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警惕通胀变滞胀




要警惕通胀变滞胀

2011年2月24日/董秀成

 

    目前,最热门的经济关键词已经发生变化,“高房价”退居二线而被“通胀”取代,国家经济工作重点之一是抑制物价水平过快增长,因为通货膨胀事关重大,涉及千家万户的民生问题。

    可以说,中国正在经历一场不同以往的对付通胀的“战争”,而且可能会很艰难,因为造成当前物价上涨的因素很复杂,抑制手段和政策选择比较困难。

    一方面,国际市场中大宗商品尤其是石油和铁矿石等价格持续上涨,导致输入性成本核算,进而推动物价上涨。另一方面,劳动力成本特别是低端劳动力成本的快速上升,推动物价上升。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都开始出现产品成本上升趋势,进而加剧物价上涨。

    以往发生通货膨胀,主要原因是消费需求增长,导致供求关系失衡,而目前并没有出现明显的消费需求快速增长,因此此轮通货膨胀不属于需求拉动型,因此采取货币政策如加息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手段可能无法解决问题。

    除采取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等手段外,国际或许也在试图采取汇率政策控制通货膨胀,让人民币升值来抑制输入型成本上升的压力。如果采取人民币汇率升值手段,可能不会产生良好效果,因为一旦人民币升值过快,势必加剧东南沿海地带的出口加工型企业的成本,降低国际市场竞争力,进而导致出口需求减弱,经济增长面临障碍。

    对中国宏观经济发展来看,控制通货膨胀和保持经济增长同等重要,但实现两者目标确实很难,采取政策手段是相互矛盾的。如果出现经济增长速度下滑但通胀趋势不减,那问题就复杂了。为控制通货膨胀而采取非常严厉的调控措施,如果通胀没有下来,而增长下滑趋势过快,这就可能出现最可怕的状况-“滞胀”。一旦在未来几年出现“滞胀”,那治理起来就更加困难。如果“滞胀”发生,目前关注的物价上涨的民生问题可能伴随着另外一个本来就十分敏感的民生问题-“高失业率”。

    因此,国际调控手段必须注意适度,把握“火候”,协调利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不要顾此失彼,尤其是不能出现为控制通货膨胀而采取过度手段而伤及经济增长幅度,进而导致就业问题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