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关注穷人的命运?—— 穷人的教育处境可能在恶化


谁来关注穷人的命运?

                                           —— 穷人的教育处境可能在恶化

习明明

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中共淮南市委政策研究室

穷人,按照世界银行的定义,应该是每天生活标准不到1美元的群体,大体上应该不会错,我这里探讨的穷人泛指所有低收入者。贫穷本身并不可怕,无外乎就是少吃几顿饭少买几件衣服,可怕的是与之相伴的负效应,如营养不良、多灾多病、无钱医治等,可能进一步导致穷人陷入贫困陷阱。一代人穷不可怕,怕的是代代人穷,永无出头之日。历史告诉我们,穷人脱贫最有效的途径就是科举考试,鲤鱼跳龙门摆脱贫困陷阱。所以历朝历代,中国人都非常重视教育考试。与以前的科举考试类似,高考被视为当代穷人寄望于下一代人脱贫的最有效的途径。一般而言,如果子女能够考上大学,父母就是砸锅卖铁、卖肝卖肾都会送孩子上学。然而,随着高校不断扩招和教育资源不断向富人倾斜,穷人通过教育摆脱贫困的梦想越来越难实现了,穷人的教育处境可能在恶化。

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大学扩招导致大学生供给量剧增,同时大学生的身价急剧下降。若干年前考一个好大学还是光耀门楣的事情,可以找到一份正规的工作,可现如今名校毕业卖猪肉、卖红薯、摆地摊也不在少数,更惨的活不下去自杀的也是屡见不鲜。当然,职业无分贵贱了,只是没有我们预想的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可以说是把穷人的大学梦打飞了,大学生满地都是,教授也被人戏称为“叫兽”,师道尊严尽扫。以前的人中个举人,考个大学那都是敲锣打鼓张灯结彩,现在考个大学那就只能成为向亲戚朋友敛财的手段。大学扩招本身是一件好事,可以缓解就业压力,实现全民普及教育,提高国人的整体素质,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等等,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同时穷人上大学的机会也增加了,但是穷人因此而脱贫的困难也增加了。也许是我们一开始就错了,我们不应该对高等教育寄托太高的期望,不应该有太多的功利主义,但谁不想活得更有尊严、更体面一些呢?!

第二,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外贸顺差不断加大,欧美、东亚等发达地区大力发展教育出口,大幅增加中国留学生接受数量,有些国家禁止外国留学生毕业之后在当地找工作,兼职更是被视为非法劳工,这种既可以增加国民收入,又不给东道国增加就业压力的一举多得的好事谁不乐意干呢?对于中国而言,虽然损失了一点财富,但可以学到国外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也可以通过交流提高国内的教育水平。但问题是,出国留学发展的趋势,似乎越来越有利于富人,现如今基本上只要家里有钱,总可以在国外找个名牌大学就读,国外很多高校原来都是宽进严出的,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对于本科生和硕士生而言,国外的高校也不似之前那么“严出”了,所以在国外混个学士、硕士文凭也不是什么难事(名牌大学的博士学位含金量还是很高的)。国际和国内的教育本来是不相冲突的,但问题是出国留学的学生以富人家的小孩居多,而国内的正规单位大多迷信国外的大学,这又进一步挤压了国内穷人小孩就业的空间。必须说明的是,出国留学生数量大幅提高肯定是一件好事,也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趋势,可由此引发的关于弱势群体的教育就业问题,也希望有关部门能够适当研究和关注。

第三,涉及到中国人的关系观,富人掌握了大量的政治财富资源和关系网络。中国国家和地方正规单位的招录考试一般分为两轮,初试和面试,初试相对公正而言,面试的话大家就心照不宣了,只要是有点背景的那肯定是优先入取。而初试的相对公正也是非常有限的,各单位考试内容难度已大大降低,只要不是太笨,一般考过线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国家公务员考试的面试相对公正些,毕竟具有能够影响中央官员的家庭背景的人不多,这也是为什么国家公务员考试成为继高考之后中国的第二大考试(高考更公正,想必是没有面试的缘故)。但是,最近国家公务员考试改革让我大失所望,说要逐步增加具有基层工作经验的招录比例,这个制度设计的初衷肯定是值得赞赏的,毕竟有经验的要好过没经验的,但问题是基层都掌握在哪些人的手里啊?而且这个基层必须是基层正规单位。也就是说,以后你要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首先你要取得基层工作资格,要知道获取基层的工作经验那可不比考取国家公务员简单,这又进一步增加了穷人进入正规部门的门槛。

我也明白,政策制定不可能照顾到所有人,国家体制设计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是希望穷人能够得到社会更多的关注,当你置身在灯火阑珊之处的时候,不要忘了还有很多人仍然处在饥寒交迫之中。

中国的制度体系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但同时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大多数人的生活还是得到了改善的,这一点我们不能否认。穷人成功的案例也不在少数,不管制度对穷人多么不利,有能力的人仍然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成功,但就整体而言,这个比例可能会下降。希望国家能给予这些弱势群体适当关心和照顾,也希望所有穷人要自强,希望我们的祖国更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