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青年报》报道(http://news.sina.com.cn/c/2011-02-24/043922004744.shtml),无论是病人自愿,还是医生要求,输液现象如今已屡见不鲜。为何那么多人热衷输液治疗?调查中,70.7%受访者表示“想让病情尽快好转”。 在受访者看来,排名第二的原因是“医生追逐提成收入的必然结果”(64.3%),第三是“医院追逐经济效益的必然结果”(64.2%)。两者比例极为接近,表明受访者认为无论是医生还是医院,追逐收入都会造成同样的后果。此外,“医生认为输液治疗对病情更有利”(42.6%)、“输液对病人风险低”(10.9%)等因素也对“输液热”有不同程度影响。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李玲曾指出,“输液热”最大原因是当前我国“以药养医”的医疗体制。医院和医生收入的50%从药品销售中获得,“输液热”自然难降温。公共卫生学专家周子君教授表示,出现“输液热”的直接原因,是患者的用药习惯。在很多人意识里,输液是一种适用范围广、风险低、见效快的治疗手段。 “然而,患者的用药习惯与医生有很大关系。对于输液的适用范围、风险和疗效,医生有向患者解释的义务。但现在大多数医生很少履行这一义务。并且,有些医生怕担风险,即使遇到患者的用药习惯有明显错误,也很少阻止,只想着赶快把患者的病情控制下来就完事了。”鉴于输液有风险,周子君也不建议病人去不具备抢救设备的小型诊所或社区医院输液。他还认为, “病人最注重医生的医术水平。所以,怎样让大医院里具有较高水平的医生去基层服务,是我们当前医疗体制改革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我国的公共卫生管理专家终于找到了我国医疗改革的关键环节了,那就是人民不敢去基层医疗机构治病。这与国外,甚至港澳台地区是完全不同的。卫生部的领导曾经说过,医疗改革重点在社区,但是,现实是社区医疗水平实在难以满足人民的需要,甚至用于滥用输液等治疗手段,而危及人民的健康与生命安全。而我国以前负责医疗的官员根本不懂得医学的规律,只是一味强调靠医保报销等手段引导和强制民众去社区医院,所以,很难从根本解决问题,反而加剧了民众的就医风险,是没有取得很好效果的。我对此也多次进行建议。现在,公共卫生管理专家也发现了民众不敢去小医院看病的问题,就为解决问题提供了条件。
不过,目前公共卫生专家和有关部门都认为,让大医院的大夫去小医院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其实这是非常错误的认识。因为,随着现代生物医学技术的发展,医疗服务水平往往都不仅是依靠个人的一己之力,而是一个团队的综合实力,医生的医疗能力也受制于医疗设备、辅助检查和科研条件等等,以前的个人英雄主义的“神医”已经渐渐离我们而远去了。所以,即使大医院的医生到了小医院,也难以发挥作用,而且过不了几年,也会由于缺乏用武之地而退步的。并且,在大医院是专科化医师培养模式,是一种分工精细的医学教育,是医学的进步,让具有高素质的专科医师去没有用武之地的社区医院是人才和教育的浪费。因此,如果通过管理和教育提升社区医院的医生素质,才是解决社区医院质量的关键。在这个问题中,医生的积极性是最大的问题。现在,我国基层社区医院的医生收入不高,所以,才热衷于给病人输液挣钱。这其中的原因就是我国的基层医生还是守株待兔式地等病人上门看病。其实,如果做一个不恰当的比喻,我国的社区医院可以比做一个公安局的派出所,现在派出所的警员也都各负责一片,经常走访社区,了解居民的情况,但是,我们基层的医生却是做在医院里等病人自己来。所以,我认为应该实行基层医院的健保制度改革。给基层医生划分区片,也允许居民自己选择区片,然后根据区片的居民数量,给基层医生发工资。这样可能才能促进我国医疗保健和预防医学的改善。
北京大学免疫学系 王月丹 博士
于学院路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