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化审计内涵
高级审计师 张政斌
课题化审计是用科学研究模式对经济社会运行进行源头治理的再监督活动。其实质是维护并修正经济社会的运行规则;手段是审查并反馈经济社会运行规则的制订和执行情况;目的是实现经济社会运行的源头堵漏。
其分类为事前、事中、事后审计。
事前审计是通过对事项的不可行研究,来预警风险、完善措施的源头堵漏活动。
事中审计是通过跟踪事项的运行过程,来查纠正偏离、填缺补漏的活动。
事后审计是通过检验事项的执行情况与效果,来总结过去、规划现在和未来的活动。
附录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审计方式已不适应现代社会需求。在疗已病的同时,通过剖析其病理,最大限度地减少或杜绝“重蹈覆辙”现象,达到举一反三“用疫苗治未病”,才是现代审计的精髓。基于此,本文提出具有知识经济时代特色的“课题化审计” 战略模式,旨在为“专家化、学者型”审计人才在源头治理方面提供大显身手的平台
审计工作不可能包治百病,组织实施不可能面面俱到,剖析研究不可能事无巨细,成果报告更不可能一应俱全,故此这在客观上就要求无论搞什么项目的审计,都必须瞄准一个主题,就某一目标在横向上求广度,在纵向上求深度,在剖析上求高度,在对策上求精度,在治理上求强度,做到在监督上有所不为,才能实现审计服务的有所为。可以说,任何一种面面俱到,不分清红皂白、包罗万象的审计检查,充其量也只能起到“水过地皮湿”的效果,甚至可能产生“干打雷不下雨”的负面影响,使人滑向“听雷声习以为常,行舞弊前赴后继”的胆大妄为的惰落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