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方式转变背景下,中国经济转型能否动真格


  中国经济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不可否认的是,虽然中国经济发展成就巨大,但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长期积累,付出了很大的发展代价,突出表现在需求结构失衡、供给结构不协调、要素利用效率低下、环境损害大、空间布局不够合理等方面。从需求结构看,主要是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失衡。从产业结构看,主要是三次产业发展不协调、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从城乡和区域结构看,主要是城镇化发展滞后、中西部地区发展滞后、城乡和区域之间生活条件和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较大。从要素投入结构看,主要是资源消耗偏高,环境压力加大,资源环境约束日益突出。

  在金融危机冲击下,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结构性缺陷暴露出来。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与发展机制都在寻找全新的突破口。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转型升级”已然变的非常重要,而且这种“转型升级”再也不能只是口号上的“升级”,更要注重经济社会全方位的“转型升级”。包括国家主席胡锦涛、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内的高层官员相继发表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讲话,并多次使用“加快”字眼,凸显中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正加速到来。

  英文里有一句谚语,叫做“不烂不补”。用这句话来描述我们的一些经济政策,倒是很合适的。其实,我还想加上一句:“如果一定要补,也要慢慢地来。”我们有些政策随着时代的变迁已经越来越离谱,但大家对此却并不着急。必须,中国在用电用煤方面的浪费由来已久,根源是公有制和价格太低,可是一直要等到出现电荒或煤荒的时候才得以重视。在问题还没有恶化时,我们往往视若不见;而到了万不得已时,我们往往采取小修小补的办法,不愿意动大手术。

  长痛不如短痛。“摸着石头过河”和“稳定为上”不应成为胆怯和无所作为的借口。过去很多政策是可笑的,因为它们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现在应大胆改革。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中国将进入发展新阶段。进入2011年的中国经济,将面临更大的挑战,也面临更大的机遇。“十二五”期间,世界经济复苏比较困难,发达经济体增长缓慢,严重拖累整体世界经济,许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外需总体环境不乐观。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经济要想取得平稳健康的发展,就必须重新审视我们的经济发展环境,加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当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于中国来说,并不是一个新问题。1981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就提出了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发展国民经济的十条方针。1982年的中共十二大,就提出要把经济增长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1996年,李鹏在做当年政府工作报告继续提出:积极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2001年,朱镕基做政府工作报告还是提出: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我国经济已经到了不调整就不能发展的时候。而到今年,温家宝还是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但从转变的效果来看,收效并不明显。

  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了“五个坚持”。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全国政协委员李稻葵更旗帜鲜明地表示,“中国经济到了非调整结构不可的时候,这既是经济增长和优化的短期压力,也是中国发展战略的需求。我们必须下定决心,排除万难,特别是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真正把改革推向升入,实现真正的“转型升级”。

  在后危机时期,世界经济在大调整大变革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趋势,全面复苏可能是一个缓慢而复杂的过程,原有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国际环境存在许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既要着眼于扭转当前投资与消费失衡的局面,着力扩大内需;又要结合未来我国人口结构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要素变化,及早做出长期安排。因此,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必须通过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来推动。我们能否加快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型,关键还在于能否真正推进改革。若没有体制与机制上的重大突破,发展方式的转变依然会举步维艰。众多的事实证明,加快转变产业发展方式,既要在“加快”上下真功,又要在“转变”上动真格。

      
郝金刚:发展方式转变背景下,中国经济转型能否动真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