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新话] 限购令之外的楼市划代


    最近,限购令开始袭吹中国,并直达昆明,也给2011年的春城楼市带上了某种变故的暗示。而与此相反的风景却是,限购令下达的首周,昆明楼市成交逆势放大至6000套,这一状况,既显示出市场刚性的存在,同时还表明,房地产投资远胜于自住的全民基础,这一事实,恰恰成了中国楼市的共象,也成为中央屡次调控而难以达到目的的根本因由所在。


    对于中国楼市的高涨与抗跌,已经不能从房地产这一个行业和一个市场中找到答案了。从房价收入比的严重不合理看,中国房价已到了泡沫严重的程度,而从另一个更为宏大丰富的经济社会以及政府财政模式和负利率下的消费者资产保值需求看,作为最通用也最普及的固定资产,房地产一时半会仍不能脱离这个社会的群体焦点。孰更有理由?孰更有存在的方略?俨然成为了一道超越了所有人想象的命题。而命题的破与不破,也成为了行业内外以及全社会纷纭不止的各种声音。


    我想,要谈论房地产,理论一番2011年楼市的趋向,还得先摆脱了地产以及限购令来谈,不然,这么些年,带了太多的地产情结或者企业与政府的财政路径依赖,总会失于这样或那样的偏颇。比如,GDP情结太重,所以才有了2010最后一季的突击节能减排,甚至减到把医院的电闸都停了,而土地财政依赖太多,也就有了中央到地方的政令不通,直到一道再一道的金牌下到,最后,就连昆明也不得不推行这道限购令了。


    但凡是个人,今天都知道房价涨跌的利害。事实上,房地产已令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一场深刻的巨变,更将这个社会用房价划分出两个截然不同的阶级利益阵营。一个是有房阶级,他们无论是开发商或是购买者或者投资者,因为所有的利益均来自房地产,所以没有不希望房价高挺且不断上涨,甚至,一方住房成为了一个家庭与一个人的全部财富寄托,你要让房价跌下来,这个阶级的每一个人都难喊答应。任志强之所以出现,地产界之所以结成不盟的同盟,以及地方政府对地产调控政令阳奉阴违,其根源皆出于此。而对于另一个无房阶级而言,这个群落更大,中国统计局有个报告,称85%的城镇居民家庭业已无力挑战房产的高价,这意味着他们被房价硬生生地隔离在“无房、无住、无依”的境地,这不仅有违人人有其居的现代人本社会发展理念,更无法满足作为个人与家庭的生存立足基础要求,对于无房阶级而言,要求房价降至他们够得着的水平,而共享经济社会的物质与文明发展成果,既是天经地义,也是社会公平。社会就只有一个,然而却分离为两个愿景直接对立的阶级,在此前提下,中央政府看到的是整个社会,地方政府以及有房阶级看到的是既有利益,彼此相博,形成了今天相持不下的局面。


    这场博弈,还将持续多久呢?抑或,将以哪个阶级得胜而告终呢?这样的结论,着实很不好下。大家至此也就都理解了,要得出结论必须先跳出圈圈的忠告。凡事都会有个说法,万事都有个结果。我想,2011年的到来,为我们打开了地产楼市的一个新的时间窗口,也是一个有所改变的契机。


    从最早的主流传媒,到网络互联网的第四代媒体,进而再到围脖的个人信息云聚与分类,实际上,旧的事实结果往往成为新的代际成果的铺垫。当山寨手机充斥市场之际,也为iPone的诞生提供了足够宽阔的市场,当兰花或者普洱茶一边倒地只涨不跌,暴涨到不可思议的程度,也就意味着这个怪异市场即将退出历史舞台,相形之下的例子多不胜数,就连鼎立世界的华尔街也没能逃脱掉这个宿命。所以,回头再来判中国以及重庆或者昆明抑或北京和上海的房地产市场,一当一个经济社会将一种投机由理性置换、一种资源被另一种资源替代、一个欲望被更高理想解筹,那么,原来所依赖的事物也就不再有存在的意义。


    就在我并不情愿房价大跌或者投机必止的时候,中国的城市们,也意外地集中爆发出城市病:污染、拥堵、生活成本高昂、幸福指数急下…先有感觉的人们,已开始逃离高速发展起来的城市,再次选择新的栖居与工作地。一当这样的情势蔓延,那么,再高的房价又将由谁来支撑呢?而在更为宏阔的人文史诗层面,一个社会若不顾公平与共享的社会法则,而一味让不可再生的土地资源与房产归于个别的利益阶级,那么且问,这样的社会又如何长久呢?因此,一个人本、公平与理性的时代到来之际,那些过高的房价,会使地方政府很不好意思的,也会使囤地居奇的开发商很没社会道德的面子,当然,更会让私藏了几多套好房子的公务员们很有压力,最后,还会让那些以房作来投机获利者在每次交易中都缴纳足够多的个人房产税与交易所得税面前止步,好了,到了这个时候,你来说,房价会怎样?


    今天,2011,我所听到的,并非是那些被炒得沸沸扬扬的房产税或者限购令,也不是这个那个中央调控的措施,而是看到了一个社会的划代,一个时代的转变。用官方语言而说,是十二五规划期,用未来学者约翰奈斯比特的话来讲则是“新人类”,如果用姜文的语境,则是让子弹飞,现在,正是划代在“飞”的时间,它必会击中它自设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