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之林永青书序摘要


  今天整理个人藏书,突然发现在过去的两年多时间里,我个人应邀为经管类图书撰写书序或推荐语的图书,已经有十多本之多。小小自我鼓励一番之后,将这些图书中的部分推介内容做些梳理。关键字:黄鸣传记、诺贝尔奖、eBay前CEO惠特曼传记、价值观的力量、众包和外包、维基经济学、集体智慧、大规模专业化、知识服务商和威客、赵晓和通胀经济、乔布斯的苹果风暴、中国经济和日本经济、互联网原住民和互联网移民、风险投资的钱途、社会化网络、个人职业品牌......)

  其中,题写推荐语的图书包括:《货币战争》、《湿营销》、《后现代经济》、《性格企业家》、《金融服务营销手册》、《时间投资》、《维基经济学》、《职场36计》……;撰写推荐序的图书包括:《60位巨人谈未来50年》、《通胀经济来了》、《苹果风暴》、《中国经济重蹈日本覆辙?》、《互联网海啸》、《黄鸣传记》(待出版)……
  

图书推荐序摘要——

  

60位巨人谈未来50年》,中国青年出版社,麦克-华莱士

  今后50年的世界可能更接近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世界,而不是那些所谓的未来学家想要我们相信的那幅图景。杰拉德斯图夫特教授是荷兰理论物理学教授。他因为赋予粒子物理学以更坚实的数学基础,而获得了199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杰拉德斯是对的。著名的新媒体理论家麦克·卢汉也说技术就是社会,本书数十位荣膺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们和世界领袖们就是给我们带来未来的人。因此本书原文序言这样宣示:这本书是由带给我们未来的人,向我们描绘的未来。不仅如此,行动比知识重要(德鲁克语),我因此更愿意表达,这是一本写给未来领袖和未来精英们的书(预测市场、投资未来)——先创造信心,再创造知识,再创造未来。
  
  历史就是未来。未来不是决定论的,正如历史不是决定论的。我们所处的世界的一切,都是我们思想的结果,因此佛家始祖释迦牟尼说,圣人畏因,凡人畏果。今天的观念就是明天的世界。类似地,身为凡人的邱吉尔也说,我们用意志创造了身边的宇宙;还有亨利·福特,无论你认为自己有没有能力,你都是对的。

   “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卡尔·波普尔认为:历史部分地取决于我们的观念,比较起历史具有其内在的、不可抗拒的规律的观念,或者认为我们是历史木偶,或者超人的历史力量的受害者,远为有意义高尚。给予历史一种意义,即我们向自己提出任务,把这一点看作是一种挑战,来尽我们的最大努力使未来的历史具有意义”(《通过知识获得解放》)未来当然也是如此。另一方面,波普尔的历史哲学是多元论的,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灾难的他,对狂热主义深恶痛决。但是他也提到了偶然性和思想观念的相互作用。一个历史预言是否会实现既不是方法的问题,也不是智慧或直觉的问题,它纯粹是偶然性的问题。这些预言是任意的、偶然的、非科学的。但是它们中的任何一个都很可能取得强有力的宣传效果。比如只要有足够多的人相信《西方的没落》(斯宾格勒著),西方就会没落。幸运的是,我也还有一些能够用正确观念来反对错误观念的时机。(《通过知识获得解放》)

  

《苹果风暴》,中华工商业联合出版社,作者:林志共

  

  做每一件事并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要改变世界。”——乔布斯

  林志共的《苹果风暴》使我回忆起在英特尔(Intel)工作的日子。英特尔是一家和微软、苹果、惠普一起燃起硅谷之火的伟大企业。1997年我刚到英特尔工作,巧合的是,同一年乔布斯再次掌舵苹果。但当时几乎没有人看好乔布斯,因为那时正是微软、英特尔、惠普的水平产业模式蒸蒸日上、并占据个人电脑市场主导权的时代。——微软和英特尔,一家操作系统(Windows)老大,一家芯片老大,被业界称为“Wintel”联盟,当时正在改写从IBMDEC、苹果等公司开始的IT业的行业标准,那正是苹果的垂直产业模式模式饱受质疑的时期……今天,当林志共这本书即将出版之时,苹果公司已登上了IT业头把交椅,现在就说苹果将战胜微软恐怕言之过早,但这确实是乔布斯一个人的战争,他上演了一场令所有人折服的完美风暴!

  人们总忍不住要将斯蒂夫.乔布斯和比尔.盖茨做比较,他们有许多相同之处:例如同样出生于1955年,同样从小就喜欢捣鼓计算机,同样是中途辍学创业,同样有着非凡的洞察力和未来的预见力,同样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专注于一件事,同样创办了伟大的IT企业,同样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成为亿万富翁,更重要的是,同样都想改变世界……但我认为他们是完全不同类型的两个人,比尔.盖茨是一个天才,一副与生俱来的天赋、灵感,一个IT产业闪耀朝霞般光芒的大时代,一位担任过行业巨人IBM公司董事的母亲,盖茨所拥有的一切都那样的可遇而不可求;而斯蒂夫.乔布斯是一个硬汉,毫无理由的自信、执着,甚至是狂热的偏执,反而是平凡如你我的常人,通过修炼可以达到的境界。——盖茨,令人高山仰止、望峰息心,而乔布斯,却让你心潮澎湃、让有野心的你激发出更大的野心!林志共生花妙笔之下的、可以学习的乔布斯,这是我推荐这本书的最重要理由。



《中国将重蹈日本覆辙?高速增长的诸要素正在消失》,作者:韩和元


  韩和元先生的新书《中国将重蹈日本覆辙?——高速增长的诸要素正在消失》一书再现了战后的日本和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迅速崛起波澜壮阔的历史过程,通过翔实的数据,丰富的素材以及严谨的论证解码这两个一衣带水的东方经济强国在不同历史时期创造的发展奇迹。作者站在今天的战略高点,运用比较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将日美竞争与中美竞争两场不同时空下东西方博弈进行复盘、比较,试图在历史斑驳的踪迹中寻找通往未来的路。这是一部非常适时和十分必要的作品,帮助并警醒我们要以最大的审慎态度去关注中国未来几十年的发展战略。

  中美博弈与日美博弈的同与不同.韩先生基于敏锐的洞察力和强烈的忧患意识提出重蹈日本覆辙这个命题。因为中日两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我认为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中日是有共同点的。

  从发展的进程观察,今天的中国正在重复日本在战后创造的经济奇迹。从1960年到1970年,日本平均经济增长率达10.9%,高居发达国家榜首,到1970年,其经济总量先后超过法国、德国,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80年代,趁美国发生滞涨危机,日本资金大量流入美国,大量收购美国的企业、工厂、房地产等实物资产,美国人惊呼日本人要购买美国;相似地,在1979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保持9.4%的增长率,经济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三,预计2010年将超越日本从而在世界上居二望一。尤其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经济在全球首先全面复苏,中国商界和媒体界甚至有人适当或不适当地喊出了抄底华尔街的口号,历史何其相似! 从发展的策略观察,中日经济发展战略有很多相似之处。例如都偏向于国家大力干预经济发展的国家资本主义或类国家资本主义倾向(参见学者何新等人的作品),都采用了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方式。  韩和元先生在书中,虽然对于出口贸易总量占GDP总量的比率这一指标是否是有意义的指标,做出了论据充分的讨论,但我们还是不可低估出口导向型的增长方式在过去三十年,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从发展面临的国内和国际问题观察,今天的中国也面临着上个世纪90时代日本遇到的类似的国内外问题。例如国内资产泡沫化,大量资本流入股市、房市等领域,收入差距拉大、内需不振,人口老龄化、劳动力成本优势难以为继;国外面临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和货币干预政策;中国甚至还面临分配不公的特殊历史问题。

  

eBay
CEO梅格·惠特曼自传:
《价值观的力量》,华章出版社

  ——价值观也可以成为工具? ? 这不是美国实用主义论调吗?而我的哲学观是,实用主义也有好的实用主义和坏的的实用主义。我相信你一定能够从梅格·惠特曼的书中找到价值观的力量;而如果你认为自己做不到,也恭喜你答对了!,因为我相信,相信也是一种价值观!(林永青)

    如果缺乏丰富实践经验,任何关于价值观的论说都可能陷于空洞的理论和苍白的说教。很幸运,梅格·惠特曼,这位先后在宝洁、贝恩、迪斯尼、孩之宝等知名跨国企业任职、最后在eBay电子商务公司将事业推向顶峰、被美国《财富》杂志评为2004年度最有权力的商界女性的哈佛商学院毕业生并没有让我们失望——她最近出版的书《价值观的力量:如何实现事业生活双丰收》既可以当作一本妙趣横生的个人传记来读,教你如何平衡事业与家庭的关系,通过不懈的努力走向成功;也可以当作一本管理学经典案例来读,通过现身说法,告诉你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哪些价值观是重要的,以及如何实现你的价值观?

  关于价值观比较流行的定义来自米尔顿·罗克奇于1973年编制的价值观调查表。罗克奇的价值系统理论认为,各种价值观是按一定的逻辑意义联结在一起的,按一定的结构层次或系统而存在。他把价值观分为两类,终极价值观和工具价值观——终级性价值观(terminal values)指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用以表示存在的理想化终极状态和结果;它是一个人希望通过一生而实现的目标。工具性价值观(instrumental values),指的是道德或能力,是达到理想化终极状态所采用的行为方式或手段。

  

《通胀经济来了》,作者:赵晓

        货币是财富的工具?从经济学哲学的角度看,两百多年过去了,我认为马克思还是对的:财富的本质就是时间——经济社会中的人们,用自己的时间(生命的片断)生产出了不同的产品或服务,然后通过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进行交换;而交换时人们对于估值能力(需要知识)、议价能力(需要资源)、时机(需要知识和资源)、宏观政策(博弈的重要一方)等要素的掌握,就成为投机获利与否的决定性因素。因为我们认为自己还拥有时间,或者说我们可以透支自己或下一代的未来时间,我们就透支了经济增长或繁荣。赵晓教授在这本书中大胆地预言了通胀将不只是一种现象,通胀作为一种长期政策(货币供应量与价格及经济周期的关系)将成为世界主要经济体的政府用来调控宏观经济的主要方式,我们将进入泡沫化生存的时代。——因为我们要财富、要繁荣,我们就很幸运地找到了货币和货币的创造。

  金融危机被消灭了?2000年美国互联网泡沫破灭后,人们原先预测美国经济要经历一场大萧条,但后来看到的是,美国经济就像今天的中国经济一样是“V复苏。其背后是美联储持续不断地降低利率,向市场大量释放流动性,结果美国引发了一个比互联网泡沫更大的房地产与金融泡沫。赵晓认为,美国人是用后一个泡沫托住了本来要崩溃的美国经济。没有人愿意承受经济衰退的痛苦,所以全世界人民就以各种方式向各国政府施加舆论压力,而政府也只能动用政策工具制造泡沫型增长——无论是有意还是无知,我们都假装认为推迟泡沫就可以消灭泡沫。那么政府如何消灭泡沫呢?最快的方式的就是制造更大的泡沫。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美国人拍了两个纪录片,《债务美国》和《时代精神》,形象地、很有说服力地调侃并揭示了美国政府和货币市场的机制。例如美国政府出现了1万亿美元的债务危机,税收的速度又远远赶不上政府花钱的速度。于是,唯一的办法就是借钱;而如此巨大的金额,唯一可借钱的对象也只有作为中央银行的美联储。因此美国政府就印了一些,并称之为国债(借条),押给美联储;美联储能做的就是找来另外一些纸,印成美元借给美国政府。——这样1万亿美元就流进了市场。加上货币乘数的作用,还有美元作为世界货币(放弃了金本位之后的美元本位)的全球流动性,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就十倍、百倍地被创造出来了…..

  

  《众包:大众力量缘何推动商业未来》,作者:杰夫-

  这不只是一场互联网的变革,这是整个商业的变革;这也不只是一场商业的变革,这是整个社会的变革。这将改变我们对互联网以及商业的看法,最重要的是改变我们对自身的文化和社会的看法。过去十年,世界各地的人们显示出一种前所未有的社会行为:人们集合在一起,共同完成任务,有人甚至分文不取;而这些任务曾经是由某个专业领域的企业雇员完成的。简单地说,众包就是社会生产”(Yochai Benkler)。众包的出现,始于开源软件。Linux操作系统的开发证明,一群志趣相投的人能够创造出比诸如微软公司等商业巨头所能够生产的更好的产品。互联网的无限连通凸现了这一点:社区比公司更能够有效地组织起人才资源,一项工作的最好人选就是最想做这个工作的人;而评价一个人工作表现的最好人选,也是他的朋友和同龄人。当然这些人必须有着极大的热情来持续改进这一产品——只要能创造出人人受益的美好事物,人们就觉得快乐,愿意贡献。那么,众包将来到底会有多普遍?这个星球的上网人群已经超过10亿,这些人每天大概有2亿到6亿小时的空闲时间。每一个公司,每一个企业家,以及任何有好点子,并知道如何将这个点子付诸实践的每一人,都有责任让林林总总的众包得以实现。

  众包产生的根源和将要发生的影响,是深刻的和深远的;同时也互为因果:

    (一)互联网上的数字原住民人数已经大于数字移民,人类社会开始进入网络社会;

  ()集体的智慧胜过少数精英的智慧,多样性超越能力,众包成为一种新的社会生产方式;

   (三)组织方式越来越虚拟化,社会生产的组织形式将是网络社区而不是传统公司。同时,企业和NGO的边界将越来越模糊;

  () 互联网让这个世界更加平等,众包不仅与人类的生产技术有关,也意味着一种新的社会文化:自由与平等、创新与创造、生活与生存;

    众包不是什么高深的理论,而是了不起的实践!集思广益(生产)出的产品已经超越了世界顶尖企业创造出的最好的产品。这也解释了为什么IBM投入10亿美元开发众包IBM的分析师们了解集体智慧的价值:从Linux操作系统到Fox浏览器,网络经济的大部分基础建设都是由自发组织起来的志愿者队伍建立的。现在,这些生产模型正在被广泛地复制到各个领域,其深远的影响刚刚开始……网络社会中的数字移民和数字原住民.加州伯克利大学著名社会学家曼纽尔·卡斯特曼纽尔在21世纪的开端,用了三卷本的巨作来勾勒《网络社会的崛起》 。他在1999年写道:“‘网络社会并不是即将出现的一种社会结构,而是我们唯一的社会结构!” ——没有意识到网络正在大规模地吸引年轻的网络移民和更年轻的网络原住民、并马上投身到网络中的人,将成为这个世界的网络贫民(林永青语)。互联网不只是一个新的行业,网络关乎整个商业世界、关乎整个人类社会。如果说每个时代的主流技术等于当时代的社会结构的话,那么网络就是社会!” ——这是新瓶装旧酒,因为此社会即彼社会。由于信息技术革命对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与影响,戏剧性和结构性地导致了变化。这是技术、社会、经济、文化与政治之间的相互作用,重新塑造了我们的生活场景。

  

《钱途:如何获得风险投资》,北京大学出版社,作者:杜枫

  杜枫女士是我在英特尔(Intel)公司供职时的同事、也是多年的老朋友了。她前后已从事了十多年的风险投资业务,早在互联网的张树新时代,我就见过她在很多的论坛会上赫然地坐在投资人嘉宾席上,算是中国年轻的风险投资界里的老手了。应杜枫之托为《钱途》写些个人观感,我不胜荣幸。

  杜枫的这本书是一名投资人写给创业者看的书,我的评价是:深刻、贴切、可操作、全面;而我的这篇文字,是一名创业者写给创业者看的,我的评价是:诚恳、真实、可借鉴。——请勿急于评判我说话够不够谦虚。这不是重点,重点是:基于知识的真实,比基于表达的谦虚要重要得多。杜枫和我个人的一些从实践中来的经验和教训,是花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才获得的。我在第二次创业时告诫自己:别人的成功和失败是我的资本,用别人的时间和金钱来学习,是创业者的必修课。

  作为引子,在谈及融资之前,先谈谈创业。因为没有搞明白创业是什么,就根本谈不上创业融资。在有关创业的不同的研讨会上,有很多创业候选人们以不同的形式在问,创业最需要什么?我的答案是,如果你还不知道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就先不要急着创业,也没有资格创业,融资就更谈不上。我的答案是否定式的,实际上答非所问;肯定式的答案也有一个:根据美国最早从事创业和企业家研究的BASON商学院的定义,创业就是从零开始创造一个事业。(此处创业者,不特指企业创办人,也包括社会企业家-NGO、政府领导人等所有创造事业的人。)创业艰难百战多,这不是正常人应当选择的人生方式。抛开一切表象的东西,创业者最需要的成功品格,依次是:使命、正直、坚持、知识、宽容、细节。

  

《公众风潮》,华章出版社,作者:查伦-

  该发生的总会发生,比如互联网海啸。这一场海啸发生的原因是社会化媒体的巨大力量,无数和你我一样普通的人的力量

  观念:社会化媒体远不只是媒体.2008年成书的《互联网海啸》,最早出自全球知名互联网研究机构弗雷斯特公司从2006年开始的一份调查报告《社会化计算》,深入研究了更早阶段开始的社会化网络行为,如博客、维基百科、网络社区等今天被称之为Web2.0的网络现象。本书出版不久,就获得了哈佛商学院出版社、美国《商业周刊》、美国《财富》杂志等权威媒体的诸多奖项。

  本书更像一本社会化媒体和社会化网络的操作手册。社会化媒体远大于我们所理解的传统纸质媒体或以门户网站为代表的“1.0网络媒体” ----准确地说社会化媒体远不止是媒体!书中用柔道一词来突出本书的实战特点:对个人、企业、社会的深层的、结构性影响。谈到不可还原的结构性,一些网络社会学家使用的词汇是嵌入Embedded)社会结构的社会化网络(《社会化网络分析》,Granovetter1995)。此处的不可还原,正说明了Web2.0行为的极其重要性和深远影响;而谈到柔道的实战策略,作者的观念体现了中国哲学的大智慧:新一代互联网之所以能够获得海啸般快速而且巨大的影响力,是因为2.0互联网放弃了一些东西,比如:更松散和平等的网络参与结构、更开放的企业边界和虚拟组织、更模糊的个人与组织的区分。

  趋势:商业的社会化是单行道。本书通过调研,勾勒出个人消费者(准确地说,参与企业产品生产的Pro-Sumer,即生产-消费者,《财富的革命》,托夫勒,2006)在网络2.0时代的行为图景,从而建议网络消费者行为学的基本策略特征。

  书中调查,参与社会化网络的人们有着不同的行为积极程度和对整个网络的贡献程度。依次是:创造者(Creators)、评论者(Critics)、收集者(Collectors)、参与者(Joiners)、观看者(Spectators)和不活跃分子(Inactives)。作为企业的营销者,必须充分地理解和运用不同的网络营销手段,才有希望尽可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但需要注意的一点是,20世纪90年代,全世界的营销学者就预言,“21世纪是消费者的世纪。而今天,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时代,真实地到来了 因为消费者拥有了更多、更充分的信息;因为消费者拥有了以低成本传播为特征的口碑营销的话语权;因为消费者知道,比消费产品更重要、更深刻的是,自己的网络化生存方式(《数字化生存》,尼葛洛庞蒂,1995)。互联网发展到今天,人比眼球重要;而且被网络连接起来的人们,将要形成的不仅仅是网络社区,而是网络社会 ,它包括了商业、经济、金融、文化等所有社会形态。(《我的网络社会理想》,林永青,2008)。我认为,企业的营销将因此变得更为复杂,营销者不仅要理解网络营销学,还要理解网络社会学和网络文化。



《黄鸣传记:创业者创造》  

很高兴在这一本介绍黄鸣先生倾心打造绿色能源王国的书前写几句话。我第一次和黄鸣先生相识是在2003年。当时我刚回国,在中国-英国商会(BCCC)的企业家论坛执行委员会中兼任一些工作。黄鸣先生当时还在为皇明太阳能的融资而四处奔忙,皇明太阳能公司当年也以高票赢得了中英商会的创业奖项;2007年,价值中国网作为CCTV《赢在中国》节目的网络媒体合作单位,与作为《赢在中国》专家评委的黄鸣先生又有了近距离的接触。通过几次交往,也通过黄鸣先生的很多个人文章,通过对他的个人专访,我对他有了更深的了解。黄鸣先生为中国太阳能事业所做的十年如一日的不懈努力和卓越贡献,使他成为了新一代企业家之中的典范。无论是对于皇明太阳能集团之于中国太阳能产业,还是黄鸣先生之于创业者,都谱写出了激动人心的篇章。

看到这本全面介绍黄鸣和他的太阳能梦想一路相伴走来的书稿,我惊异于他所面临的磨难和挫折,远比我原先想象得大的非常多!——“父亲是我最早的学校”,黄鸣的个人磨砺和成长从他12岁那年,父亲生病卧床就开始了……我看到了他这一代人的使命、责任、磨难、困惑、选择,看到了一个集实践性、核心技术和个人奋斗三重螺旋的创业者范本的诸多细节。对促使和指引黄鸣找到自己事业道路的那本美国人贝克曼的《太阳能热利用过程》,黄鸣已是反复提及:他形容自己“就像一个饿汉一样,遇到一顿饭就拼命地吃下去了,这个魔力谁都没办法阻挡。” 第一台太阳能热水器,黄鸣是完全照这个做的。那是在1988年,黄鸣很兴奋地把自己做的第一台太阳能热水器作为礼物在婚礼上送给了亲戚。当时很多人很奇怪,不相信这个玩意能把水烧热,结果去摸的每个人都被烫了一下。

对于一个创业者来说,创造的起点在哪里?是使命和知识。“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这本书在记录到黄鸣先生面对一次次困惑、选择和转折时,毫不吝啬笔墨于他当时对于使命的坚持和对于知识的探求。是巧合吗?显然不是。无论中外,对于最成功的创业者群体来说,“未来始于今日之思”说的是远见;而他们的使命往往就是“兼善天下”。



《职业品牌》,作者:刘德良

  这个世界开始进入个人品牌时代。《世界是平的》作者弗里德曼将全球化分为三个时期:全球化1.0时代,大致从公元1492年开始到公元1800年;全球化2.0时代,大致从公元1800年至2000年,中间被两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大萧条所打断;而自公元2000年开始,世界进入一个新纪元:全球化3.0时代。1.0时代,全球化主要的推动力量是国家;2.0时代,全球化是企业的全球化;而3.0时代,全球化的力量将主要来自于个人。而每一个个人应当如何在众多的个人中脱颖而出呢?最有效的标识一定是个人的职业品牌

  长期导向的全球化尚且如此,个人在本土的职业生存就更离不开职业品牌的打造了。有两个关键问题读者可能会特别想了解:为什么是现在?为什么是个人品牌?我认为,弗里德曼的观点已经给出了很好的解答。而作为一种可操性的延伸,品牌营销专家刘德良先生的新作给出了很好的经营个人职业品牌的具体方法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