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议“狼”爸乃舍本求末


最近被称为“狼爸”的萧百佑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他的口号是“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他的四个孩子中有三个被北京大学录取,在“狼爸”萧百佑看来,“打孩子”不仅是家庭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更是“最精彩的一个部分”。

1114,“狼爸”萧百佑做客江苏教育电视台,其教育孩子的方式遭到南京众多专家、学者的尖锐质疑,不过“狼爸”理直气壮地认为自己是“全天下最好的父亲”。有趣的是,全国各地已有30多个孩子被父母送到萧百佑家中,利用寒暑假,接受“狼爸式”教育。

对于专家、学者的质疑,我想说,“狼爸”无可厚非。给定高考制度、给定因分施教,给定学历至上,上北大就是成功。爸变为“狼”,是人才选择、人才评价规则使然。试问,如果孩子没有进入北大,“狼爸”还会认为自己是“全天下最好的父亲”吗?“狼爸”何止萧百佑一人?“狼爸”又何止“打”一种“技能”?那些逼着孩子乐死不疲、津津乐道地参加铺天盖地门类齐全的辅导班的家长算不算“狼”?对孩子而言,精神的折磨恐怕远比肉体的挨打更为痛苦!

对于慕名送子的父母,我想说,“狼爸”教育不可复制。你可以选择“狼爸”、对“狼爸”羡慕嫉妒恨,甚至让自己变成“狼爸”,但是,你的孩子未必就会进入北大。一味抄袭、效仿,恐怕把孩子打成生活不能自理,也与北大无缘。适合的就是好的,要选对的,而不是“贵的”或“贱的”。

 “狼爸”作为一种现象,确实值得反思,不过,制度是因,“狼爸”是果。质疑“狼爸”行为是否在倡导“奴性教育”,如此家教,孩子能否快乐,高呼不要在意光鲜的表面,而要关注孩子内心是因果倒置,舍本求末。

与其质疑“狼爸式”教育,莫不如思索教育体制改革。如果把学习视为长跑而不是短跑,如果读大学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如果学习只是“信号”不是“符号”,如果人才是学力、能力而不是学历成绩,那我们讨论的“狼爸”“羊爸”就会成为原生态的老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