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看赶集网顺手牵驴


   我是在农村长大的,小时候最快乐的事就是由父亲领着去赶集。如果父亲一高兴,带我去小摊上买一个火烧,再买一碗羊肉汤一泡,这集就赶美了。

    在北京多年,早就不赶集了,但经常到赶集网逛一逛,一是找一找小时候赶集的感觉,二是上面有很多我需要的分类信息。最近一段时间,赶集网成了IT媒体甚至网民们热议的焦点,因为赶集网把姚晨请了出来,为赶集网代言:赶集网,啥都有。广告在央视热播,我们看到广告中姚晨乐乐呵呵地赶着一头驴去赶集。

    因为我平时很少看电视,这个广告我是无意中看到的,第一印象是很有创意,画面也很活泼,所以印象极深。当时心里想,赶集网都把广告打到央视上去了,牛!

    但接下来,我没有看到“牛”,却看到了“驴”。网上出现了一些舆论,认为这个可爱的驴子太抢镜,结果观众记住了姚晨赶驴,却没有记住赶集网。有人因此得出结论:赶集网广告在央视上狂轰滥炸,结果砸出来一个花边产物“赶驴网”。而且还有数据为证:在短短10天内,赶驴网的百度指数就从几十飞涨到了成百上千次。甚至进一步“透露”说,论坛也出现了大量迷茫的观众问为啥搜不到“赶驴网”。

    看了这些言论,我不禁大笑,因为一眼就能看出这牵强附会的推论存在巨大漏洞,竟然有人相信,真是匪夷所思。凭我对赶集网的了解,再加上正常的逻辑推理,我的看法恰恰相反:这更像是赶集网一次有预谋的成功的营销活动,中间冒出一头“驴”来是事实,但“驴”缰绳一直握在赶集网手里!换句话说,孙猴子很能折腾,但还是没有跳出如来佛的掌心。

    我早就领教过赶集网高明的营销术。那是在前年底,我应朋友之邀到老孟的民间春晚(第二届山寨春晚)助阵,老孟一直为拉不到赞助而头痛。这个时候,赶集网出现了。赶集网赞助了多少资金,我不清楚,但我知道老孟像抓住了救命稻草,对赶集网言听计从,为赶集网专门创作了一个广告节目《别着急》,那句“别着急,上赶集”的台词一下子就被大家记住了,结果不胫而走。

    说实话,当时我有点小瞧赶集网----不就是一个分类信息网站嘛,没有想到它会是此类网站的龙头老大。而且时间仅仅过去了一年,赶集网发展速度惊人,已经将广告打到了央视,广告投入还不是一个小数目!

    当然,至于有人传说“4亿广告打了水漂”,对广告稍微有点常识的人应该不会相信。广告的具体数字我也不清楚,但按常理分析,赶集网在央视的投入根本不可能有那么多。据我观察,最早的报道是说赶集网今年的市场预算有4亿,后来就被谣传成那个广告花了4个亿,但是连那个市场预算数据也没有人证实过,央视广告费4个亿又从何而来?当然你可能会说,中间冒出一个“赶驴网”来呀,赶集网不是给他人做嫁衣裳了吗?

    正好相反,为何小网站要山寨赶集网?这恰恰说明赶集网在央视的广告已经形成了巨大的轰动效应,已经成了一块不可多得的“肥肉”,勾引得小网站想靠近一点,希望分得一点残羹冷炙。

    也许你会说,自从赶集网被赶驴网山寨后,赶驴网的百度指数从几十飞涨到了成百上千次。这如何解释?

    赶驴网百度指数一度上涨,而且涨幅还挺大。表面上看,赶驴网是在消费赶集网,赶集网成了冤大头。但我随后意识到,事情决非如此简单,背后可能还有大文章,我怀疑赶驴网事件炒到今天,赶集网才是幕后最大的推手!

    因为事实上直到现在,赶驴网并未从这一事件中得到实质性的好处。关于百度指数,赶驴网热炒的那天,确实迅速涨上去了,但我们发现,赶驴网一停止炒作,百度指数便立刻跌了下来。反观赶集网,却大幅超过了58和百姓。另外,Alexa数据显示,赶驴网的人均浏览页面只有2,表明即便真有人上了赶驴网,也是看个热闹就马上就离开了。

    赶驴网并未从这次营销活动中得到实质性好处,可为什么我们仍感觉赶驴网在炒作呢?所以我怀疑炒作是事实,只不过背后的推手不是赶驴网,而是赶集网。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当赶集网意识到赶驴网试图揩自己的油,赶驴山寨赶集后,赶集网来了个顺水推舟,开始炒作赶驴网事件,开始消费赶驴网。而此时此刻,赶驴网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被人家牵着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