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分析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目前中国已经开始经历世界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人口老龄化历程。按照国际划分标准,我国已于1996—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据统计,当下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1.43亿,占总人口的11%;预计2020年将达到2.4亿,占当时总人口的16%左右。2050年将达4.37亿,届时老年人口的比重将达到总人口的31.2%,也就是说每3到4个人当中,就会有一个是老年人。
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养老产业的投入力度,制定了一系列促进以养老为重点的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政策措施,现已初步形成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养老运行机制,促进了养老产业的发展。发展养老产业,建立和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满足老年人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长治久安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
1、转变养老观念是养老产业兴起重要因素
除了市场的需求,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也是养老产业兴起的重要原因。随着中国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4-2-1”的家庭结构模式日渐成为了主流,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严峻的挑战。为了减轻儿女们的负担,让他们专心忙事业,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老人放弃了“养儿防老”的观念,开始选择住进养老院。
在国家发改委的基本养老服务规划中提到:“大多数中等收入老年人的养老服务,社会公益性强,是当前建设和发展的重点,是基本养老服务体系的主要拓展领域,需要政府主导,引入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建设和运营。”
2008年国务院办公厅在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出九方面意见,其中提出:“支持相关保险机构投资养老实体和医疗机构”的相关内容。于2009年12月25日公布的《保险资金运用管理暂行办法(草案)》,规定保险公司可以投资不动产领域的相关内容。其中提出“虽然投资比例、退出机制及保值和增值等具体问题尚未出台政策,但养老实体在保险概念里属于不动产。投资养老产业,保险资金具有长期性、稳定性特点,养老投资收益也比较稳定,是国际的通行做法。”
养老服务业是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顾和护理服务,满足老年人特殊生活需求的服务行业。居家养老服务是指政府和社会力量依托社区,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务的一种服务形式。它是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补充与更新,是我国发展社区服务,建立养老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是破解我国日趋尖锐的养老服务难题,切实提高广大老年人生命、生活质量的重要出路;是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优良传统,尊重老年人情感和心理需求的人性化选择;是促进家庭和谐、社区和谐和代际和谐,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快发展服务业,扩大就业渠道和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
2、社会结构老龄化催生养老产业发展
但我们也看到,老龄人口的增多一方面会对社会带来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会产生老龄人群的服务需求,比如对医疗卫生、休闲保健、托管托养、心里慰藉、生活照料、家政服务、文化娱乐、信息咨询、老年住房、临终关怀、遗体安葬等服务需求。这种诉求结构的变化引发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变迁,催生一个新的产业:养老产业,而老人在哪儿养老、如何养老等问题在整个养老服务体系中占据着核心位置。但是目前我国养老服务产品的供给不足、比重偏低、质量不高,国家有待出台养老产业相关的扶持政策,这些都不能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
3、民营资本投资养老服务产业方兴未艾
在政府的鼓励下和市场前景的吸引下,民营资本投资养老服务机构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社会老龄化危机可以转化为老龄人口红利(产业利润),吸引了民营资本大量投资,同时也催生了养生地产的发展。服务和发展养老产业体系建设,可以充分提高和推动就业能力、纳税能力、消费能力和投资能力所组成的经济贡献率,以及其对调整产业结构、拉动消费和市场发展后劲,乃至促进社会和谐与文明的重要影响。
4、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的存在机遇与挑战
(一)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是融资困难的问题。由于养老产业具有前期投入多、成本回收慢、短期内很难盈利的特点,必然决定了投资商和银行对它不“感冒”、融资渠道狭窄的现状。
其次是高风险和无保障。高风险主要由所服务的特殊人群决定的,一般来讲,老年人具有骨质疏松、抵抗力和身体素质下降等特点,属于高危人群,在生活中容易发生意外;无保障主要是一旦老人出了问题将由谁负责或者说在哪种情况下谁承担什么责任,目前并没有明确的说法。
再次是高素质的从业人员缺乏制约养老机构发展。据统计,按照发达国家的水平,养老机构床位数量占老年人口的比重最低应达到3%,如果能达到发达国家的下限,按照入住老人和护理人员3∶1计算,仅养老护理一项,中国就需要150万位护理人员,但是我国目前只有30万从业人员,其中只有2万人具有从业资格证,而且整个养老机构中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比较低。
最后,政策扶持和行业发展不成熟,没有专业的人才输出渠道和完善的社会保障,养老院不仅要拿出一部分资金去培训员工,为员工取证,而且由于资金短缺,常常留不住人才,取得了资格证的员工不久就会跳槽,陷入了恶性循环。此外,目前整个养老产业还存在着收费标准混乱、政策不健全等暗礁,但是随着中国老龄人口的加速发展、运营模式的多样化、星级评定体制的确立以及政府管理力度的加大等,整个养老产业将会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拥有更广阔的市场前景,并最终走上健康而和谐发展的轨道。
(二)养老服务体系发展蕴藏机遇
按照“十一五”规划目标,2010年,农村敬老院床位应达到309万张,城镇则达到138万张。但截至2008年底,农村敬老院床位数为193.1万张,城镇老年福利机构和社会福利院床位共62.9万张。根据目前进度,“十一五”规划的目标不可能达到。“十一五”规划还要求,开展以生活不能自理和半自理老年人为对象的“爱心护理工程”试点和示范工作,在大中城市建设一批“爱心护理工程”。而到2008年,这些试点、示范以及工程建设还没有系统启动。
我国养老产业和养老服务的发展相对滞后。据统计,在我国老人当中,愿意在养老院安度晚年的约占5%,需求床位700万张,而全国养老院只有150万张床位,缺口高达550万张。目前中国每千名老年人拥有的养老机构床位数只有11.6张,即只有1.16%的老年人能入住养老机构。居家及社区养老配套设施建设严重滞后,难以满足大多数老人居家养老的需求。另一方面,养老地产蕴藏巨大市场。2010年我国老年市场需求将达到1万亿,但每年为老年人提供的产品还不足500亿元。尤其在养老住宅的供应方面,全国才刚刚起步,其长远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不容忽视。市场大量的需求,而供给严重不足,这必然决定了养老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二、中国老龄化社会需求,养老产业蓄势而发
首先,在中国做养老产业时,有人说:“在中国什么都可以做,就是不要做养老产业。”主要是因为政府相关政策不明朗且不准确,传统观念都认为老年人群消费能力低,要求又很挑剔,是出力不讨好、没人愿意做的服务业。也许正是这个原因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十多年,养老产业却没发展起来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国要发展养老产业确实还有很多的制约因素。
其次,进一步加快国有社会养老机构的改革步伐。国办养老机构要通过改革、改组、改制,采取股份制改造为主、国有民营、托管、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按照产业化的发展方向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机制。引导国办养老机构实现从单纯为“三无”对象服务向为社会公众服务转变,从单纯供养的办院模式向供养、教育、医疗、康复和服务、经营一体化的办院模式转变。有条件实行股份制改造的,要尽快建立股份制的管理模式;暂时没有条件的也要进一步搞好国办养老机构内部改革。要赋予国办养老机构经营、用工、分配等方面的自主权,通过建立和实行行政领导负责制、全员聘用合同制、岗位责任制、民主管理参与制以及按劳分配和股份分红等多种分配形式,激发国办养老机构内部的生机和活力,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和经营创收能力。鼓励和支持国办养老机构利用管理、人才等方面的优势,扩大经营规模,通过改革和发展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
再次,进一步深化政府养老投资体制改革。今后政府原则上不再兴办国有独资养老机构,而是通过政策调控,对“三无”老人实行货币化养老,对“低保”对象入院老人给予补助,积极探索建立家庭养老院等方式促进养老产业的发展。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养老产业,盘活存量,吸引增量,构筑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和多种服务形式融合的新兴产业体系。农村养老产业是全省养老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深化现有农村敬老院改革的基础上,通过大力发展农村乡镇区域性中心敬老院和老年服务中心,扩展服务对象和服务范围,不断提高养老的社会覆盖面和服务水平。
还有,充分利用现有的社会资源发展养老产业。鼓励国有疗养院所、培训机构、国有企业利用闲置的宾馆、招待所、托儿所、学校等兴办养老机构和开展养老服务业务。转制完成后,经民政部门资格认定为完全养老机构的,可享受养老机构优惠政策;对不完全养老机构,根据收养老人的数量,部分享受养老机构的优惠政策。
最后,加强领导,搞好服务,为养老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建议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领导,把发展养老产业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抓紧抓好;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积极推进;注意抓好试点,培育典型,总结经验,逐步推广。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大力协助,为养老产业健康有序地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要加大对发展养老产业的宣传力度,努力为养老产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各级各类新闻媒体要大力宣传发展养老产业的客观必然性、重要性和有关政策法规,促进全社会的思想解放和养老观念的更新,调动广大群众支持和参与发展养老产业的积极性,推动养老产业的发展,使其逐步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
总之,中国的养老产业市场很大,但是要在中国发展养老产业,政府对它的商业化运作必须要给出扶持的政策,来吸引投资。养老产业关系到民生,出现发展瓶颈问题是迟早的事情。政府应该用支持和扶持的态度,出台一些有利政策,帮助民间资本进入这个板块,并且实现互利互助、共建双赢,这样养老产业才能实现良性循环,产出经济效益,拉动我国GDP增长,增加就业岗位,那么老龄化问题就不只是社会负担,而是可以贡献产值的新兴产业和新经济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