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群众对空气质量评价标准的焦虑


正视群众对空气质量评价标准的焦虑

刘纯银

今年10月以来,南京连续多天出现了灰霾天气,严重影响了居民的日常生活,也让一个专业性很强的词汇“PM2.5”进入公众视野。25日,由环境保护部和江苏省政府联合举办的“2011中国(南京)国际环保产业博览会”在南京举行,其中还以“蓝天工程”国际论坛为主题,邀请国内外专家共同为PM2.5问诊。(1126日《扬子晚报》)

其实,不仅在南京,像北京、上海、广州等全国不少省会城市,也频现霾天气。面对城市里满眼望去都是灰蒙蒙一片,呼吸起来也不太舒服的现实,我国的权威监测数据却显示的是“没有污染”或“轻微污染”。毫无疑问,这样的监测结果不仅与群众的切实感受相差悬殊,还容易引发民众的焦虑和不满。这不,近日就有网友在其微博中公布:美国驻华大使馆监测站的空气监测数据表明,北京空气污染达危险水平,而北京环保局监测数据则还是三级轻微污染。

为何中美两国对同一城市的监测数据差距如此之大呢?原来是美国驻华使馆的数据中加入了PM2.5,而这一指标未列入我国空气质量评价标准。所谓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它的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

尽管早在1998年进行的北京蓝天工程项目实验中首次证明了灰霾主要由PM2.5组成,直径在2.5微米到10微米之间的颗粒物很少。而这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PM2.5浓度为代表的“超细灰尘”污染,已经取代了早期以二氧化硫、氮氧化物、PM10粗粒子为代表的一次污染阶段。同时,大量事实也证实PM2.5不仅对呼吸系统有伤害,而且也会导致心血管病发生和恶化。更有专家直言不讳地指出:“灰霾将取代吸烟,成为肺癌致病头号杀手”。但令人不解的是:到目前为止,全国还没有一个城市正式公布地方的PM2.5监测数值。

那我国环境保护部门为何迟迟不把PM2.5纳入空气质量监测体系呢?著名大气环境专家、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张远航一语道破天机:如果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评价标准,全国空气质量达标的城市会从现在的80%下降到20%

面对公众对空气质量的焦虑,提高空气质量评价标准的公信力,有关职能部门不能仅仅以“国内一些城市还不具备PM2.5的监测能力”回应了事,更应该思考空气质量评价标准是否早已落后于时代发展?标准制定是否做到了公开透明?制定权是否被“少数人”绑架?更何况,任何标准都是时代的产物,也都应该与时俱进,同时代要求相契合,与发展阶段相适应。正如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南岸的空气质量管理局副局长刘中兴博士所说:“当某种病症如哮喘达到一定比例时,地方政府就要开始追查污染物的来源。如果发现,这种情况是与空气中某种污染物质息息相关,政府就会要求产生此类污染物质的企业进行处理,直至达标。”

既然大气中的颗粒物尤其是PM2.5与人体健康最密切相关,而且PM2.5的日均浓度和年均浓度到达一定数值,会增加死亡风险。那作为执政为民的职能部门就应该尽快将PM2.5纳入监测中。正如温家宝总理日前在会见参加2011年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年会的外方委员和代表所指出的,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环境污染日益成为我们的突出问题。减少污染,既要加强治理,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又要切实加强环境法制建设,还要努力改进监测手段,提高监测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各级政府把环境保护作为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的重要抓手,推进经济发展的绿色转型;才能与国际接轨,使监测结果与人民群众对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的切实感受更加接近,最终实现人们生活环境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