民企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已经从一个相对封闭的、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经济体发展成为一个开放的、以现代工业为主体的民营产业集群,并呈现出发展速度快,规模实力强,对外拓展强劲的良好态势,已成为浙江省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和最具活力的生产力。浙江省是全国首个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综合试验区,以工业经济为主,最突出的特点是民营+块状+专业批发市场,但浙江民企生产经营一直处于产业链低端,产品的技术含量低,大量的企业靠仿制,没有研发设计能力,产品的附加值低,长期以来始终走着一条低成本扩张的道路,因此浙江民企转型升级的重要性、紧迫性更加突显。
  国际金融危机以及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重大变化,正在加速世界性经济结构的调整。浙江省作为全国首个提出“转型升级”战略的民营经济大省遇到了新的挑战。例如能源和原材料涨价、建设用地紧缺、节能减排约束加强;人民币升值和劳动用工成本上升;浙江民企营销市场恶性竟争日益严重;大量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中小企业, 技术水平相对较低;传统的“家族式”管理体制制约浙江民营企业向现代企业转变;不注重经营员工的素质培训,没有激励机制,短缺掌握现代科技的各类专业人才,尤其缺乏创新能力和自主研发能力, 品牌战略意识不强等等。因此,浙江民企转型升级,提升产业层次,提升技术和附加值,减少资源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是浙江省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的突出取向。
  实现转型升级,是浙江经济实现持续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所在。浙江民企为了生存和发展转型升级主动找大学合作建立产学研示范基地,推进创新能力和自主研发能力,提高人力资源素质和企业的生产效能,拓宽融资渠道,转化科研成果,实施名牌战略,通过注入资本与大学合作创建高科产业技园区等。浙江高校以教学成果、科研成果、人才培养支持民企攀登一个又一个艰难的阶梯,实现民企的转型升级。没有浙江民企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就没有高校的发展经济基础。也就是说,浙江民企的发展有力地支持了浙江地方高校的发展。人才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借外脑、引外智,民企与浙江各大专院校开展深层次的产学研合作,搭建产学研平台,立足解决学生就业难问题,校企合作发展模式越来越受到浙江民企的青睐。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竞争的不断加剧以及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浙江高校意识到,高校与企业之间彼此合作可以实现互利双赢,通过合作,高校可以获得资金支持并能提升科研工作的价值,企业可以提升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因此,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日益增多,高校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升级步伐明显加快。据调查数据,浙江高校与企业合作的国家级项目及省部级项目,2004年到2008年每年均节节攀升,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26.31%和17.86%。高校与企业合作项目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奖项,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18.92%和9.22%。
  此外,从高校与企业和地方政府共建创新载体以及高校下派科技人员数量来看,设在企业的创新载体数增长速度则显得更快,年均增长率高达73.80%。高校下派科技人员数量也表现了类似的增长态势,年均增长率为21.43%,其中下派到企业的人数和派驻地方政府的人数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6.33%和32.29%。从科技成果转化和采纳数来看,科技成果的转化和采纳数也呈逐年增多之势,年均增长率为11.09%,其中直接对经济发展产生推动作用的专利转让和实施数增长更为明显,年均增长率达到41.79%。这充分说明,浙江高校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对其科研、教学质量提高产生了重要的正面影响,校企合作中彼此双方均能受益。

 

二、浙江校企合作典型案例
典型案例之一:以企业为主导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浙江大学与浙江银轮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共建研究与测试中心:浙江大学和浙江银轮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组建了“浙大-银轮车辆散热器研究与测试中心”,实现了所有试验设备一律用微机进行设备控制和数据收集,产品开发、设计和试制周期只有原来1/4,在国内同行中取得了领先地位。成为我国一汽、东风、上柴、玉柴等汽车制造企业和主要发动机的优秀配套商,并且逐步进入了欧美许多世界著名的发动机和汽车制造企业的全球采购网络,成为CUMMINS, CATERPILLAR,VALEO等众多跨国企业的战略合作伙伴和VIP供应商。
典型案例之二:以市场为导向  构建技术创新体系
  浙江大学与中控科技集团进行全方位合作 : 组建浙大中控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该公司成为中国领先的自动化、信息化技术、产品与解决方案供应商,业务涉及工厂自动化、公用工程信息化、装备自动化等领域。自1993年以来,浙大中控始终致力于自动化领域前沿科技的研发及其产业化,坚持走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的发展道路。在此基础上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在发展信息化,并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过程中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已经形成了丰富的控制系统产品体系,成为中国最大的控制系统供应商之一。为化工、石化、冶金、电力、建材、食品、制药等流程工业企业提供了近4000套控制系统,用户遍及国内30个省市自治区及东南亚、西亚、非洲等地。
典型案例之三:与政府联手  创建企业的孵化器
  浙江大学与杭州市全面科技合作: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是经国家科技部、教育部联合批准认定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浙大科技园位于杭州市,规划建设用地1700亩(按照“一园多点”的原则,在宁波、嘉兴、绍兴、温州及江西省南昌市等地建有科技园分园)。
  浙大科技园由浙江省、杭州市和浙江大学联合共建,科技园享受杭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省市政府出台的一系列优惠政策。浙大科技园依托浙江大学的学科综合交叉和高层次人才资源优势及强大的科技实力,为科技园的技术创新和高技术企业孵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浙大科技园坚持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和创新创业人才培育、高新技术产业辐射,在信息科学与技术,生命科学与现代农业、新材料与纳米技术等三大领域的高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企业孵化方面,办出了特色和成效。

 

三、民营企业与高校战略合作的启迪
1、高校与民企合作的必然性
   “浙江模式”是中国经济转轨时期的一个生动典型,具有很大的可扩张性,为我校校企合作共建孵化企业催化产业型大学提供了一种借鉴。对于企业来讲,再大的企业要想把研发都做起来是有困难的,与大学合作是企业明智的选择。对大学来讲,现代大学的功能已被扩展为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三种功能。很多最新的、最接近市场的东西,在市场、在企业,把最好的东西带进大学,对大学的教学和学科建设也是一种互动。大学与民企合作对于提升产学研合作水平,促进高校为地方经济转型升级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与企业合作能够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一方面,引导和支持大学的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另一方面,通过企业的需求引导高校更新办学理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教学与生产相结合,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是实现高校教育及企业管理现代化、促进生产力发展、加快企业自有人才的学历教育,使教育与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2、加大政府和高校对校企合作的政策扶持力度
  大学与企业合作成功的实践经验表明:在校企产学研合作中,政府的宏观指导作用以及高校自身的支持政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更好地推动高校为经济转型升级服务,各级政府和高校调整和加大促进产学研合作的一系列政策、法规和相应的配套措施显得尤为重要。在政府层面和高校层面,建立校企合作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的专项资金,支持和鼓励校企合作;对高校及其科技人员向企业转让科技成果或向企业提供其他服务所获得的收入,给予营业税或所得税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加大对高校科技人员服务经济的奖励力度;鼓励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和自主创业;制定政策支持高校科技人员深入企业一线;明确各级政府应用类科技计划,要优先支持进入企业的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研发项目。
3、引入“资本+技术”模式创建大学科技产业园
  创新人才培育基地。创新人才的培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面向在校学生的培养。建立实训基地这个实践平台,通过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了创新、创业和企业管理技能。二是面向社会的人才培养。利用大学丰富的教学资源,开办一些开放式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全球化趋势所需要的教育培训课程,使大学科技园成为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发展的指导中心和高新技术企业复合型管理人才的培训基地。
  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大学是我国创新人才最密集、科研成果最丰富的地方。多年来,大学在科研体制的深化改革中,逐步加强了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工作。大学科技园的兴起,创造了一定的环境条件,提供了必要的现代化装备,又有比较灵活的机制,可以使学校的科技链与社会的产业链较快地连接起来,并通过“技术+资本”的运作机制,加强产学研的合作。这样既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又加快了科技企业的成功孵化。
  创业企业孵化基地。大学科技园的首要功能是孵化企业,培育企业家。大学科技园应通过建立企业孵化器群来凝聚创新人才、孵化创业企业、营建创新网络、形成创新文化。通过强强合作,组建孵化器加风险投资的企业法人,为企业提供以基本商务服务、中介增值服务、融资咨询服务为核心内容的全方位的创业服务,提高创业成功率,不断孵化、培育出一批新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优秀的企业家。
4、导入“人才孵化器和技术资产经营”形成孵化体系。
  发挥大学的学科和科研、企业资本优势,建立校企产学研合作的过程中总结出“人才孵化器”、“技术资产经营”的概念。“孵化链”和“三重二级孵化体系”,即“孵化链”是指组成科研成果、人才、创业企业互动转化的产业链”;“三重二级孵化体系”是指形成人才孵化、成果孵化、企业孵化(三重孵化体系)和面向一般创业型小企业的普通孵化、面向有一定技术基础企业的高层次孵化(二级孵化体系)——“催化”产业形成。“孵化链”和“三重二级孵化体系”很好地适应了大学科技园(示范基地)所依附的母体——大学的特点,从而更好地为大学进行了延伸性的功能配套,同时组建专业平台公司来具体实施相应的工作。
5、建立以企业为主导、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企业基于自身科研和创新能力的不足,而寻求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并在合作中处于支配地位的一种产学研模式。由于企业最接近市场,对市场需求反应快、把握准,因此,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模式能保障产学研合作的市场导向,减少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活动的盲目性,从而能够有效避免科技资源的浪费,有利于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与产业化水平。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创新模式,让高校发展破浪扬帆,地方经济奋蹄扬鞭,产学研合作花繁果硕。
6、依靠大学的教育培训优势,保证企业人才培训的需求。
  在高校与企业合作中,大学是受益者。校企合作使得企业对人才需求渗透到大学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使学生感受企业文化,学习团队精神,认识复杂社会,企业也因此得到了他们所需要的优秀员工;通过校企合作培养人才适应企业、行业、社会的需要,缩短员工和企业的磨合期,降低企业的培训成本和劳动成本,能有力地提升企业的竞争力;通过校企合作,可以为企业储备优秀的可用之才,通过校企合作培训机制可以提高企业职工队伍的素质。充分利用大学的教学科研人才力量,可以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方式聘请到企业工作,也可以从大学教师或毕业研究生中补充企业所需人才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