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元旦与大中华夏历年正名利国利民


  

为元旦与大中华夏历年正名利国利民

 

李汉秋先生呼吁传统的夏历年正名为“农历年”或“中华年”,不意遭到许多评论家们的反对,或说是文化缺失的焦虑,或说瞎折腾,或说瞎掰,或说没多少意义而多此一举等等,不一而足,我对此深感忧虑。归根结底是我们对传统年节的文化意义与公羊春秋学开显的政治儒学的阐释不够,没有引起广大民众的认真关注而获得共识。(见24日红网红辣椒评论,陈潭《文化缺位的春节正名只剩下一地鸡毛》)是故,我特地赶在凌晨就有关一一问题解释一下。

其一,传统年的称呼。虽然夏历究竟起源于什么时代,是否真为夏代的历法,都无从考证,但是“夏”具有正统、中华等多种文化意义,而夏历意味着是中华正统历法。有人用阴历、农历来指代夏历,都不究竟。张功耀在《自然辩证法通讯》上发表《关于废除阴历的新设想》一文,竟然用“阴历”来指代夏历,又前后行文矛盾,忽而“阴历”,忽而“夏历”,可见此人根本不懂夏历。阴历是单纯根据月亮圆缺的周期制定的历法,也称太阴历,譬如回回历。阳历是纯粹以太阳视运动为周期,即地球绕太阳公转为周期,即一回归年,也称太阳历,譬如格里历。阴阳合历是综合月亮圆缺周期与太阳视运动周期而制定的历法,譬如夏历。把夏历称作农历,是文革时期的事情,据说是在1970年之后。事实上,夏历不是农历,真正的农历应该是阳历,也就是现在国家采用的“公历”,即格里历。辛亥革命以来,夏历被贬称旧历、黄历、古历、皇历、农历、阴历等。

春节是指夏历的立春,二十四节气之首,应是阳历年之首(元旦),但不是夏历岁首正月初一元旦。至近代,真正的春节习俗消逝了。而格里历11日尚在冬天,无天文学上的意义,不可称作“元旦”。

事实上,我们的传统年正确的称呼就是夏历年。在中国历史上,许多族群都有自己的历法,譬如藏历、苗历、傣历等,自然也有藏历年、苗历年、傣历年等。因此,李汉秋先生把传统年正名为“农历年”不究竟,应该正名为“(大)中国夏历年”、“(大)中华夏历年”,或简称夏历年,对外可简称(大)中华年、(大)中国年。

其二,夏历年与元旦的文化意义。任何一种历法都有背后的“思想”(或哲学)与天文学基础。不管是格里历,还是夏历、玛雅历,等等,无不如此。夏历年不仅仅是指正月初一,依据不同地区的习俗,大致应该从腊月八日或小年开始到正月十五日或二月二日结束。夏历的元旦是指正月初一。元旦意味着“正义”的开始,事涉公羊春秋“大一统”与“三正”之义。中国文化岂可奉格里历为正朔?夷狄之辩不可不讲,当下要尊王攘夷。这一点,属于政治儒学范畴,我已多次论说,不必赘述。

其三,正名的意义。尽管“春节”已经流传数十年,但其在名份上仅只是依附现行“公历”的被歧视的二等节日,并且几次遭到废禁。许多评论者认为“春节”既然已成为新民俗,无需正名。此言差也!名不正言不顺,正名的目的在于正本清源,使得夏历年名实相符,更好地彰显其思想(哲学)、文化、节令上的真正意义与价值,建构政治合法性秩序及文化合法性秩序,建构中国文化元话语而中体中用,满足国人祈求福祉的文化心理与建构文化自信心,使得国人身心自在地生活着,复兴华夏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自豪感、优越感,可谓大有裨益于世俗人心。此外,正名夏历年,在规范与仪式上还能起到加持与收摄等多种作用。

据我本人的调查,因夏历年多次被废禁、文化阐释与年节社区公共性事务阙如以及仪式与规范的失落,夏历年已式微,年青一代对此不甚了了。譬如老一代人遵守的禁忌与仪式大多湮没无闻,而“福”字的张贴法被误用。像“福”字正确的贴法是正贴,一般只在水缸、垃圾箱、脚盆等处倒贴,为讨口彩,或为因上年遇灾难须扭转运势,亦可倒贴。因此,全面阐释夏历年,继承与创新传统,重整规范与仪式,似乎比夏历年申遗还更为紧迫。

其中,为夏历年正名而建构中国文化元话语,不仅有利于推动世界话语的多元化与确立中国文化话语权,而且还有利于中国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从而综合创造出当下的具有全球普世性的新“中国文化”。新“中国文化”要自作主宰,自植纲常,确立自家面目,以道创制。所谓“道”,即以百姓心为心,中体中用。否则,中国文化会失去主体独立性,可主动消亡,以附欧美文化骥尾,成为欧美文化的一个小分枝。那么,中国也可改名为欧美,不必称作中国。

 

黄守愚于益阳许美堂

夏历辛卯正月初三子时

耶纪201125日凌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