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发生后的2008年7月16日,成都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新建成的政府大楼将拍卖,拍卖所得全部用于捐助灾区”。然而,两年过去了,作家韩寒在博客公开质疑,政府未能兑现承诺,一些政府机关已经低调入驻新行政中心。他说,成都政府“最终如果只捐了一条正面新闻,未免不公”。很快,来自成都市有关部门的回应称,新行政中心除4号楼外均已处置完毕,变现资金15亿元全额通过市国库转入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偿还专项资金专户。(千龙网1月23日)
审视这一事件的发酵过程,人们会发现,包括韩寒在内的很多人,都对成都市政府的“诈捐”十分愤怒:政府明明已经郑重地向全社会宣布了捐楼的决定,所谓“时局艰难、民生不易”的表态言犹在耳,何以两年时间过去,竟然会公然食言、低调入驻?也因此,感觉受到了愚弄的公众,纷纷通过网络宣泄他们的情绪。值此民意背景之下,韩寒的辛辣话语,不过是挑起了一个话头而已,在成都市新行政中心何去何从的问题上,韩寒不说,别人也会说;现在不说,以后也会说。
也就是说,包括韩寒在内的社会公众的愤怒,一方面,是由于成都市政府信息不透明、没有及时公布践诺情况所致。如有关部门回应的那样,既然成都市政府已经将变现的15亿元现金转入重建账户,事情办得堂堂正正,为什么不能及时向社会公开,而非要等到有人质疑才匆忙回应?成都市新行政中心的去向社会瞩目,岂能静悄悄的低调处置?更何况,如何变现,何时转账,如何善后,等等,这些问题的信息公开并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一个责任政府必须要向公众作出的交代。
另一方面,则是由于“诈捐”引发了公众对此前成都市政府高标准大建办公场所的记忆。2007年底,成都市新行政中心建成之后,因为其过于“豪华”、“宏大”、“浪费”,一直饱受社会各方质疑。成都市后来宣布拍卖、捐助灾区,不能不说,其间有转移公众注意力、躲避舆论批评的嫌疑。韩寒说,成都市政府捐了一条正面新闻,其实,何止一条正面新闻!事实上,成都市表态“共度时艰”捐楼之后,外界的批评也就很快销声匿迹了。可见,其危机公关水平的高超。
如果说,当初经过了危机公关的成都市政府获得的正面评价有多高,则现在“诈捐”风波引起的负面评价就有多严重,甚至还会变本加厉。原因很简单,民意不能总是处于被忽悠、被愚弄的状态,而政府也不应该总是汲汲于灭火式的公关危机。与其,总是事后“辟谣”、“更正”,总是跟在舆论后头,指责公众的“不负责任”,何不预先做好相关事情的处置,做好政府的信息公开?古语有云,徙木立信,一个政府的信用是经由一桩桩、一件件具体的事情积累起来。
当然,透过这一起“诈捐”风波,也可以看出风波后面坚硬的社会现实。那就是,现代社会的城市政府一定要讲究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不能再遇事拍脑瓜子、简单决策了。试想,当初成都市如果不是滥用权力建起那样一个豪华、浪费的行政中心,也就不会招致那么猛烈的批评,也就无需后来捐楼赈灾的应急之举。既然是赈灾,直接赈灾不就得了,何必先建楼再卖楼,兑现后再赈灾?同样,事情既然已经发生,则理当坦然面对,及时公开信息,而不应该再遮遮掩掩,果如此,也就不会闹出“诈捐”风波了。
一个总是需要“危机公关”的政府,不可能是一个对民众真正负责任的政府,也不可能形成真正的科学决策、民主决策。而一旦政府总是忙于“危机公关”,又哪来的动力和能力真正执政为民?所以,问题的关键还是应该回到原点,政府是为民众服务的,本来就应该及时公开信息,接受民众的监督,而不应该总在试图围堵民意、躲避监督。如果缺乏为民服务的诚意,哪怕是“危机公关”的技巧再高超,也只能是遮盖问题、积累矛盾,并不能真正的消除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