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课之痛是中国教育之痛
昨天的法制日报说:“安徽小学生交不起补课费自杀 教师购房买车”,报道称:“交不起补课费,不堪老师再三催讨,安徽两名小学生选择了服毒自杀。这起未遂的自杀事件,让教师强制有偿补课的潜规则染上了血色。”
让人震惊的是这是在校内的有偿补课,教育部已经明令禁止,于是有人质问有偿补课乱象谁来说不?
补课之痛是中国应试教育的产物,也是教育产业化的产物。
给学生补课是教师份内的事情,现在几乎成了一棵摇钱树,这种咄咄怪事已经扭曲了教育本身的含义。
义务教育免费了,而家长们的支出却在增加,现在连幼儿园也行补课,放学之后不放学,而进行特长教育,还美其名曰:这是素质教育。说是自愿参加,不参加老师还会以白眼相对。这样一个补课产业以及相关的教辅教材的产业究竟有多大,这不属于国家统计局统计范畴,但可以想象数字巨大,有可能超过义务教育的总投入。
昨天下午我会见了一位特级教师,这是一位非常有见地的教师,他说补课根本不需要,现在虽是应试教育,可是许多教师连如何应是都不会,还怎么谈素质教育?
晚上在网上又见到一位体制内的教育官员,他只说两句:第一是吃饭,第二才是发展。他振振有词:大媒体发论文收版面费,就容不得小媒体搞市场?
于是补课,然后购房买车的教师更是有理,这些都是劳动所得。
我无言以对,这种乱象谁说不,都不会有作用,这种痛楚几乎是病入膏肓。
自杀的小学生的老师、学校也许会受到处分,但并不足以拯救教育,也不会对这两个孩子的灵魂有所慰籍。所有关注中国教育的人们除了痛心、愤慨,也只能等待。
我真不知道这种痛楚还会持续多久,我已经尽了全力在呐喊!
许多话题,教育话题,年复一年,已经重复了多少悲剧,但是这悲剧还会继续,几乎已经没完没了。
就在这种绝望之中,有一种新生的力量,教育界内出现一股新生力量,他们几乎是今天教育界的另类,是真正搞教育的,而不是在忽悠人,这些人不贩卖私货,而是从点点滴滴的实实在在的事情做起,这又让人看到了希望。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八日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