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符号应诞生于广阔自由的土壤


    每个人内心都会有自己最为认同的文化符号。而北京师范大学日前发布的“中国文化符号调查报告”阶段性成果,与公众内心普通认同的文化符号,到底会有怎样的契合度呢?

  先来看看这项历时近半年的调查结果,在270项候选中国文化符号中,最具代表性的前10项分别是:汉语(汉字)、孔子、书法、长城、五星红旗、中医、毛泽东、故宫、邓小平、兵马俑。而且,当代文化符号的被认可度普遍落后于传统文化符号。

  这项调查的对象是大学生。尽管调查方强调,大学生“可以代表具备一定知识修养的人群对这一问题的普遍认识”,但是,在教育行政化、高校衙门化的今天,大学校园实在算不上是一个多元文化产生激烈碰撞的领域。在文化的源头活水不能奔涌欢跃的地方,发现的文化符号浪花,恐怕多少也会比较单调。

  任何时代都需要有价值的文化符号。每一种文化也都有自己的符号体系。有时,符号的意义甚至比内容还重要。这是一种文化常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那些通过外力生硬移植进入公众内心的文化符号,往往摆脱不了价值虚弱的命运。真正有价值,可以成为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文化符号,只能诞生于广阔清新的土壤,在公众内心自由蓬勃的生长。

  此次“中国文化符号调查报告”出炉,引起不少争议,主要体现在你说你的符号,我说我的价值,在文化符号的价值认同方面,存在太多尴尬。显然,如果代表一个国家的文化符号不能获得公众普遍的价值认同,那是很无趣的。而在这个文化多元与价值溃散的年代,如何形成真正有价值又有普遍认同的文化符号,本身就是一个重大的社会课题。

  当代文化符号相比传统文化符号,显得较为空洞与虚弱,这的确符合特定的文化现实。事实上,中国文化素来也都有“言必称祖宗”的传统。汉字、孔子、书法、中医、《论语》、兵马俑、圆明园的确是好东西,有很大的传承与推广价值。问题是,只是靠这些传统文化符号集聚的文化软实力,还能满足全球化时代文化竞争的真正需要吗?

  想想对于这些所谓的传统文化符号,这些年我们又赋予多少新的时代元素?任何文化在世界丛林中竞争,都不能只靠继承而放弃创新,否则的话,就很容易遭遇被驱逐侵吞的命运。韩国在对许多传统文化的创新方面,就给中国上过很好的一课。甚至,韩国还以端午申遗之类的手段,让无数中国人感受到传统文化遭遇的危机。而现在我们有多少传统文化符号在公众心中,已经变得只有符号,没有文化了呢?

  一方面,我们在传统文化方面缺乏注入新的时代元素的激情;另一方面,对于当代文化符号的提供又陷于生硬呆滞僵化的境地。不必否认,假如每天黄金时间公众打开电视都能看到同一张脸孔,面对同一种颜色,听到同一句口号,这些脸孔、色彩与口号,可能会成为一种文化符号,被公众知道与记忆。问题是,像这样的文化符号,在文化多元的时代,又如何在价值信念的层面,真正击穿公众的内心呢?

  这个时代的文化符号,应该诞生于广阔清新的土壤。任何指望通过强权与强力来标注文化符号的行为,都很可能陷于徒劳无益。而真正有价值的文化符号,也需要以开放宽容来给它们生长空间。很多公众对韩寒、崔健、李泽厚等当代人物在中国文化符号调查中得分排分在200名以后感到难以接受,或许,这也并不在于这些符号包裹价值式微,而在这类文化工作者在表达愤怒与自由思想方面,有没有一个更广阔的公共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