涩笔与儒家精神——学书随想二十九


      今人沈鹏以为,学书要有怀疑精神,要敢于否定,敢于否定传统和既成的一切。

金侬以为,光怀疑还不够,还要有探究精神,即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而当真正知道所以然以后,才知道自己的怀疑或许是十分肤浅的。

论及书法的笔法,书家常常会提及到“涩笔”。

汉代书家蔡邕说:“书有二法:一曰‘疾’,二曰;‘涩’,得疾涩二法,书妙矣。”

书法理论家刘熙载说得更通透,他说:“用笔者皆习闻涩笔之说,然每不知如何得涩。惟笔方欲行,如有物以拒之,竭力而与之争,斯不期涩而自涩矣。”

刘熙载的意思是说,在毛笔的运行过程中,要让纸的磨擦力变得很大,好象纸是一种阻止毛笔运行的力量,如此一来,涩就产生了。

为什么要涩?

使用涩笔的意义在哪里?

最初金侬一直以为,涩笔是配合润笔产生的,即越是干涩,越能衬托出润湿,好让笔法显出对比和反差,从而产生美感。

这从形式美的角度上来讲,是很讲得通的。

然而,近来再仔细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突然悟到“涩”笔岂止单单笔法?乃是一种精神的体现。

你想想,笔要运行,纸用磨擦力来抵抗,仿佛要拽住笔的前行。这时,书家定然是用坚强的意志力去克服阻力,奋然前行。不断产生阻力,又不断克服阻力;再产生更大的阻力,再克服强大的阻力;这一不让走,偏要走,不怕困难,勇往直前,愈挫愈奋,愈战愈勇的精神,正应了儒家所谓“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生态度。

因此,“涩”的背后,蕴藏着深厚的中华文化的底蕴,书家的察与不察,自觉抑或不自觉,便透出书家文化内涵的深厚和浅薄,岂是随便大笔一挥而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