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面的雨有一些大,这样的天气,最好的消遣就是坐在咖啡馆。
中国古代,儒家名声大,声誉好,所以,很多职业都喜欢在自己的名称前面加一个儒字,比如儒将,儒商之类,忽然发现,还有医生喜欢称自己为儒医。
要说儒生和医生,还是有点联系,以前读书人,如果走不通科举的路,往往会转而当医生。而且古代医生的名字也很有讲究,比如称为“郎中”,“大夫”,都是重要的官名,还没看到别的职业的人敢用这样的名字称呼自己的。
后来直接就有了儒医的名称,上网搜了下,还真是有很多自称儒医的。明朝的时候很多,西门大官人请来给李瓶儿看病的就是“儒医”,还有一则材料,是《牡丹亭》里的,史上四大名剧,乃汤显祖作品,其中描写“儒医”一段,甚是好玩,因不便在课堂散布“三俗言论”,权在这里贴上,算是不浪费素材。
牡丹亭的第三十四出,名为《诇药》,内容不多,就是讲如何配药的,原文如下;
〔末上〕“积年儒学理粗通,书箧成精变药笼。家童唤俺老员外,街坊唤俺老郎中。”俺陈最良失馆,依然开药铺。看今日有甚人来?
【女冠子】〔净上〕人间天上,道理都难讲。梦中虚诳,更有人儿思量泉壤。陈先生利市哩。〔末〕老姑姑到来。〔净〕好铺面!这“儒医”二字杜太爷赠的。好“道地药材”!这两块土中甚用?〔末〕是寡妇床头土。男子汉有鬼怪之疾,清水调服良。〔净〕这布片儿何用?〔末〕是壮男子的裤裆。妇人有鬼怪之病,烧灰吃了效。〔净〕这等,俺贫道床头三尺土,敢换先生五寸裆?〔末〕怕你不十分寡。〔净〕啐,你敢也不十分壮。〔末〕罢了,来意何事?〔净〕不瞒你说,前日小道姑呵!
【黄莺儿】年少不堤防,赛江神,归夜忙。〔末〕着手了?〔净〕知他着甚闲空旷?被凶神煞党。年灾月殃,瞑然一去无回向。〔末〕欠老成哩!〔净〕细端详,你医王手段敢对的住活阎王。〔末〕是活的,死的?〔净〕死几日了。〔末〕死人有口吃药?也罢,便是这烧裆散,用热酒调服下。
【前腔】海上有仙方,这伟男儿深裤裆。〔净〕则这种药,俺那里自有。〔末〕则怕姑姑记不起谁阳壮。翦裁寸方,烧灰酒娘,敲开齿缝把些儿放。不寻常,安魂定魄,赛过反精香。〔净〕谢了。
我无意攻击中医,因为中医理论我相信,只不过中医与中国传统的大多数领域一样,不讲究实证和数据,这个望闻问切,当然好,但是,高手和低手,都望闻问切,可能结果就不太一样。而西医,上来就化验和照相,即使是刚入行的,看一下数据,也可以有一个大致的判断。
中医辩证施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对症下药,听起来十分合理,但做起来难,所以中医特别看重经验,老中医比新医生要受欢迎。西医虽也有经验的因素,但是,不是那么依赖经验,真要动起手术,老西医头昏眼花,也真不是那么让人放心。
不过,中医经常有一些希奇古怪的药,别的不说,这个儒医用的“寡妇床头土”“壮男的裤裆”,真有一些登峰造极。想想后来义和团用的各种用来抵抗侵略者的大炮的古怪武器,令人觉得是一种“象”思维的后果。
中国人讲究“极高明而道中庸”,但总给人难以操作的遗憾,西人虽然没那么玄,却是平实易行,所以规规矩矩,做啥事有章可循。
最近名医迭出,不过总是在风头最劲之时,被人揭发,有人归之于现在看不起病,有人归之于媒体狂炒,但根本的还在于思维方式,不仅是道医、佛医,还是各类游方郎中,只要敢于发明一种新的玩意,不愁没人信。而这些新玩意,并没有啥特别之处,无须检测,无须临床实验,一切都在于口气。
中国古代,儒家名声大,声誉好,所以,很多职业都喜欢在自己的名称前面加一个儒字,比如儒将,儒商之类,忽然发现,还有医生喜欢称自己为儒医。
要说儒生和医生,还是有点联系,以前读书人,如果走不通科举的路,往往会转而当医生。而且古代医生的名字也很有讲究,比如称为“郎中”,“大夫”,都是重要的官名,还没看到别的职业的人敢用这样的名字称呼自己的。
后来直接就有了儒医的名称,上网搜了下,还真是有很多自称儒医的。明朝的时候很多,西门大官人请来给李瓶儿看病的就是“儒医”,还有一则材料,是《牡丹亭》里的,史上四大名剧,乃汤显祖作品,其中描写“儒医”一段,甚是好玩,因不便在课堂散布“三俗言论”,权在这里贴上,算是不浪费素材。
牡丹亭的第三十四出,名为《诇药》,内容不多,就是讲如何配药的,原文如下;
〔末上〕“积年儒学理粗通,书箧成精变药笼。家童唤俺老员外,街坊唤俺老郎中。”俺陈最良失馆,依然开药铺。看今日有甚人来?
【女冠子】〔净上〕人间天上,道理都难讲。梦中虚诳,更有人儿思量泉壤。陈先生利市哩。〔末〕老姑姑到来。〔净〕好铺面!这“儒医”二字杜太爷赠的。好“道地药材”!这两块土中甚用?〔末〕是寡妇床头土。男子汉有鬼怪之疾,清水调服良。〔净〕这布片儿何用?〔末〕是壮男子的裤裆。妇人有鬼怪之病,烧灰吃了效。〔净〕这等,俺贫道床头三尺土,敢换先生五寸裆?〔末〕怕你不十分寡。〔净〕啐,你敢也不十分壮。〔末〕罢了,来意何事?〔净〕不瞒你说,前日小道姑呵!
【黄莺儿】年少不堤防,赛江神,归夜忙。〔末〕着手了?〔净〕知他着甚闲空旷?被凶神煞党。年灾月殃,瞑然一去无回向。〔末〕欠老成哩!〔净〕细端详,你医王手段敢对的住活阎王。〔末〕是活的,死的?〔净〕死几日了。〔末〕死人有口吃药?也罢,便是这烧裆散,用热酒调服下。
【前腔】海上有仙方,这伟男儿深裤裆。〔净〕则这种药,俺那里自有。〔末〕则怕姑姑记不起谁阳壮。翦裁寸方,烧灰酒娘,敲开齿缝把些儿放。不寻常,安魂定魄,赛过反精香。〔净〕谢了。
我无意攻击中医,因为中医理论我相信,只不过中医与中国传统的大多数领域一样,不讲究实证和数据,这个望闻问切,当然好,但是,高手和低手,都望闻问切,可能结果就不太一样。而西医,上来就化验和照相,即使是刚入行的,看一下数据,也可以有一个大致的判断。
中医辩证施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对症下药,听起来十分合理,但做起来难,所以中医特别看重经验,老中医比新医生要受欢迎。西医虽也有经验的因素,但是,不是那么依赖经验,真要动起手术,老西医头昏眼花,也真不是那么让人放心。
不过,中医经常有一些希奇古怪的药,别的不说,这个儒医用的“寡妇床头土”“壮男的裤裆”,真有一些登峰造极。想想后来义和团用的各种用来抵抗侵略者的大炮的古怪武器,令人觉得是一种“象”思维的后果。
中国人讲究“极高明而道中庸”,但总给人难以操作的遗憾,西人虽然没那么玄,却是平实易行,所以规规矩矩,做啥事有章可循。
最近名医迭出,不过总是在风头最劲之时,被人揭发,有人归之于现在看不起病,有人归之于媒体狂炒,但根本的还在于思维方式,不仅是道医、佛医,还是各类游方郎中,只要敢于发明一种新的玩意,不愁没人信。而这些新玩意,并没有啥特别之处,无须检测,无须临床实验,一切都在于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