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大中华夏历年正名正逢其时
近日读到新闻,说中国民协节庆委员会主任李汉秋先生呼吁将传统的年正名为“农历年”或“中华年”,而评论界反对声一片。我对此持赞许态度,因为给夏历年正名不仅是复兴中国文化的重要举措,也原本是我多年来久久思考的一个问题。一点小不同的是,无法用农历来描述夏历,所以不宜称作农历年。考虑中国境内其他民族也有其独特的年节,因此可正名为夏历年、大中华年或大中国夏历年。
因近几十年来的教育存在某些缺陷,导致目前的舆论界学养不济,对传统文化不甚了了。而世俗视权力与金钱为成功的标准,将金钱奉若神明,以物质享受为上,不追求德性,狠毒相高,心性畸形,每况愈下。如此而来,世人甘恶而背道,仁义难闻。
我对于中国文化(或称传统文化)的理解,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下的。当下,既不能受传统束缚,也不能割断传统;既不能全盘欧美化,也不能不兼容并蓄世界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而要以百姓心为心,自作主宰,以道创制,道器合一,体用一源。所谓“道”,以百姓心为心,是一切的合法依据。不预设“道”,便没有前进的方向,游魂无依,也可用曹操的诗“无枝可依”来表达。“道”,从正月初一元旦开始,所以我主张“春节”要复称元旦。当然,只有先知先觉者才会对“道”的文化自觉而敢于承担道命。因为世俗世界的人,没有闲心去读无用之书,没有闲心仰望天空思考无利可图之事。
辛亥革命以来,一些人出于拯救中国人与中国文化之目的,以欧美化为荣,以“进化”为欧美为目的,废除传统夏历,采用格里历为公历,将夏历元旦(正月初一)改称春节,命名格里历1月1日为元旦,甚至于还曾几次遭禁止民间过夏历年,只允许过格里历新年。此外,近百年来,还不断有一些人主张废除夏历。
评价这段历史,一言以蔽之,就是对中国文化弃之如敝屣,主动欧美化,以跟屁于欧美之后为荣,正如被强暴的少女跳入河水要洗净身体一样的心理,视自身为耻。以洋为荣,轻视与打压中国文化与夏历,自贬为二等,这是近百年来的通病。李汉秋先生说:“在这种影响之下,对于中国的农历、年俗、年节文化也采取了轻视态度。”此话切中肯綮!
一些评论家难闻道义,或认为是瞎折腾,或认为多此一举,或认为不如挖掘传统年节内涵,均不知本末。名不正言不顺,正名的意义不仅只是换一个名字使之名实相符,更在于开显其意义与价值,确立文化自信心,建构中国文化元话语,推动世界话语的多元化。在当下,中国文化复兴,李汉秋先生呼吁为传统年正名可谓正逢其时。
最为遗憾的事,某些评论家不懂民俗学,不讲道理,不讲逻辑,乱扣帽子,类似于搞有罪推定。譬如李振忠先生《为名正言顺的春节“正名”岂非瞎折腾》(见红网红辣椒评论)批评李汉秋先生说:“新的民俗已经形成,新的名称已经习以为常,再将‘春节’改称‘元旦’,不是折腾又是何意?据记载,汉武帝时定夏历即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现在的‘春节’若再称汉朝时的‘岁首’,不一样也没有多大必要吗?‘元旦’一词服务于公历,但‘年’并没有成为公历专用词,正名之说,有哗众取宠之嫌。”这段话相当于搞有罪推定。春节复称元旦,难道必定就是折腾?岁首也好,元旦也好,是具有特定文化意义的符号,能在仪式上与文化心理上起到收摄与加持等多种作用,而“春节”这个符号不具有这些作用,岂可说是瞎折腾呢?我只能说这些批评家不学无术。而指责说“正名之说,有哗众取宠之嫌”,嫌疑在哪里?必须举证!没有证据就是信口雌黄,属于诬蔑。还有,这位李振忠似乎不知道什么叫“年”,以为“年”仅指正月初一。依据不同地区的习俗,大致从腊月小年开始到正月十五结束,这段时间称作“年”。在北京地区,“年”的时间跨度非常多,从腊八节开始到二月二龙抬头才结束。
黄守愚于益阳许美堂
辛卯正月初一
耶纪2011年2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