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浩月
任职于新浪娱乐电影频道的赵静,出版了一本女导演访谈录,书名叫《她们说》,书中收录了她与中国十位女导演的对话内容。经常出现在戛纳、柏林、威尼斯等国际电影节上进行采访的赵静,处在电影娱乐的最前沿,她所掌握的资讯,以及观察电影产业的视角,都是有优势的。
对于这样一本访谈录,很容易发现它最基本的价值,那就是《她们说》第一次以图书的形式,将散落在电影圈各个角落的女导演们集结了起来,形成了一个不是那么有力但却显得比较整齐的阵容,浏览这十位女导演的名字,会觉得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她们的名字常常出现在耳边,陌生是因为她们的作品只能在小范围内传播,大多数电影不能被大众所接触到。
在一个男性话语权占到绝对主导地位的电影圈,每一位女导演的身影都是寂寥的。赵静在为《她们说》写的一篇文章中谈到,当她看到《拆弹部队》的导演凯瑟琳·毕格罗荣膺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时,激动得热血沸腾、彻夜难眠,她觉得中国女导演距离这个荣耀并不遥远,我理解赵静对女性电影以及女导演们的盼望,但有一个很残酷的事实是,如果中国女导演的生存问题都不能解决的话,那么她们距离奥斯卡或者说距离拍摄一部拥有奥斯卡电影影响力的作品,还是要走一段漫长的道路。
我说的生存问题不是女导演们的吃饭问题,她们中间有的做演员,有的拍电视剧,有的拍广告,这些都不做的,也能拉来投资,但电影对她们来说,某种程度上还是一个奢侈的梦想,她们的生存困境除了电影圈客观存在的权力划分留给她们的空间很小之外,创作上难以突破以及在征服观众群上缺乏力量,才是给她们带来压力的主要原因。在对女性意识的超越方面,中国女导演们都做的不错,但当她们站到一个可以与男导演平等对话的开阔平台上时,却难以展开手脚。
《她们说》中所访谈的十位女导演,有几位在商业电影上有所作为,比如宁瀛、徐静蕾、李玉、马俪文等,但这些商业电影的拍摄,只是给她们增加了一些大众知名度,商业这只力量巨大的魔手,并没有臣服于她们对电影独特的理解,在对电影的控制力上,她们没能像凯瑟琳·毕格罗那样体现出强大的能量。相反,执着于小众文艺片的女导演如尹丽川等,却获得了不少的口碑。仿佛只能拍作家电影才能赢得好评成为中国女导演的一个宿命。
这次十位女导演通过《她们说》的集体亮相,比看她们的电影更能让我们懂得她们的内心。在访谈中,她们谈自己的青春、梦想、愿望,谈对电影的理解、热爱,这种更直接的表达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这个群体,感受到她们在沉默中酝酿着的爆发。如《她们说》的一句内容介绍所说,“她们靠自己单薄的身体和敏锐的心灵开辟出了独特的影像风景线”,只是,单单成为风景线是不够的,只有每个人形成一个风暴中心,才能真正地撼动影坛,取得属于她们自己的中心位置。期待那一天的到来。
(《她们说——中国女导演访谈录》,赵静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年7月出版,定价28元)