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茗“老”友是谁?
(刊发于《东方早报》之《上海书评》2月27日 B12版)
贺宏亮
卢前(冀野)出身世代书香之家,久负“江南才子”之誉。早年从曲学大师吴梅学曲,除唱曲外,也擅长度曲。1941年,张充和自昆明迁居重庆,在教育部音教会工作。1943年,音教会成为礼乐馆,馆址在北碚。礼乐馆长是汪东 (旭初),礼组主任为卢前。充和与之成为同事,更成为了紧挨着的隔壁邻居。
2006年,中华书局出版《冀野文钞》四种,由充和撰写了一篇回忆文章作为《序一》(序二为杨宪益所撰)。而《冀野文钞》之《卢前笔记杂钞》中收录的《柴室小品》中,有一篇《记张玄》,记述了卢前眼中的张四小姐:
据我们所知,有好几位北大出身的文人追求着她。而她由昆明而重庆的时候,正有位“老”友。有人问她何以不能离开这老友?她说:“他煮茗最好,我离开他将无茶可喝了!”结果还是分散了。在北碚时,丁西林是常来看她的。我的家正和她作比邻。有一次,我曾严肃地对她说:“充和,你是不是准备这样过一生了?在舞台上可以演出传奇中的人,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不能这样的!”她说:“多谢您好意,等我将牙治好,我也要重新做一个人。”(《卢前笔记杂钞》,中华书局,2006年4月版,页19)
熟悉民国文人轶事的人都知道,那几位“北大出身的文人”是卞之琳、陶光,还有一位方先生。但这位充和舍不得离开的煮茗“老”友是谁呢?
我以前翻检《沈从文全集》(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版)第18卷时,曾发现有几处提到购买茶叶和赠茶给张充和的事。
1.1939年4月20日,致大哥沈云麓,“得余寄茶叶来极好,前闻郑颖孙言,湘西茶叶甚好,为所仅见,彼现尚留此,若能为寄两筒来,写寄我收,当可分赠若干友人尝尝。”(页358)
注:得余,从文的六弟沈荃。郑颖孙,著名古琴家。
2.1939年5月上旬,致沈云麓,“很希望送我们一点好茶叶。”(页364)
3.1939年6月7日,致沈云麓,“茶叶若可带些来送人,亦甚好,不必太细,味好即佳。”(页374)
4.1940年2月26日,致沈云麓,“新茶上市,务望你为买去年那种顶细顶好的廿元寄来,过不久我寄钱来,因为眼前无钱。上次茶大家印象太好了,真是给湘西争脸。杨先生现在还当宝贝,留下一点点,有好客来时方冲一小撮。”(页381)
注:杨先生,是杨振声。
5.1942年9月19日,致弟弟沈荃,“若有好茶叶,比上次略细些,你能直接为他们寄点茶叶,对他们真是一种享受。金岳霖半斤,通信交联大;奚若四两,交联大;张充和四两,重庆青木关教育部音教会;李尧棠(巴金)半斤,桂林文化生活社。”(页418)
“乡下人”沈从文不太可能“煮茗最好”,从各信中的内容看,他购买茶叶主要是为了分赠友人,因此,他应该不会是煮茗“老”友。
倒是古琴家郑颖孙,很可能就是那位煮茗“老”友。
从文1939年4月20日致沈云麓信中说,“郑颖孙言,湘西茶叶甚好,为所仅见,彼现尚留此。”可见郑颖孙对茶叶品质极有鉴赏力。当时郑尚在昆明任教。
据《梅贻琦日记(1941-1946)》(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4月版),记载1941年张充和在重庆的活动之处,有多次同时提到了郑颖孙父女。如:
1.1941年8月7日,“与罗往益庐访张充和女士,郑慧亦住同房,又晤钱某女士。”(页82)
注:罗,是罗常培。郑慧是郑颖孙之女,善弹多种乐器。抗战后期,她与重庆文艺界联系密切。张瑞芳在《岁月有情——张瑞芳回忆录》(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12月)中写到她:“……还有郑曾祜、郑慧兄妹,他们是古琴家郑颖荪的子女,擅长弹琵琶和古琴。”常任侠1966年有《晨梦郑慧》诗(载《常任侠文集》卷五,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2年2月版):“郑慧能弹四种琴,春纤婉转妙通神。西行不见长相忆,夜雨空山入梦魂。”张充和与郑慧同住,可见两家关系非同一般。
2.1941年8月8日,“9:30出,再至民众馆饮茶,张女士与郑父女已在。”(页82)
3.1941年8月10日,“7:00起后赶食早餐方罢,即有紧急警报。至洞口坐些时,郑、罗偕郑及张女士来,十点余解除,郑等离去。……九点月上,皎洁可爱。听张女士与罗唱昆曲。10:45返顾家,张、郑及慧送余到门口。”(页83)
注:“郑、罗”是郑天挺和罗常培。“郑及张女士”是郑颖孙和张充和。“张、郑及慧”是张充和与郑氏父女。
4.1941年8月11日,“5:30至小可食馆,主人为王翰仙、郑颖孙、戴应观、邹树椿,客为余等三人,杨仲子、任东伯、张女士。”(页84)
5.1941年8月12日,“张女士与颖孙来望。”(页84)
6.1941年8月13日,“3:00解除后即至益庐,张女士犹未归,立门外候时遇HOOVER及他美国男女三人将往峨眉者。张女士归后为做梅汤、稀饭飨客。5:30与张、郑步行往至关口音乐院。”(页84)
7.1941年8月15日,“8:30饭罢再赴益庐张、钱二女士之约。入门充和出迎,若以吾来为意外之喜。吾曰一定是来的。饮青梅酒又五六杯。座中有王女士,张欲为郑作媒者。饭后饮清茶,试燃香数种。”(页85)
注:郑,指郑颖孙。《梅贻琦日记(1941-1946)》1941年5月24日,“晚饭后至张充和处稍坐,伊于上午拔牙两枚,嘱令早休息。”(页38)而此时“张欲为郑作媒”,这也许可印证充和对卢前曾说的话:“多谢您好意,等我将牙治好,我也要重新做一个人。”
8.1941年8月17日,“张、郑来,留午饭,食水饺。饭后郑去,张留闲话。”(页86)
郑颖孙,也作郑颖荪(1893-1950 ),安徽黟县人,现代琴家。生于前清官宦之家,由于家学渊源,好琴,琴风稳重。他毕业于燕京大学,在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回国后,在北京大学任教。在北京执教期间,曾参加北大古乐演奏会,得到好评。抗战时期,他在昆明、重庆大学任教。抗战胜利后,在南京中央大学执教和国立编译馆工作,后去台湾任教,直至病逝。
只有郑颖孙这样的世家子弟,才可能“煮茗最好”。
郑颖孙出生于1893年,充和出生于1913年,二人年龄相差二十岁。充和从小由养祖母带大,似乎缺少父爱,因此可能对郑颖孙产生对父亲般的依恋之情。而卢前文章中所说煮茗“老”友,特地为“老”字加上引号,似乎也是暗示其年龄大,而非成为朋友的时间长。
(刊发于《东方早报》之《上海书评》2月27日 B12版)
贺宏亮
卢前(冀野)出身世代书香之家,久负“江南才子”之誉。早年从曲学大师吴梅学曲,除唱曲外,也擅长度曲。1941年,张充和自昆明迁居重庆,在教育部音教会工作。1943年,音教会成为礼乐馆,馆址在北碚。礼乐馆长是汪东 (旭初),礼组主任为卢前。充和与之成为同事,更成为了紧挨着的隔壁邻居。
2006年,中华书局出版《冀野文钞》四种,由充和撰写了一篇回忆文章作为《序一》(序二为杨宪益所撰)。而《冀野文钞》之《卢前笔记杂钞》中收录的《柴室小品》中,有一篇《记张玄》,记述了卢前眼中的张四小姐:
据我们所知,有好几位北大出身的文人追求着她。而她由昆明而重庆的时候,正有位“老”友。有人问她何以不能离开这老友?她说:“他煮茗最好,我离开他将无茶可喝了!”结果还是分散了。在北碚时,丁西林是常来看她的。我的家正和她作比邻。有一次,我曾严肃地对她说:“充和,你是不是准备这样过一生了?在舞台上可以演出传奇中的人,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不能这样的!”她说:“多谢您好意,等我将牙治好,我也要重新做一个人。”(《卢前笔记杂钞》,中华书局,2006年4月版,页19)
熟悉民国文人轶事的人都知道,那几位“北大出身的文人”是卞之琳、陶光,还有一位方先生。但这位充和舍不得离开的煮茗“老”友是谁呢?
我以前翻检《沈从文全集》(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版)第18卷时,曾发现有几处提到购买茶叶和赠茶给张充和的事。
1.1939年4月20日,致大哥沈云麓,“得余寄茶叶来极好,前闻郑颖孙言,湘西茶叶甚好,为所仅见,彼现尚留此,若能为寄两筒来,写寄我收,当可分赠若干友人尝尝。”(页358)
注:得余,从文的六弟沈荃。郑颖孙,著名古琴家。
2.1939年5月上旬,致沈云麓,“很希望送我们一点好茶叶。”(页364)
3.1939年6月7日,致沈云麓,“茶叶若可带些来送人,亦甚好,不必太细,味好即佳。”(页374)
4.1940年2月26日,致沈云麓,“新茶上市,务望你为买去年那种顶细顶好的廿元寄来,过不久我寄钱来,因为眼前无钱。上次茶大家印象太好了,真是给湘西争脸。杨先生现在还当宝贝,留下一点点,有好客来时方冲一小撮。”(页381)
注:杨先生,是杨振声。
5.1942年9月19日,致弟弟沈荃,“若有好茶叶,比上次略细些,你能直接为他们寄点茶叶,对他们真是一种享受。金岳霖半斤,通信交联大;奚若四两,交联大;张充和四两,重庆青木关教育部音教会;李尧棠(巴金)半斤,桂林文化生活社。”(页418)
“乡下人”沈从文不太可能“煮茗最好”,从各信中的内容看,他购买茶叶主要是为了分赠友人,因此,他应该不会是煮茗“老”友。
倒是古琴家郑颖孙,很可能就是那位煮茗“老”友。
从文1939年4月20日致沈云麓信中说,“郑颖孙言,湘西茶叶甚好,为所仅见,彼现尚留此。”可见郑颖孙对茶叶品质极有鉴赏力。当时郑尚在昆明任教。
据《梅贻琦日记(1941-1946)》(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4月版),记载1941年张充和在重庆的活动之处,有多次同时提到了郑颖孙父女。如:
1.1941年8月7日,“与罗往益庐访张充和女士,郑慧亦住同房,又晤钱某女士。”(页82)
注:罗,是罗常培。郑慧是郑颖孙之女,善弹多种乐器。抗战后期,她与重庆文艺界联系密切。张瑞芳在《岁月有情——张瑞芳回忆录》(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12月)中写到她:“……还有郑曾祜、郑慧兄妹,他们是古琴家郑颖荪的子女,擅长弹琵琶和古琴。”常任侠1966年有《晨梦郑慧》诗(载《常任侠文集》卷五,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2年2月版):“郑慧能弹四种琴,春纤婉转妙通神。西行不见长相忆,夜雨空山入梦魂。”张充和与郑慧同住,可见两家关系非同一般。
2.1941年8月8日,“9:30出,再至民众馆饮茶,张女士与郑父女已在。”(页82)
3.1941年8月10日,“7:00起后赶食早餐方罢,即有紧急警报。至洞口坐些时,郑、罗偕郑及张女士来,十点余解除,郑等离去。……九点月上,皎洁可爱。听张女士与罗唱昆曲。10:45返顾家,张、郑及慧送余到门口。”(页83)
注:“郑、罗”是郑天挺和罗常培。“郑及张女士”是郑颖孙和张充和。“张、郑及慧”是张充和与郑氏父女。
4.1941年8月11日,“5:30至小可食馆,主人为王翰仙、郑颖孙、戴应观、邹树椿,客为余等三人,杨仲子、任东伯、张女士。”(页84)
5.1941年8月12日,“张女士与颖孙来望。”(页84)
6.1941年8月13日,“3:00解除后即至益庐,张女士犹未归,立门外候时遇HOOVER及他美国男女三人将往峨眉者。张女士归后为做梅汤、稀饭飨客。5:30与张、郑步行往至关口音乐院。”(页84)
7.1941年8月15日,“8:30饭罢再赴益庐张、钱二女士之约。入门充和出迎,若以吾来为意外之喜。吾曰一定是来的。饮青梅酒又五六杯。座中有王女士,张欲为郑作媒者。饭后饮清茶,试燃香数种。”(页85)
注:郑,指郑颖孙。《梅贻琦日记(1941-1946)》1941年5月24日,“晚饭后至张充和处稍坐,伊于上午拔牙两枚,嘱令早休息。”(页38)而此时“张欲为郑作媒”,这也许可印证充和对卢前曾说的话:“多谢您好意,等我将牙治好,我也要重新做一个人。”
8.1941年8月17日,“张、郑来,留午饭,食水饺。饭后郑去,张留闲话。”(页86)
郑颖孙,也作郑颖荪(1893-1950 ),安徽黟县人,现代琴家。生于前清官宦之家,由于家学渊源,好琴,琴风稳重。他毕业于燕京大学,在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回国后,在北京大学任教。在北京执教期间,曾参加北大古乐演奏会,得到好评。抗战时期,他在昆明、重庆大学任教。抗战胜利后,在南京中央大学执教和国立编译馆工作,后去台湾任教,直至病逝。
只有郑颖孙这样的世家子弟,才可能“煮茗最好”。
郑颖孙出生于1893年,充和出生于1913年,二人年龄相差二十岁。充和从小由养祖母带大,似乎缺少父爱,因此可能对郑颖孙产生对父亲般的依恋之情。而卢前文章中所说煮茗“老”友,特地为“老”字加上引号,似乎也是暗示其年龄大,而非成为朋友的时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